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1 / 2)

加入書籤

英國人對野味的熱愛仍未消減,奧斯汀家中常吃鴿子派(當然,是烤熟的那種),野兔、野豬等獵物也時常出現在鄉紳的餐桌上。

倫敦現存最古老的餐廳Rules Restaurant,從1798年創建以來,完整保留了烹飪野味的傳統。他們在約克郡有座莊園,放養著鹿、麅子、鬆雞、鷓鴣等等。餐廳四壁裝飾著各種鹿的頭骨,底下小標簽還記載著獵獲年份和獵手姓名。

菜單上的野味隨時令而不斷變化,我們在這吃到了燴鹿肉配香菇和酸黃瓜,烤鴿子配酸甜多汁的黑莓:

在有些人看來,這是英國料理最後的榮光。不久之後,從農業到工業的巨變,就給它帶來了連續暴擊。

18世紀末,紡織業的革新開啟了工業革命時代,卻也導致失業率迅速上升。與此同時,1794-1795年的惡劣天氣造成了廣泛飢荒,政府趕緊發布一係列指南,仔細講解「馬鈴薯的種植與食用」,以填補小麥的缺口——畢竟一英畝土豆能養活的人,差不多抵得過三英畝小麥。

百姓一開始並不接受土豆,奈何現實殘酷:白麵包價格瘋漲,肉和芝士的標價也都翻了番。農業委員會信誓旦旦,推波助瀾:「水煮土豆加鹽,就能夠為人們提供足夠養分。」

就這樣,土豆搖身成了英國人的主食,並在此後幾百年間陰魂不散。

19世紀初,正是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農民紛紛拋下土地,湧向新興工業城市,轉而成為工人。

當時的廚師Eliza A注意到,傳統的燉湯技藝似乎完全消失:「那些健康,美味又成本低。

工人擠住在狹小公寓裡,隻能在下班路上匆匆買點三明治,哪還有精力研究烹飪?更何況,美洲進口的肉類製成罐頭,比同重量的新鮮肉類便宜了一半,罐頭蔬菜水果、袋裝湯料包、人造黃油、煉乳、麵包預拌粉從此大肆入侵廚房,家庭主婦放棄復雜的家傳菜譜,光靠產品說明書也能搗騰出一桌像模像樣的晚餐。

而當平民百姓都開始擁抱流水線生產的標準味道時,還有誰會去記憶野菜、豌豆和培根一同燉煮的那抹清鮮呢?

作為島國,英國一直對進口食材有著強烈依賴。16世紀開始的殖民擴張,更是把全世界變為了英國的糧倉。戰前,英國的小麥有四分之五要從加拿大迢迢運來。然而,一旦爆發戰亂,食物供應就受到了毀滅性打擊。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江湖異界行 戰錘神座 拳皇裡的DNF格鬥家 全是高能 門通諸天 你必須羨慕我 非係統玩家 探索吧,冒險家 東晉碧玉 我有一座童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