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下嫁(2 / 2)

加入書籤

再來說說定國公唐家。

老程侯爺當年寒微時,沒有自己的夫子,沒有自己的武師,都是在幾家大戶人家蹭的。

最常去的,就是定國公唐家。

唐家的來頭,說起來可了不得,那是開國元勛,軍功發家,祖上和元帝一起拚殺,背過元帝出死人堆呢。加上本身又是世家大族,在京城勛貴圈,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這樣人家的子弟本就繁多,學堂武館都是高規格設置,尋常外人是不能進的。人家培養人才,卻能捎上一個程家的寒族青年,還讓他上進成功了,可見眼光。

於當時的說法,這程侯爺就算是人唐家門裡的弟子,這是有再造之恩的。

但因為當時程老侯爺也就是跟著人家混場,並沒有認真拜進門,所以名義上和唐家並無乾係。

就算此青年後來封了侯,但於人家唐國公府來說,也不至於要靠他個侯爺照應,所以人家並不許族人提起這段舊恩,隻說兩家同是軍務出身惺惺相惜,從此交往頗親厚些罷了。

但是到了程向騰他爹這時候,眼看軍糧要斷供,又不能老當劫匪。可是朝中無人,使不上力,便試探著給唐國公爺去了封信,詢問形勢,尋求破局。

那時先帝病沉,兩派之爭已是白熱化狀態。

不過明確站隊的多是有利害關係的大族或想賭一把的寒門投機派。

而也有相當一些真正的世家大族並不肯參與其中。因為不管將來誰上位,也一樣要照撫他們,而萬一站錯了隊,那就是滅族之禍,不劃算。

所以他們這些人家大多堅持中立,閉門謝客,靜待事定再出頭。

唐國公府就是這中立派的一員。

但唐國公爺接到程侯爺信函後,卻當即振臂高呼:「肉爛在釜,怎可及邊線,引戎事,賤夷虜!」

意思是說你們兄弟們爭是爭啊,但咱肉爛在鍋裡可以,斷不能禍及邊防線,引起戰事,便宜那外敵虜寇。

但當時大家爭得焦頭爛額你死我活的,朝堂勢力也一團亂麻,政務不通,誰跟你去管那什麼民族大義啥的啥的啊。

於是唐國公爺當機立斷,照著程府行事,拿出唐府所有儲備現銀現糧,再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買糧捐糧,還在商家中遊說調借,端的是八方遊走。

一時間京城頗有幾家世族參與,還有些眼明心亮的商家一起跟風,最後硬是倒騰了足足夠大軍近一個月的糧食。

唐家於程家又有一恩。

就這麼程侯爺和唐國公爺兩下裡籌措著,大軍就緊著褲月要帶挺著。然後挺著挺著,就挺到了病重的老皇帝挺不住的時候……

殘喘的老皇帝終於死了,而太子在虜王打壓打殺中忽然逃躥不見了。然後卻在民間張貼了告示,宣布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就順應天承登基為帝了。——成為在野登基第一人。

然後程侯爺勤王兵三十萬忽至京師,以鎮京師之亂。——當然,皇帝死了,太子是正統,這勤的自然是這位新王。人程家軍可不是亂來的,是新帝發了旨調回的。

虜王一派就傻了眼。

那時各地駐軍中,表態支持虜王的占了大多數。

但當時的京中形勢吧,首先皇帝就對換太子意動,朝堂眾臣也多是為虜王發聲的,再然後從皇宮禁衛到京畿營軍,也絕大數在虜王的控製中。

這樣一麵倒的形勢下,虜王便沒有從外麵調集軍隊,也沒有搞個矯詔豎個反旗啥的,覺得這樣做了,那他以後為帝,也跟反賊逆黨謀來的皇位似的,名頭上不好聽。

還以為到最後要麼是皇帝明詔另立太子,要麼乾脆讓太子各種意外死了,然後他成繼任人選,總之他就是正統了,那皇帝就當得明正言順的。

誰知形勢這樣演變。

而京城中,以唐家為首的許多世家大族也跟著站出來發聲,擁立新帝,維護正統。虜王母族什麼的,瞬間弱暴了。

最後新帝是在三十萬鐵血大軍護送中回的宮,然後在各世族的支持中行了大典的。

……

這一場撕虜中,在京城的程府原本自然是危險的,程家大軍至,對方急紅了眼,會不拿他們作伐嗎?

