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育兒的兩次機會(1 / 2)

加入書籤

第八章育兒的兩次機會

育兒的第一次機會——0~3歲

育兒時最重要的「第一次機會」

幼兒期分「幼兒前期」和「幼兒後期」,前期的0~3歲和後期的3~6歲,身心成長的部分各有不同。

孩子的0~3歲是非常重要的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母親也是最不安定的狀態,因為初為人母,什麼事都還掌握不完全,而且孩子還小,無論時間、身心等各方麵都受到束縛。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對待孩子的方法錯誤的話,孩子就會產生出像第四章中所提到的偏差行為,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啊!

而另一方麵,孩子的生命力以這個時期逐漸出現的心智活動為核心,如果你能遵循著生命法則尊重他們發展,孩子便可以穩定地長大。

不僅如此,嬰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增強的精神能量,是幼兒後期自發性和積極性的原動力。

所以幼兒前期時能順應自然法則,正確地掌握孩子內在展現的力量,並且幫助這個力量充分發揮,就可以說是掌握到育兒的第一次美好機會了。

為什麼說它是「第一次的機會」呢?

有兩個理由。

第一,這個時期正確的應對,將成為孩子未來一生中安定和積極性的基礎。

另一個理由是,如果不幸錯失了幼兒前期的機會,那麼還有幼兒後另一次的機會。

這些在後麵詳述。

但是不能說因為還有第二次的機會,就不在乎第一次機會。

因為確實的利用育兒的第一次機會,你的教養才會有希望。

可是該怎麼去利用呢?

這可能是新手媽媽的煩惱吧。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位有相同煩惱的媽媽,這份報告是敘述她在育兒期間,觀察到自己孩子在自然法則導引下而努力、自立的過程,進而全力支持孩子的經過。

想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這裡所介紹的是一位母親。

她是我的學生,我們昵稱她「美眉」。

美眉學過蒙台梭利教育,後來又在蒙台梭利幼兒園服務了8年,結婚後辭職。

在她當媽媽時,她決定要「忘掉蒙台梭利方法」,因為她想如果以蒙台梭利教育的框框來麵對孩子,孩子可能會受到束縛。

她說,她所做的,隻是仔細地去觀察孩子心裡散發出「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生命力。

「我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經濟或時間充裕的媽媽,因此我的『育兒經』也不是優渥的生活觀察。

我不過是個新手媽媽,雖然對我的孩子充滿了感謝和愛,但是當孩子一直哭個不停時,我也是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從生產後生活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不僅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帶孩子的經驗。

對一個不成熟的新手媽媽來說,我女兒小美那股奮發的生命力量,成了我生活中的光。

初次生孩子、帶孩子,對在『現代媽媽育兒的孤獨和神經衰弱的無助中』掙紮的我而言,就是小美那股要活下去的生命力,像光一般引導著我。

雖然從她爬行、學站,可以知道她在成長,孩子的心中、生命中,也有一股順應自然極力地想要吸收不斷成長的生命力,不斷地湧流出來。

而我能做的,就是觀察小美的這股生命力,並且成為她的支柱,這就是我想向老師報告的。」

但是她的媽媽寫這封信給我時,她反復地搬了三次家,小美當時很愛哭,對年輕的媽媽來說,每一天都是很辛苦的。

當我征求她的同意,將這封信刊載在我的書裡時,她對我說:「我不是一個『優渥的母親』,那些紀錄也並不是好學生的成績單,記載她學會了什麼,或不會什麼……今後小美還要累積許多經驗,當她成長而遇到挫折時,我希望她能想起,在她很小的時候,曾有一股自己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力,是上帝賜給她的生命力。

我希望這些紀錄在日後能夠勾起她的回憶。」

然後她很謙虛地全權交給我刊載,「如果這份紀錄能成為其他媽媽育兒時的參考,那就請老師使用吧!」

美眉媽媽對孩子的看法;觀察孩子「敏感期」和「心智」的方式;對孩子那股生命力所抱持的敬畏和謙虛,以及她幫助孩子活出生命方法和她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說是循著蒙台梭利步伐,再次走過蒙氏的軌跡。

