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光明村(1 / 1)

加入書籤

李亞丫和姐姐李菱的童年是在光明村度過的。

李亞丫的奶奶和外婆在光明村是屋挨屋的鄰居。李亞丫的奶奶生了六個兒子一個女兒,而李亞丫爺爺的小叔家一直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因此李亞丫爺爺奶奶便把家裡的大兒子,也就是李亞丫的爸爸過繼給了小叔家,相當於李亞丫的爸爸送到他的小爺爺家去生活了,也就是後來李亞丫稱呼為姥姥的家裡。姥姥家離奶奶家也就隔了兩戶人家。和北方稱外婆為姥姥不同,我們這裡稱之為姥姥是因為姥姥比奶奶的輩分還要高一輩。

李亞丫的爸爸和媽媽的童年當時在農村算是相對幸福的,在大家都吃不飽的五六十年代,家裡的小孩子多,吃就成了大問題。而李亞丫的外婆家隻有一個孩子,外公又特別會打魚,架一個小船去湖裡,回來總是有菱角或帶刺的「雞頭米」,有魚有蝦或者甲魚吃的。李亞丫的姥姥家,因為姥姥自己不能生育,所以過繼來的家族中的長孫——李亞丫的爸爸,被李亞丫的姥姥兩口子當作寶貝撫養,也因此李丫亞的爸爸從小就不用乾農活,稍大一點能去上學,並且有時間自學吹笛子、下象棋,後來還能到鎮上的中學讀初中,都得益於姥姥家對李亞丫爸爸的寵愛,畢竟家裡是不會讓他下地乾活的,那就讀書去吧。雖然中學隻讀了一年,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革命大串連運動中,學校被迫停止教學工作。李亞丫的爸爸也跟著開始了大串連,大家都想擠上擁擠的去北京的火車,但因為人實在太多,交通幾乎癱瘓,李亞丫的爸爸免費吃、住、坐車到長沙後就被迫返回了。返回後學校的教學工作還沒有恢復,隻能回家自學,僅僅一年的初中學習讓李亞丫的爸爸接觸到了物理,讓他萌發了對電學的興趣,電流、電壓、電阻,讓他覺得新奇,這後來也成為了他終身喜愛的事情。

李亞丫的爸爸媽媽在光明村算是比較有出息的人了。李亞丫四五歲的時候,李亞丫的媽媽從小石橋中學調到了鎮上的小學,爸爸也在鎮上的米廠上班,當副廠長。但一家人經常回光明村姥姥、外婆家,因為離鎮上不遠,騎自行車也就三四十分鍾。記憶中,爸爸和媽媽經常騎著自行車,一個馱著李菱,一個馱著李亞丫回光明村。有時候爸爸不在家,媽媽便一個人馱著兩個孩子,四五歲的李亞丫坐前麵的大三角架槓上,李菱在媽媽的車騎動之後,跳上後麵的座板。那時候李亞丫覺得姐姐比自己靈巧多了,自己就不會跳座板,永遠隻能坐三角架。

時間一長,側著身子坐在大三角架槓上的小孩李亞丫經常腿麻,以至於鞋子掉了也沒有感覺。所以印象中總有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掉了一隻鞋之後,又返回沿途尋找鞋子的樣子,有時是媽媽找到鞋之後驚喜地彎月要去撿的樣子;有時候是掉了一隻鞋,爸爸返回走了很遠也沒找到鞋,但爸爸不會責備孩子,而是笑著逗李亞丫說,沒掉的這隻鞋我們到底扔還是不扔呢?如果扔了,萬一下次走這條路又撿到另一隻鞋,豈不是可惜又可氣?如果不扔,其實另一隻鞋找到的幾率也不高了,留著看到也是可惜又可氣呀。一家人的自行車又繼續前行,嘻嘻哈哈的討論著怎麼處理剩下的這隻鞋,不知不覺就到了家。

在李亞丫七八歲的時候,可以獨自和姐姐去光明村村頭的石拱橋上玩了。暑假裡,光明村夏天的夜晚特別美。村頭的石拱橋寬約六七米,兩邊有供行人通行的比中間主路高二十公分的台階路,中間平鋪的地方供人騎車或推板車通過,兩側有七八十公分高的欄杆,也是石塊砌成的,隔幾公分就用長方形石條砌成一道欄柱,再隔幾公分又用寬一點的石塊砌成一個大方形,上麵再用石塊裝飾上厚厚的五角星圖案。這座石拱橋沒有精美的圖案裝飾,也不是歷史遺留,是五十年代建新村做規劃後,挖溝做生活生產用水而同時修建的石拱橋。

夏天的石拱橋是小孩聚集玩鬧的地方,是大人乘涼閒聊的地方,是青年男女默契相會的地方,因為石拱橋連著大路,沒有房屋遮擋,那個年代又沒有汽車通過,橋頭開闊又涼快,還是一個村的中心地帶,所以夏天的夜晚,石拱橋周圍熱鬧非凡。

石拱橋下的溝裡,水波清澈,溝兩旁樹木成蔭,夏天有月光的夜晚,站在橋的中央沿著溝向遠處望去,能看到月亮倒映在水裡,這時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水裡的月亮更美,有時候小魚兒剛好在水裡一跳,月亮便慢慢盪碎了,過一會兒又恢復了原樣。溝麵上還經常有很多熒火蟲,圍繞著石拱橋下長長的溝麵忙碌的飛舞著,一閃一閃的,美麗而尋常極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末世之我真的不是救世主 休夫改嫁後,成了冷血王爺心頭寵 重生之舔狗的逆襲 快穿之救命!大佬隻想做任務! 大文豪係統:成為大明星 神奇寶貝,但是我被迫幽靈係冠軍 快穿萬人迷:炮灰笨美人撩誘眾生 規則怪談,我的舍友有問題 重生提瓦特挑戰所有女角色愛上我 超神:來自虛空的二五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