又是唐家出手安排,悄悄轉移了程家婦孺,保得程家平安。

這恩情,又大了去了。

現在的程向騰母子,皆是受恩之人。

……

再然後,逆黨肅清,天下太平,朝堂事遠……唐氏下嫁。

當然唐氏下嫁時候,已經是新皇上位八年後的事兒了。

當初捐糧相助的,便是二奶奶唐氏的爺爺,如今仍然健在。唐家因於程家軍有恩,又於社稷有功,具體點兒說就是對新皇起了大用,然後再成新皇跟前紅人。

再加上當初散家財資助邊軍,不畏強權為邊軍奔走什麼的,也讓唐家在朝在野的聲望日隆,如今的唐家,儼然已是京城世族的領頭羊家族。

當然程家也是重臣肯定的,不過他屬外臣,離君王就遠了去了。

並且當初那位護助過君王入宮的二代定北侯,程向騰他爹,於新皇登基後沒兩年便一病去了。

於是唐家大族依然枝繁葉茂且聖前紅人著,而程家,新任領導人又成一極少涉足朝堂事的年輕人。連辦事兒能力都有待商榷,更何況在聖上心中位置。

程侯爺上任邊關後,自然越發遠離了聖上視線,成為隻在軍報上才會提及到的名字。

連新侯爺程向驥尚且如此,何況年幼長兄許多的程向騰。不但仕途上完全看不出作為,還是程家次子侯爺兄弟,於爵位上也是完全無望的。

雖然在新皇登基後,程家女進宮封了貴妃,但也是麵子工程罷了。程家除了軍中根基外,於這京城之中,根本數不上號。

而唐家,人家也有女在宮中,雖然原先隻是個不起眼的太子淑人,但現在,人家成了皇貴妃……

總之唐家vs程家,門第,勢力,聲望,根基,高出的不是一丁半點兒。唐氏標準的高門下嫁。

但唐氏還就是嫁了。

——曾媽媽說這些,大約是重在讓武梁明白唐氏在程家的超然地位,讓她心裡有個數。

武梁當然明白,人唐氏不但是高門貴女,還是唐國公世子夫人唯一嫡出的孩子。從小眼珠子似的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人,卻嫁了這侯府次子,唐家自然是真正疼孩子的人家,不求女婿有什麼大出息,隻求女兒日子過得舒心。

但武梁卻更感慨唐家的際遇。扶持新皇登基時,呃,怎麼說呢?有點兒太順太趕巧了點兒。

先是中立自保,然後為程家軍籌糧,成全了自己的名聲,也無形中和程家軍成了一路。再然後順勢成了保皇黨,在大軍至皇帝歸的時候擺明了立場……

這都有些順勢而為見風使舵的意思。可這樣的行事,後來竟能成新皇心腹?

……真是順得不費一點兒無用功啊。

當然朝堂水深,不是她能解的,並且那些舊事也不關她的事。

武梁奇怪的是,為什麼唐氏會下嫁程向騰?

「那唐程聯姻,是程家先行求娶的麼?」她問曾媽媽。

程家長媳鄭氏就不是什麼高門女,如果程家有意聯姻世家大族,早先讓程老大那世子爺聯姻,不是籌碼更高些?拿一個次子,憑什麼去求娶高門女去?

說起來,這又是一樁恩情。曾媽媽就道:「那倒不是。是那年唐國公爺的壽宴上,唐國公爺看到程家母子,便提起了舊事,說程家跟他家也是幾輩兒的交情了,他看程家孩子就跟他家孩子一樣,要老夫人以後讓孩子們多多親近才是。

老夫人聽了,知道唐國公爺是體恤照撫程家之意,自然喜不自盛,便順口說起二爺也到了適齡當婚年紀,想讓老國公爺幫著操操心。有老國公爺保媒,那麵子也是大了去的。

沒想到唐國公爺當即就笑說這事兒好辦,唐家現就有適齡女兒,——竟是有結親的意思。老夫人原想著唐家左不過出個旁枝女兒啥的,沒想到最後竟是世子爺獨女……」

反正也就是說,唐家自願嫁的世子爺嫡女。

總之唐氏嫁過來後,也確實過得姿意,婆婆關愛,丈夫體貼,唯有久久懷不上孩子這點兒美中不足。

這才會有了後麵的幾個姨娘。

要不然,象武梁這種通房丫頭什麼的物種,隻怕在程家二房裡頭得絕種。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重生之將後 完美婚配 乘風破浪的假千金 重生2002之商業大亨 我的大佬姐姐 我在萬界收欲望 全京都等著我崩人設 我白錦一身正氣 輪回盡頭的天災牧師 替身嬌妻入懷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