本來她決定要忘掉蒙台梭利教育的,但當小美4歲時,她環顧四周發現,「唉呀!我所做的,不都是蒙台梭利教育嘛!」

以下所記載的事項,是美眉給我的信中整理出來的。

主詞是「我」的地方,我做了一些刪改及整理,把它改成「媽媽」。

一歲前

小美很喜歡「丟」這個動作。

書桌上、架子上的cd全都被她往地上丟,媽媽每天隻有嘆氣的份兒。

接下來對「洞」很感興趣。

一找到洞,就會去觸扌莫。

發現自己和媽媽的鼻子和耳朵有洞時,高興得不得了。

家裡所有有洞的地方都去扌莫一扌莫。

公園裡的螞蟻洞、動物形狀的椅子的洞,就像每天的功課一樣,都去觸扌莫。

一歲的春天

「丟」的動作和「洞」連結。

開始熱衷於從洞丟下東西。

用手抓東西丟進洞裡,抓樹葉、樹枝和石頭從下水道的水溝蓋的洞裡丟下去,拿樹葉和小枝子丟進公園的煙灰缸裡,拿綁頭發的橡皮筋塞進洗衣籃的空隙裡等等。

令人驚訝的是,連媽媽都沒有發現的洞,小美卻發現了。

「才不過一歲的孩子,就對某一個特定的東西這麼敏感,並且投注心力。」

我對於孩子的「內在的呼喚」的確是深受感動。

所以當她樂在活動之中時,我盡可能不去打擾她,隻在一旁守候觀察。

我想這是培養小美集中專注的第一步。

我為小美做的是「圓形塑膠的物體上麵加了柱狀的握把,可抓起丟進盒子裡」這是小美所喜歡的編號第一號的「工作」。

爸爸也說:「這麼便宜的玩具就讓她玩得那麼高興,她隻玩這個呢!」

並且很熱心地和小美一起玩這個玩具。

看到小美那麼高興,媽媽也很高興,又為她做了以下的東西。

丟球到木盒裡。

在瓶口蓋上布,布口剪一個洞,洞口大小剛好可以讓孩子的手穿過去,然後把小沙包丟下去。

從狹長的瓶口丟進下彈珠。

木板上挖洞,從洞丟下塑膠的陀螺。

木棒上套上塑膠的圓圈環。

(1)從洞丟東西下去→(2)從洞放東西進去→(3)放入大的東西→(4)放入小的東西;東西及洞按大小區分階段,逐漸增加困難度。

小美愛極了「從洞丟東西進去」,就算是困難度增加,她也仿佛被「心裡的呼吸」牽引著,一直很高興地反復在做。

小美慢慢地學會控製自己手指的力量,注意力也能集中了。

她的成長媽媽並沒有使上什麼力,而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進行的。

我也做了其他的東西給她(像拉橡皮筋、卸下橡皮筋等東西),但她好像對那些東西不太感興趣,沒有怎麼去碰。

看到這樣,我重新確認在小美心裡真的有「自己想要做的事」,現在想想,「她選擇的,她想做的事」就等於「必須要做的事」也就是「自然給她的習題功課」。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小美會出現一些很有趣的行為。

那就是把小熊的填充玩具放在娃娃椅上,從洞丟東西的「工作」球是放在鋼琴椅子上,唐老鴨的玩偶們則放在各個不同的房子裡。

我稍微把位置移動之後,沒過多久就看到那些東西又都回復了原來的位置。

小美她告訴了我,現在她「對地點的秩序感開始萌芽了」。

於是我立刻準備了架子,把不玩的玩具都收起來,然後隻把小美喜歡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設定好。

小美的頭腦裡對「整理好的環境」似乎很在意,甚至作夢時說夢話,都會指著架子的方向喃喃自語。

當然把東西放回原位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不過她真的很樂於把「東西放回原來的位置上」。

一歲的夏天

小美開始察覺「打開」這個動作!

把已經不用的紙尿褲展開,好不容易折好的衣服又把它攤開。

我隻覺得「唉呀」!可是如果退一步想,小美有興趣的事、想做的事、必須要做的事都是她「內藏的訊號」,那就不會焦躁生氣,看到她的行為也不至於發脾氣。

對於這個時期的小美,媽媽為她做了一個工作,她用「4厘米見方的方形紙,在一麵畫了圖畫,然後折了四折,把圖畫那麵折在裡麵,讓她可以打開」。

小美很靈巧地移動著她的手指把紙打開,「是雪人!」

「是雨傘!」

小美好高興。

媽媽看到小美每天反復這樣做,於是再為她做了同樣原理、但稍微復雜一點的「工作」,她用「大張的紙折成8折」。

因為紙比較大些,手的動作也得變大,於是一張薄薄的紙容易就被拉破了,對她來說似乎有些困難,但小美還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打開,享受它的驚喜。

