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作譬喻莊周拒楚使 委門客樂池試將才(1 / 2)

加入書籤

詩雲:虎豹踞山群獸遠,蛟龍在水怪魚藏。堂中有客三千輩,天下人人畏孟嘗!開場詩道罷,書接上文。且說莊子周遊列國,光大道家學派,嘗與魏相惠子遊於濠梁之上。二人觀魚,莊子贊道:「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駁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亦反駁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道:「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不知魚之樂是矣。」莊子答道:「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此乃謂濠梁之辯,是中國哲學史上重要命題,不可以詭辯之術視之。

據《莊子》載,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遣使來訪,請其出仕做官。莊子執竿不顧,說道:「我聞楚有神龜,死時三千餘歲,王裹以錦緞,置於竹匣,藏於宗廟。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答道:「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遂道:「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楚大夫方知其意,隻得告辭。《莊子》又載寓言,說莊子將去看望惠施,有人謂於惠子道:「莊子前來大梁,是將欲取代明公為相。」惠施大懼,命人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便見惠施道:「南方有鳥,名叫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見鵷鶵過之,便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其用辭風趣,令人讀來噴飯。

又據《呂氏春秋》:莊子行於山中,見木長大甚美,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聞此,嘆於徒弟道:「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出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豎子為殺鴈饗之。豎子請曰:「其一鴈能鳴,一鴈不能鳴,請奚殺?」主人之公曰:「殺其不能鳴者。」弟子便問莊子:「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而死,先生將何以處?」莊子笑答:「周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材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禾為量,而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此神農、黃帝之所法。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尊則虧,直則骫,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其機智如此。

最為著名哲學命題,乃是莊周夢蝶。據《莊子·齊物論》雲:「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是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飄飄盪盪,十分輕鬆愜意,完全忘記自己原本是莊周。醒來之後卻又驚惶不定,對自己還是莊周感到驚奇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由是莊子便道,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區別,此可謂物、我之間,交合與變化統一存在。

便在莊周做夢化蝶之時,西北風雲漸起。時有西羌義渠,是為諸戎部族中一支,據今陝西省北部、甘肅省北部及寧夏等地。至此逐漸改變遊牧方式,擇地而居,築有城邑。秦惠王三年,義渠部族向秦國進攻,在洛水流域打敗秦軍。趙肅侯聞而驚懼,遂大發民工,開始修建固關長城。固關長城位於漳、滏二水之間,地勢險要,後與娘子關、舊關共成鼎足之勢,為歷代軍事要塞。明萬歷十七年再次修復,即現存之河北長城。南段新關經將軍塔到白灰村,長十五裡;北段固關經嶺後底到娘子關嘉峪溝段,長二十六裡,是為現存遺址。

楚威王七年,圍齊徐州,大敗齊將申縛。韓昭侯薨,子宣惠王立;燕文公薨,子易王立。齊國趁燕國之喪出兵,攻取燕國十城。是時秦王拜犀首為大良造,張儀為客卿,張儀便製定連橫親秦策略,親燕盟魏,使六國合縱抗秦聯盟煙消雲散。趙王召蘇秦責之,蘇秦謝罪道:「臣請為大王出使燕國,且必有以報魏。」於是去趙至燕。燕易王以蘇秦為相國,問道:「先君以國聽子,六國合縱。今先君之骨未寒,而齊兵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

蘇秦答道:「臣請為大王使齊,奉十城還燕。」於是來見齊宣王道:「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愛婿也。大王利其十城,結燕、秦兩國之怨,非善計也。大王聽臣,不如歸燕十城,以結燕、秦之歡,號召天下不難矣。」宣王聞言大悅,乃以十城還燕。秦國畏懼蘇秦,乃結好燕相國子之,與其結為兒女之姻,又使蘇代、蘇厲與子之結為兄弟,欲以自固。蘇秦還燕,易王之母文夫人素慕使左右召其入宮,因與私通。易王知之,隱忍不言。蘇秦恐怕因此獲罪,乃思一脫身之計,入說易王道:「以燕、齊之勢,終當相並為仇。臣願為大王江山社稷,行苦肉反間之計。偽作得罪於燕,而出奔齊國,齊王必重用臣,臣可居中敗齊興燕。」易王許之,乃借故收回蘇秦相印,並欲問罪。蘇秦遂奔齊國,宣王用為客卿。齊宣王好樂,蘇秦說以田獵鍾鼓;宣王好貨,蘇秦因使厚其賦斂;宣王好色,蘇秦因使妙選宮女。客卿孟軻見此極諫,宣王皆不肯聽。王後鍾離春警覺問政,蘇秦才不敢十分放肆。

