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莫問前因飄零去(1 / 2)

加入書籤

有權力的地方就有鬥爭。

奉軍入駐權力中心、張作霖成為北洋政府當之無愧的掌門人後,這種鬥爭更是到達了白熱化的程度。

郭鬆齡和擔任奉天省高官的「財神爺」王永江一樣,不願見到民眾流離失所,軍閥內耗,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而士官派首領楊宇霆則善於揣摩張作霖的心思,極力主張奉係勢力向中原地區發展,深得後者寵信。

楊宇霆天生聰穎,16歲便取考中秀才,大清廢除科舉之後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所以他率領的政治派係叫做士官派,與郭鬆齡為首的土鱉軍官學校畢業的陸大派並駕齊驅,甚至在張作霖當政時更勝一籌。

郭鬆齡在行軍打仗上麵有大才,卻也恃才傲物,頗以一身風骨為榮。又因為他性格耿直,不屑於逢迎拍馬,在事後分賞上便難免落了下風。

張作霖原先預定由薑登選去接江蘇,郭鬆齡去接安徽。不料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結果楊宇霆去了肥美的江蘇,把薑登選擠到了次一些的安徽,郭鬆齡則落了個空。郭在作戰中身先士卒,冒了極大的風險,結果得到的待遇遠遠不及兩個他瞧不起的廢物,心中自然極為不滿。

事實證明,楊宇霆、薑登選確實不如郭鬆齡,兩人去了江蘇、安徽沒多久就斷送了三個師的兵力,將蘇、皖兩省齊齊丟失。奈何他們二人精通文過飾非的藝術,丟了地盤回來後,在張作霖麵前依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郭鬆齡在奉係軍閥士官派當道的執政上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他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精神導師孫中山能夠執掌大權,或者更加開明的張學良早日繼位,將積弱的中國從漫長的內耗中拯救出來。

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孫中山於1925年春溘然長逝,留下革命未成身先死的遺憾。

也許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郭鬆齡曾為偶像流下若乾淚水。這無奈並且悲傷的命運,難道中國的軍閥內戰當真要一直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麼?

壓到最後一根稻草、讓他決定轟轟烈烈大乾一場的,大概是張作霖不惜同日本人與虎謀皮也要上位的野心。

1925年10月初,郭鬆齡作為奉軍代表前往日本,偶然間得知張作霖擬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取得日方供給的軍火,從而進攻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此事激起郭鬆齡的強烈憤慨,認為「國家殆危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為個人權力,出賣國家無論如何不能苟同。」

10月下旬,張作霖命令郭鬆齡去天津部署進攻國民軍的事宜。他乾脆抓住這一時機,安置親信,與馮玉祥結為聯盟,為倒戈反奉作準備。

11月13日,張學良在天津召集郭鬆齡、李景林等將領開會,傳達向國民軍進攻的密令。郭在會上公然抗命,痛切陳述不可再戰。馮玉祥、李景林暗中共同支持郭軍反奉。

21日晚,郭鬆齡發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清君側」檄文電報,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23日,郭鬆齡率領著七萬大軍,氣勢洶洶、浩浩盪盪向奉天進發,一場血戰即將拉開帷幕。張作霖乍聞噩耗,還是頂著張學良的名頭,差點以為兒子要造老子的反。弄清真相後,他速速指派與郭鬆齡情同手足的張學良前去平叛。

24日,張學良匆忙趕到秦皇島,希望勸說郭鬆齡罷兵言和。要知道,郭鬆齡的部隊,其實就是張作霖劃分給張學良的精銳部隊,自家人打自家人,真是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7日,麵談要求遭到拒絕後,張學良給郭鬆齡寫了一封勸解信,信中言辭懇切:

承兄厚意,擁良上台,隆誼足感。唯良對於朋友之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家父。故兄之所謂統馭三省,經營東北者,我兄自為猶可耳。良雖萬死,不敢承命,致成千秋忤逆之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不敗戰尊 從鬥羅開始當女皇 寵她 東京武俠故事 親愛的,我不等你了 神明與影帝空降熱搜後成了愛豆 百年難遇 蠟燭元寶香 我在星際靠製符發家 三國:開局跟呆萌校花一起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