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莫問前因飄零去(2 / 2)

加入書籤

君子愛人以德,我兄知我,必不以此相逼。兄舉兵之心,弟所洞亮。果能即此停止軍事,均可提出磋商,不難解決。至兄一切善後,弟當誓死負責,絕無危險……學良頓首。

先是表明自己絕對不敢反叛張作霖的態度,隨即向郭鬆齡做出保證,表示如果此時收手,他和父親必定既往不咎。

郭鬆齡既然豎幟反奉,自然經過深思熟慮,而且他認為自己此舉多為公義,遠遠重於他和張學良之間私下裡的交情。因此,他對張學良聲情並茂的勸說置之不理,隻簡短回道:

成則公之事業,敗則齡之末局。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反奉成功,張學良你便可以不用再蹉跎下去,立即上位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我敗了,那大丈夫自然認栽,左右不過是我郭鬆齡的末日。

郭鬆齡不愧是奉軍第一人,亮劍之後勢如破竹,沒多久便突破了錦州防線。他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張學良幼時和母親一起居住的新民,距離大本營奉天不過一百多裡路。

由於事發突然,張作霖當時能調動的兵,隻有奉吉兩省的十多萬非精銳部隊。身處黑龍江的部隊,因為鐵路掌握在拒絕放行的俄國人手裡,一時半會兒遠水解不了近渴。

張作霖讓兒子頂在前麵,同時將自己的金銀財寶,裝滿了27個大汽車,時刻準備著逃離奉天城。可就在這危機時候,傳來了一個重大的好消息,被郭鬆齡嚴詞拒絕的日本人願意支持張作霖。

日本人當然不是做慈善的,事實上,他們無利不起早。

當時駐紮在東三省的日本關東軍司令白川瞅準了這個趁火打劫的機會,命參謀長齋藤拿著一份漫天要價的契約,去找張作霖談判。

張作霖被逼到絕境,明知道這是日軍在放高利貸,卻也隻能硬著頭皮簽了下來。迫於形勢的他簽字後,日軍倒是痛快,迅速出兵扭轉了局勢。

都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點在郭鬆齡身上真是得到了應驗。本來說好結盟一起反奉的馮玉祥和李景林為了彼此的地盤打得不可開交,使得郭鬆齡陷入了孤軍奮戰、四麵楚歌的境地。

兵敗如山倒,郭鬆齡和曾經從清朝刀口下救了他一命的夫人韓淑秀一起落到了政敵楊宇霆手裡。楊宇霆擔心夜長夢多,張學良會出麵救助,命令手下就地處理。

楊宇霆的確了解重情重義的張學良,這位公子哥兒在得知郭氏夫婦被捕後,立馬趕著籌劃送他們出國避難。但他的電報還沒來得及發出,便收到郭鬆齡身亡的消息。

臨刑前,郭鬆齡麵不改色,留下遺言:「吾倡大義,出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誌,請視此血道而來」!從革命之初便陪他上刀山下火海的夫人韓淑秀也從容不迫地說:「夫為國死,吾為夫死,吾夫婦可以無憾矣,望汝輩各擇死所!」

張作霖恨死了帶頭造反的郭鬆齡,可是他日後也為引入外援擊敗後者而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因為始終不肯履行危機時刻簽下的條款,張作霖在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在列車上,史稱皇姑屯事件。

張學良臨危受命,成為東三省新的主人。作為奉軍的總參謀長,曾經被張作霖視為左膀右臂的楊宇霆卻仍然沒有認清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實,處處以老臣自居,掣肘張學良,最後被看上去文弱不堪的後者下令終結。

而張學良自己,也效仿曾經的良師益友郭鬆齡,在幾年後發動兵諫,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都市相关阅读: 不敗戰尊 從鬥羅開始當女皇 寵她 東京武俠故事 親愛的,我不等你了 神明與影帝空降熱搜後成了愛豆 百年難遇 蠟燭元寶香 我在星際靠製符發家 三國:開局跟呆萌校花一起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