第474章(1 / 2)

加入書籤

大約是十多年前的二十世紀末,在步行街靠鏡湖邊的原華聯樓下,常有一位身材矮小、慈眉善目係著白圍裙的老人,推著一輛車停在固定的地方賣銅鍋藕稀飯。這老人的藕稀飯特別黏稠,掛在勺口能拉好長,並且放的不是赤砂糖而是綿白糖,有時還撒上少許糖桂花和葡萄乾。那口大肚子香爐一般的紫銅鍋,據說還是上代人傳下來的,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熱騰騰的一股香氣從挪開縫隙的鍋蓋下冒出來,很是引誘人。粥剛端上手,很燙,聞著香,下不得口,須用勺多攪和幾下方能往嘴裡送。有三兩小孩子蹦跳著來買食,老人會一邊打粥一邊慈祥地小聲提醒:「哦,吃慢點。慢點呀……別燙著。」

在外地人看來,這也就是紅糖稀飯加上切成小片的藕,隻是,正宗的糖稀飯和藕,一定要是醬紅色的。煮藕稀飯必須要用銅鍋,切藕要用銅刀和銅叉,要不,藕會變色,就不好看了。藕稀飯味甜噴香,清心爽口。雖是街頭小吃,但選材挺有講究。上等糯米,配以粗莖肥壯的鐵鏽色老藕,這樣熬煨出來的藕稀飯才會情到深處,濃稠香甜。

老一輩人說話做事愛討個口彩,對糖藕稀飯也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希望:常喝銅鍋藕稀飯,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甜甜蜜蜜;小孩吃藕,早開竅;大人吃藕,路路通暢;夫妻吃藕,偶來偶去,成雙成對……

滿滿的一桌子菜,雞鴨魚肉和山菇蕨菜,都是當地農家特產。老徐說這大都是「十二碗」的內容,遂以筷子點著桌上的幾道菜一一告訴我們:這是「煮肉」,即紅燒豬肉,裡麵加有鮮筍、香菇;這是「燉肉」,選用裡脊肉燉至半熟,再加香菇或木耳、冬筍、金針菜等燉熟而成;再如「燒膀」「渣粉肉」和整條的紅燒鰱魚;此外,就是「拌菜」,是一些香椿、馬蘭頭入沸水燙後切碎,加鹽糖醋,拌上乾絲、乾張皮、荸薺片以及一粒粒肥胖的燜黃豆。

那次還見識到了「三鮮湯」,是用山藥、荸薺、板栗做成的湯菜,鮮嫩甜糯之外又有胡椒粉的香辛。「漂圓」即湯肉丸子或湯魚丸子。還有就是「子糕」,蓋因皖南鄉音讀「蛋」為「子」,「子糕」即蛋糕,是將雞蛋兌少量水攪勻蒸成糕狀,切菱形燴成湯。在諸菜環圍之中有一大海碗,盛的是浮著一層什麼堅果仁碎末的糊羹,被告知就是頗負名聲的「茂林糊」,舀了一匙品嘗,知是砸碎的花生米和核桃仁,還有肉糜筍絲,口舌受納,頗有可意處。

真切品嘗茂林糊,是在今年春深時。桑椹和野草莓熟透的時節,山區的天幕藍得似要滲出油來,蜜蜂嗡吟,空氣裡沁滿了花香。一路上綠色如染,將山巒和田疇染成大片大片的**,陳放在春天最溫柔的陽光裡。曾下放在涇縣桃花潭邊的汪君一邊開車一邊同我們說,眼下春筍味正美,春筍時令性極強,略為疏忽便錯失良機,讓你追悔莫及。

基本是以太平湖的魚為主打菜。有一道腐皮魚卷,味和形皆不俗,魚肉剁成糜,加韭菜,以腐皮包成長卷,清蒸之下,碧綠爽口,清純動人,讓人心生迷戀。至於油燜春筍,則遺憾有點偏題了,本來筍以清勝,若是不問青紅皂白一以燴之濃醬色,猶如讓容顏秀麗女子裹以惡俗外衣,竊以為不可取。

太陽西斜時分,我們車出桃花潭,行四五公裡,西拐去茂林。其時,汪君早已電話聯係好一店家,待我們入座甫定,菜便陸續擺上,也是號稱的「十二碗」。汪君說「十二碗」隻是個幌子,這裡所有店家都是如此招攬。我們連說隻要是風味土菜就好。一巡酒過,眾皆舉箸,果然是淳厚的鄉土風氣農家味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江湖異界行 戰錘神座 拳皇裡的DNF格鬥家 全是高能 門通諸天 你必須羨慕我 非係統玩家 探索吧,冒險家 東晉碧玉 我有一座童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