當小美能夠做到「打開」的動作和「同一個地方放同一件東西」時,我為她準備了餐墊。

打開餐墊,在餐墊上放上爸爸、媽媽、小美的餐具,而且每件餐具都放在固定的位置,這些事成為小美最喜歡幫忙做的事了。

一歲的秋天

小美開始知道「撕開」的樂趣。

不論是貼著好好的膠帶,或是郵寄包裹的塑膠寬膠帶,她都執意地要把它們給撕下來。

看到她這麼想撕開膠帶,於是我為她準備了「貼上彩色塑膠膠帶的瓶子」。

我也注意調節膠帶的長度和執握的部分的大小,以分別困難度。

那時候外婆也為她做了「各類水果,背麵縫有魔術沾」的玩具。

這下子小美可樂了,每天「撕開」的「工作」讓她樂此不疲。

一歲的冬天

小美發現「相同」的意義!這件事可真不得了!早上一醒過來,她就躺在床上,高高舉起自己的手盯著瞧,然後抓起媽媽的手說:「媽媽的手和小美的手一樣。」

這隻是開始,接下來「媽媽的腳和小美的一樣」,然後盯著我說:「媽媽的眼睛和我的一樣。」

接著是嘴巴、鼻子、耳朵、肚臍……這樣一直對照「一樣」下去。

結束之後,到了吃飯時間,又出現這樣的對話:「媽媽的湯匙和小美的一樣。」

準備要去公園時「媽媽的衣服和小美的一樣。」

接著是鞋子、帽子、包包……等一直說下去。

讀圖畫書時也是這樣,她會說:「這個汽球和那個汽球一樣」,唱歌時也想在歌本裡找到同一首歌;彈鋼琴給她聽,她也翻樂譜要找到相同的曲子。

看到小美這樣的表現,我知道在小美所看見、所聽見的所有事物中,她都用「一樣」這個概念去整理。

所以在和小美的對話,或向她說明事情時,我會注意使用「一樣」這個字眼。

這麼一來,她對我所說的大致上都能了解,而且她明白了「一樣」這個概念之後,其他大部分的事都很容易一說就懂。

當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才第一次明了「一樣相同」這個概念的重要性。

小美每天的「一樣」發現,對媽媽來說也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小美在「工作」上也有了一些轉變。

譬如以前對「洞」感興趣的時候,隻有一股腦的用棒子穿過去所有有洞的東西。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察覺了「一樣」的顏色,所以她會把同樣的顏色穿進同一個棒子裡;為了讓她玩插木板洞的玩具,我為她準備了5個陀螺,在收拾時卻看到同一個框框裡放進了同樣顏色的陀螺。

連在填洞的教具上,她也意識到用「一樣」的排列法。

所以接下來我設計的「工作」是「準備兩個一組畫有圖案的相同木板,然後找出一樣的排列」。

這個玩具大大贏得她的歡心!一天不知重復排列多次,一個人喃喃自語地說:「一樣」、「一樣」、「一樣」!「她真的那麼喜歡玩嗎?」

我很訝異,但看到小美那喜悅的眼神,不可思議地連我也覺得發現「一樣」是那麼快樂的事了!

緊接著媽媽和小美一起想出了這樣的「工作」:「在箱子裡放進兩個同樣的東西,一個拿出來後,伸手進去找出相同的另一個。」

這個工作她也非常喜愛,她每天都要玩一個半小時。

在這樣反復進行當中,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開始是由我和小美取出同樣的東西,彼此對照說「媽媽的和小美的一樣」。

但是漸漸的小美會自己拿出兩個同樣的東西,然後說「這是媽媽的」,「這是小美的」,再分別放入不同的籃子裡。

從「一樣」轉變到「區分」了。

「相同」和「區分」這麼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

更令我驚訝的是,這一切都沒有人教,而是孩子自己學來的,自然的引導力量令我再一次的體認到它的偉大。

日常生活中的遊戲玩法也改變了。

小美會把同種類的靠墊並排,在上麵放上填充娃娃,或把同樣的曬衣夾和同樣的球分門別類。

另外,她還會把自己做的小娃娃並排好,然後在小娃娃前把相同的玩具分開放好;又或是在兩張同樣的椅子上,分別放上同種類的東西,從「一樣」到「區分」,小美樂在其中,小美心中的快樂發現和創意,也感染給我。