復說楚威王熊商在位十一年去世,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魏國乘喪攻楚,為免後顧之憂,許諾戰勝楚國後,便將河西上郡獻給秦國。張儀聞說師兄蘇秦已離開燕國,認為連橫時機已至,遂勸秦王道:「王可應允,並宜助魏攻楚。若魏國取勝,秦國可得上郡;如果不勝,秦國亦可乘機攻取。」秦王喜而從之,遂征調駐皮氏軍隊萬人,戰車百輛,助魏攻楚。魏秦聯軍大勝楚軍,攻取陘山(今河南漯河)。秦王因此極重張儀,寵愛有加,專設相國之職,委予張儀,是為秦之首任相國。張儀既任秦相,便對魏國軟硬兼施,迫其全部歸獻上郡十五縣,以為賀禮。至此秦國占有黃河天險,以所占之焦邑、曲沃河東之地還魏。

大良造公孫衍素與張儀不和,此番見其拜相,恐為所害,遂離秦至魏。魏王素知其能,立即用為上將。公孫衍既拜大將,便與齊將田蚡合謀,將欲出兵伐趙,無奈魏、齊二王尚持蘇秦往年合縱之約,均不同意。公孫衍遂寄書田蚡道:「我等隻要說服魏、齊二王,先發少軍,造成伐趙事實;則兩兵相交,其必不會坐視兵敗,將發大軍助戰,以成滅趙大功也。」於是復入勸魏王道:「趙國三麵裹魏,是榻側之虎,不可不除也。臣與齊將計議,隻兩國各出兵五萬,不出五月即可攻破趙國。」同時田蚡亦以此勸說齊王,二王終於同意。於是公孫衍、田蚡各率本國五萬兵力,合力伐趙。其軍未出國境,魏惠王、齊威王果憂失敗,又發大軍隨後。魏、齊聯軍戰於平邑,打敗趙國,俘虜趙將韓舉,攻占平邑、新城。張儀聞此,急勸秦王聯合韓、魏,向趙國西部發起進攻。趙王雖然新敗於魏、齊,依舊不服,遂遣趙疵為將,率軍與秦軍戰於河西。秦軍大勝,殺死趙疵,並渡河攻戰離石、藺邑。

宋君剔成四十一年,弟公子偃發兵叛亂,剔成戰敗逃往齊國,公子偃自立為宋君。孟子至宋,助宋王推行仁政。宋君偃出於沽譽釣名,外加大臣戴不勝、薛居州攛掇,乃佯行仁政,並非出於仁愛之心也。其後身側小人橫行,凶殘暴虐本性逐步暴露。魏國為抵抗秦人入侵,設置河東郡,管轄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是年中山郡苦陘縣嬴姓廉氏家中生產一子,名曰廉頗,字洪野。然過百天之時被奶姆抑往街市,忽然丟失不見,有鄰舍言於廉公,說見有一白額猛虎忽現市中,哧死奶姆,將公子叼往曲陽黃山之中,估計其命難保。書中暗表,這廉頗本是將星白虎降世,是被鬼穀賜王敖老祖接走,上山學藝去矣。