我感覺如果是我要她做的,在達成目的之前的過程總是乏善可陳,但是如果他遇到自己心裡「真的想要做」的事,即使不過一歲大的小孩,也能在那樣的過程中努力、發現。

而那種喜悅就在她躍起、咯咯的笑聲中,轉變為成長,這些都是小美叫我看見的。

真希望大人不要任意地用自己的主張急急地為學習下結論,去仔細觀察孩子,和他一起感動,和他一起往前走。

滿兩歲前

小美察覺「大、小」的概念了。

當你看到小美的表現,就會認為用「察覺」這個字眼是再恰當也不過了。

因為從某一天起突然間所有的事物好像對準了小美的興趣天線,令她興奮起來。

那是一種融合了驚奇、發現和快樂的氣氛的感覺,孩子閃爍的目光是大人按自己想法製作出來的教材,以及一些填壓式教法所看不見的,這就是「敏感期」。

正如毛毛蟲對光特別敏感,是為了朝著光爬到樹梢,去吃嫩葉。

同樣的,上帝賦予孩子這個時期獨有的敏感期,也是為了讓孩子得以成長。

每當我感受到這一點,就不禁在每天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充滿感情。

小美很快樂地吸收著「大、小」的概念。

「媽媽的手好——大喲(聲音變大),小美的手手好——小喲!(聲音變小)」

「媽媽的腳好——大啊!(聲音變大),小美的好——小啊!(聲音變小)」

最後,連大便她也一邊欣賞一邊說:「好大的便便,好小的便便!」

另外吃東西的時候,「這個蛋好大,小美的嘴巴要張大大的,啊——晦!」

,「這個蛋好小,小美的嘴巴小小的,啊——呣!」

她會配合著食物的大小來決定嘴巴張開的程度。

「媽媽好大,所以盤子也好大,小美好小,盤子小小的!」

她了解到人和盤子的大小也都一致。

當在讀圖畫書時,「比較」出現了。

「這個汽球好大,這邊的好小!」

她的視點開始轉變了。

以前她會說:「這個星星和那個星星,一——樣!」

但現在因為繪圖遠近法的表達,所以就有了大小之分。

歌曲方麵她也喜歡和大小有關的歌,如「在那大大的栗樹下」,「大鼓咚咚小鼓咚咚」,而且會隨著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程度,轉換聲音的大小和動作的誇張程度。

我為這個時期的小美,在她的工作架上準備了大大小小的球和立方體。

她把大的立方體集合在一起,或把小的立方體集合在一起,或放在手心裡比一比,自己去體會大小的不同。

另外小美也很喜歡俄羅斯人偶。

由於大人偶裡麵放了小人偶,小的人偶裡麵還有更小的,所以她的表情總是隨著不斷變化的人偶笑逐顏開,令在一旁看的我也感染了她的喜悅。

在她開始體驗大小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喜歡「掛」的動作。

就像在門鈎上掛上衣架,而且衣架上掛上許多東西,在鏡台抽屜的握把掛上橡皮圈,項鏈掛在椅子上等「掛」的動作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立刻預備了帽子的掛鈎、背包及毛巾的掛鈎釘在房間裡,每天要出去公園玩(從掛鈎上拿下背包、拿下帽子)和玩回來之後(背包和帽子掛在鈎子上,毛巾掛在掛鈎上)該做的動作,她都可以自己一個人做到了。

小美就這樣漸漸學會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這是一段愉快的成長,而我也發現,小美在這段期間,尤其在爬公園的攀登架時,總是會用手去轉動螺絲帽。

所以我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她的手很想用手腕到處動動的樣子。

譬如轉動音樂鍾、扭開水龍頭,不過因為還不知道如何轉動,所以總在中途就放棄了。

於是我用收集來的瓶子,為她做了一個「瓶蓋開閉」的「工作」。

雖然隻是瓶蓋的開關這樣單純的活動,就能令想要做手腕運動的她雀躍不已。

慢慢地她知道隻要往同一個方向轉動,就可以「打開」或「關上」。

而像音樂鍾及水龍頭,在她一番地辛苦努力之下,終於可以自己來了。

到後來飯桌上的果醬罐、海苔醬罐,她也都會幫我打開。

就這樣,小美又學會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動作。

我盼望每一件事她都能漸漸「自己來」,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小美開始喜歡活動手指的動作,在「工作」方麵也愈來愈富於多樣化及變化。

像是貼貼紙、扣紐扣、打開紐扣、在掛鈎上掛東西、把掛鈎串起來、用剪刀剪、用夾子夾、用曬衣夾夾起許多東西玩「太陽公公大拜拜」、用線來串東西等,隻要和動手指有關的事,她都樂在其中。

這些經驗也活用在她的日常生活之中。

像穿衣服時自己扣扣子、自己拉開拉鏈、自己拉上棉被套的拉鏈,自己拿剪刀剪開點心的袋子;花買回來時,剪下花自己插上,破了自己找膠帶把它貼好,等等。

以前做什麼事都要叫媽媽,現在變成「我自己會!」

可以感覺小美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很快樂自在的樣子。

如果隨意去幫她,她反而會生氣而且還會哭呢!

從小美的生活中,媽媽不知不覺間學會了應對之道!

一、仔細觀察小美感興趣的事物、喜歡做的活動。

二、把那些事物、動作教具化,並以「工作」的方式來實踐。

三、透過這樣的幫助,小美日常生活的幅度逐漸擴展開來。

接下來的小美特別對「大小」和「顏色」感興趣。

以前隻是「大小」而已,現在已發覺「從大到小」、「有階段」的分別。

因為媽媽懷孕了,她就分「第一大是爸爸」、「第二大是媽媽」、「第三大是小美」,媽媽肚裡小貝比是「最小的」,身邊周圍的事物都以大小等級去區分。

看到樹葉、石頭和花時,她會停下來說:「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小美,這是小貝比。」

很喜歡去探索有「四個階段」差異的東西。

透過「粉紅塔」這個教具(注:粉紅塔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感覺教具之一,由粉紅色三邊各為10到1厘米的十個立方體所構成,把它堆高起來時,看起來像一個塔,所以稱作粉紅塔。

)配合著小美的成長,外婆親手幫她作了一具粉紅塔,她的「大小漸次性」有了整理歸納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小美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大小」及「漸次性」的教具,她也很喜愛那些東西,隻是教具本身的目的,並沒有很明確地傳達給小美。

例如有一組「10個由大到小的色彩茶杯」,一眼看去好像滿討好的,但是因為上麵有彩色的圖案,玩到一半,孩子對那些圖案的興趣會分散她的注意力。

為了要讓孩子理解大到小的漸次性,那些彩色的圖案好象多餘的、是阻礙的。

也就是說孩子在玩味「大→小」時,卻突然冒出「這是藍色」、「那是狗狗」。

我發現它會影響孩子對「大→小」注意力的集中。

蒙台梭利的教具果然很了不起!以前含糊不清的「大小差異」概念,孩子現在一次就懂了。

小美自從接觸粉紅塔之後,很清楚地掌握了「大小」的概念,也能夠做歸納整理了。

接下來是對「顏色」的敏感表現。

外出的時候,以前隻會說「大車車」、「小車車」,現在她會說:「哇,紅色的車車,藍色的車車,下一台是什麼顏色的呢?

是綠色的!」

和別人擦肩而過時,也開始對別人的衣服顏色感到興趣。

看見穿黃色t恤的人,就說:「小美也有黃色的衣服,對不對?」

看見穿藍色西裝的人,就說:「我也有藍色的衣服。」

最勁爆的傑作,就是肚子餓時說:「哇!肚子好餓喲!我好想吃白色的飯和紅色的番茄噢!」

真教我捧腹大笑。

對顏色是那麼的敏銳,還能以感覺去捕捉周圍事物,似乎她已培養出直覺的能力了。

接下來開始熱衷於衣服、鞋子和發帶的搭配。

「今天的衣服是紅色,所以用紅色的發帶吧!紅色的衣服和紅色的發帶,所以鞋子要穿紅色的。」

搭配時,小美樂於選用一致性的搭配,所以她不會做出類似粉紅色衣服配紅色鞋子的奇怪搭配。

幫紙娃娃穿衣服也是一樣,她真的經過仔細思考呢!

「紅色的衣服,哇!好漂亮,好看!好看!那再加上紅色的鞋子吧!」

;「粉紅色的衣服,哇!好美噢!好,那鞋子就穿粉紅色的。」

早上一醒,還睡眼惺忪的,就開始用顏色說出所看見的東西。

「啊!黃色的太陽」、「紅色的車車(玩具)」、「粉紅色的小熊!」

小美認為蛋一定要有黃色和白色,早餐煎蛋時,我做成了炒蛋,小美就哭著說:「白色呢?