是年周天子顯王傳諭諸侯,王室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遍尋不見,打撈不出。其後直至秦始皇一統天下,在南巡時曾派數千人在泗水中打撈,但一無所獲。到至清代,歷史學家王先謙在其《漢書補注·郊祀誌》中提出:由於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逐鹿中原,九鼎成為群雄爭奪焦點。為息事寧人,周王遂毀鼎鑄錢,對外則詭稱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諸侯兵刃相向,興師問罪。九鼎乃為大禹所鑄,作為鎮國之寶流傳兩千餘年,就此下落成謎。又有一說,是張儀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齊亦欲爭奪。周王周旋於秦、楚、齊魏、韓之間,令其相互製約,得保九鼎不失。秦武王四年,攻占韓國重鎮宜陽,直入洛陽,以窺周室。因力舉雍字秦鼎,離地半尺,失手斷脛骨而死。若依此說,九鼎未失。

便說周失九鼎,乃是顯王四十三年,滕太子出使楚國,途經宋國時兩次拜見孟子,請教治政之策。後為國君,是謂滕文公。因受孟子教誨,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製,興辦學校,改革賦稅製度,不久名聲大震,稱為賢君,遠近來附者絡繹不絕。趙肅侯二十四年,趙國聯韓國攻魏,包圍襄陵,次年以魏軍戰趙、韓兩國聯軍告終。趙肅侯死,子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乃任用趙豹為相,虛心求教,又置博聞師、左右司過各三人,以便隨時請教,糾正自身過失。每遇大事,先請教先王貴臣肥義,並尊禮壽高老者。因謂群臣道:「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乃決心以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改穿胡服,學習騎射,按下不提。

再說張儀相秦,聞說楚威王已薨,懷王繼立,乃遣人致書懷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盜璧之冤。楚懷王因懼秦國,遂遣使禮送張儀妻子至秦,並麵責昭陽道:「張儀賢士,子何不進於先君,而迫其使為秦用?」昭陽甚愧,歸家發病而死。與此同時,衛平侯姬勁死,子嗣君即位,是為衛襄侯。時有衛國徒役逃到魏國,適逢醫好魏惠王之病,留在魏國為官。衛襄侯欲以五十金購回,使其服役,魏惠王不從。衛襄侯又用左氏之地易之,眾臣諫道:「以一城易以刑徒,何謂也?」衛襄公道:「若聽任此徒逃脫,使刑不能施,甚於失一城也。」魏惠王聽說,遂令人將此刑徒送回衛國,並未索要左氏之城,以及任何財物。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十三年、魏惠王後元十年、韓宣惠王八年。魏將公孫衍重新提出合縱聯盟,共同抗禦秦國。為此,魏惠王與韓宣惠王先在巫沙(今河南滎陽北)相會,又與韓王前往趙國,朝見趙武靈王。次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改稱王號,結成合縱抗秦聯盟。楚懷王亦復申蘇秦合縱之約,結連中原諸侯。張儀聞而大怒,因此番合縱並非出於師兄蘇秦之策,乃入見秦王,請辭相印,前往魏國。秦惠文王驚問道:「孤有何得罪之處,君欲舍秦往魏耶?」張儀道:「山東六國溺於蘇秦之說,未能即解,今又聽我叛將公孫衍蠱惑,聯盟抗秦。臣此去必令魏事秦,以為諸侯之倡。」惠文王大喜,由是許之。

張儀由是投魏,魏王得之大喜,用為相國。張儀因說魏王道:「大梁南鄰楚,北鄰趙,東鄰齊,西鄰韓,而無山川之險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故非事秦,國不得安。」魏王未聽,張儀便陰使人往招秦師伐魏,攻取曲沃。魏王大怒,益不肯事秦,並與齊王相會於東阿,謀為合縱,推楚懷王為縱約長。楚國時有大夫屈原名平,出身於楚王族遠支。博聞強識,通曉國家盛衰興亡之道,擅長外交辭令。楚懷王既為縱長,欲改革朝政,振興楚國,便擢用屈原為左徒,命其主持製定新法。屈原通過新法改革楚國政治,提拔賢能官吏,聯齊抗秦;楚懷王幼子子蘭、寵姬鄭袖及上官大夫交相進諂,屈原迭遭迫害,終被免官流放汩羅。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風雨葫蘆寨 萬古大帝 地球超級火山 看不見晴天 葉塵池瑤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誰人分說何謂正邪 四歲小奶團:全能大佬是我媽咪! 花開又一春 我被眾神之王追殺 混在日劇的大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