白色的呢?」

不僅如此,她所看到的世界,全都轉換成有顏色的了。

而且那段期間她很喜歡的歌是「紅色的小鳥,你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因為吃了紅色的果實啊!」

小美告訴我她的發現

有一天下過雨的黃昏,她看著天空說:「哇,水藍色的,白色的耶!」

我本來以為那天的天空是「灰色的」,仔細再看一下,就像小美所說的,並不是灰色的,而是和白天的水色不一樣,是略帶白色的水藍色。

另外,她看到晚上的夜空,就說:「哇!藍色的!」

我一向以為夜晚是黑色的,不過認真的看,才發現它和白天的藍不一樣,是「深深的藍色」。

大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許多一成不變的觀念,連顏色都被定形了。

但小美不同,她用自己的眼、自己的感覺去感受,不但讓我確信她的感性得到了成長,而且再次讓我確認到「感覺」所帶給人的溫馨感受。

看看現在的小美,我覺得她活在感覺之中,她將感覺不斷地鍛煉沉澱,一切都以感覺去捕捉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到溫暖親近。

如果隻是教科書,我想並不能帶給孩子這樣的感覺歷練。

以「大小」、「顏色」、「聲音」、「一樣」這些基準快樂地去分類、集合;並且在過程中,動手去做。

我希望這種生活體驗讓小美樂在其中。

然而今天的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有很多孩子在還沒進幼兒園前就先進補習班,而且補習班各式各樣都有,資訊泛濫,讓人扌莫不清到底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大家都說愛自己的孩子,這樣是為他們好,所以就惡性循環,愈來愈嚴重了。

但是,孩子生在這個世上,我希望他能使用上天賦予他的「手指、手、腳、身體、眼睛、鼻子和嘴」去感覺、去體驗,而且一生隻有一次的這個時期裡,盡情地樂在其中。

因為當孩子能夠品味到這種喜悅,那段過程便會在他心裡生根呼吸。

希望我們都能珍惜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感受的心靈」。

美眉媽媽在這之後,仍不斷地以信件和傳真傳來信息。

我因為她順應自然的引導、在生命法則前那種謙虛的態度而深深感動。

由於限於篇幅,所以隻節錄一些能帶給新手媽媽的啟示的部分。

心靈在幼兒期形成

有位年輕的媽媽到我家來,看了美眉媽媽給我的信和照片,回家後立刻實行從美眉媽媽那裡得到的啟示。

於是她兩歲的孩子改變了。

孩子變化的情形寫在她給我的信中,於後介紹。

這位媽媽是小兒科醫生,為了照顧孩子而暫時停下工作。

雖然停下那麼重要的工作來和孩子相處;但她說事實上她真的不懂和孩子相處的技巧,感到非常的沮喪。

這種困惑是結婚生產以前曾在社會上工作或發揮自己才乾的女性們共同的問題。

為了剛出生的小孩,連自己的工作都舍棄掉,為他們付出那麼多的時間和體力,有這樣的必要嗎?

愈是有能力的女性愈是感到煩惱。

這封信或許可以成為回答這個困擾的一份珍貴證言吧!

在與老師見過麵回到家後,我的家中有了一些變化。

首先我所做的,有以下幾點。

(1)清除多餘的玩具,把還要玩的玩具和女兒一起放在「該放的地方」。

早上起床時把房間整理乾淨。

(2)生活中的許多片段,尤其女兒想要幫我做菜、折衣服、掛上抹布、洗碗筷等,我總是很仔細地做給她看,並且和她一起做。

(3)過去我總認為剪刀很危險,都由我來保管,不過現在我把剪刀和容易剪的紙一起放在漂亮的盒子裡,擺在女兒拿得到的地方。

(4)我試著做了一些玩具,不過她似乎還沒興趣,現在我靜觀她有興趣的動作,像是「用夾冰塊的夾子,夾各種東西,放在托盤上,在玩麵包店家家酒」。

以前我女兒早上醒來時都會哭,不過現在醒過來時總是笑咪咪地換衣服(上衣的扣子自己會扣了很滿足),然後和我一起做蛋包飯(打蛋、打散、撒鹽、倒進平鍋裡)。

而且她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剪刀了,這件事令她很高興,看她那麼熱衷於我為她預備的剪刀和紙,真教我吃驚。

一直到最後做完收拾到小垃圾桶裡,她都很高興的樣子。

從這樣的生活中,女兒的表情出現了某一種安定或像自信那樣的東西來。

情緒上也變得很安定,特別表現在對周圍的人體貼、友善上(像會去抱在哭的小朋友,吃飯時會問媽媽,你吃飽了嗎?

等等)。

或許因為我知道並體貼她的感受,她有一種安心感的緣故吧!所以她也會把自己感覺到的事跟我說。

前幾天在公園裡,她說:「媽媽,你聽,好像有什麼聲音!」

於是我和她抬起頭,聽見隔壁的樹上傳來啄木鳥「叩叩」的小聲音,兩個人靜靜地享受了那樣的聲音。

身為小兒科醫生的時候,主要的工作就是「看生病的孩子」,從來沒想過,要如何去培育健康的高品質的孩子。

我深切感受到身為小兒科醫生,真的不夠格!辭掉工作和孩子相處後,我現在正可說是在「媽媽的敏感期」,而且也是「醫生的敏感期」呢!

在珍貴的成長期陪伴孩子,是一種幸福

當一個學有專長的女性,辭掉工作麵對養育孩子的問題時,她們會在各種狀況時不斷地自問:「我這樣為孩子辭掉工作,對嗎?」

在接到前麵那封信後兩年後的現在,孩子已是幼兒園中班了。

我把最近接到的一封信當做「續篇」介紹給大家。

……辭掉工作時隻想說是配合孩子的時間,能從容不迫地帶孩子就好了。

當時單純的想法使我成為全職媽媽,但是現在我每天都深刻地感受到,能夠在孩子珍貴的成長期與他為伴,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然而在實際育兒的過程中,當我與孩子應對不理想時,我就會懷疑自己停掉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好像自己眼前的東西已失掉它的價值感;也引發了停職的焦躁感。

無論任何時候,我都希望自己能認識孩子的美好,並且能和他們有很好的互動。

畢竟,能夠支撐一個母親的心的,不就是好好認識自己孩子的美好經驗嗎?

雖然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做的也會愈來愈困難,但在孩子正處於幼兒期的現在,如果能一起為他構築心靈的基石,我深信孩子以後也會理解媽媽為什麼要出去工作的心理了。

a少年的事件之後,有人說無法消除家有14歲以下孩子的媽媽心裡的恐懼與不安。

a少年母親的那段話:「我本以為我所做的是對他好,結果卻把孩子逼到絕境上去。」

這話無論誰聽了都會在心中沉重地嘆息吧!

《聖經》當中記載,有一個犯了罪的女人被抓到眾人麵前,大家要用石頭打死她,耶穌卻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他們聽了不但沒有人用石頭去打她,反而從老的開始,一個一個的出去了。

我相信,在教育小小孩的謙虛母親,一定也沒有勇氣拿石頭去砸這位母親吧。

「我沒有把握我的孩子不會成為a少年那樣,」我似乎聽到說這話的母親們真實的心聲。

隻有小小孩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卻看不見這個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不要錯失「自己眼前東西的價值」,多多認識「小孩的尊嚴」,那句「構築幼兒期孩子心靈的基石」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育兒的第二次機會——3~6歲

幫忙做家務

如果你是一位新手媽媽,麵對剛出生的孩子,正忙得手足無措,哪一天卻察覺到孩子好像有點過動的傾向,坐不住定不下心來,或是做什麼都不起勁。

然而,盡管如此,孩子還是有希望的。

因為3~6歲還有許多修正的機會。

幼兒後期充滿了專注集中就可以達到正常化的能量。

而且這個時候的孩子想主導自己的行動,所以會很積極地去學會行動的方法。

在這段時間,把這股力量的方向導向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在這裡介紹一位母親,她以「讓孩子幫忙做家事」的具體方法來實踐引導孩子。

這裡所介紹的「阿哲媽媽」,過去曾是我的學生。

她是個求知欲很旺盛的女性,她最初的挑戰,就是要「駁倒張老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神仙們的團寵 老婆,你馬甲又掉了蘇唐君司安 穿越民國:我抗戰14年 朱雀橋 她像草莓一樣甜 白蓮花受他不走劇情[穿書] 秦臣 墮玄師 從浪客開始 全能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