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橫跨亞歐、曇花一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元帝國(1 / 2)

加入書籤

第十一卷橫跨亞歐、曇花一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元帝國

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形容大元帝國絲毫不為過,元朝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國家,沒有之一!當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矗立在世界上之時,有人贊嘆、有人驚訝、有人嫉妒、有人痛恨……但所有的人都沒想到:這樣一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竟然曇花一現般地坍塌了!

是誰遵用漢製統治元朝的?

忽必烈奪取了蒙古汗位後,頒布即位詔,建元中統。

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後,蒙古一直用族名充作國名,稱大蒙古國,未正式建立國號。

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建年號為「中統」,依然沒有立國號。

隨著征宋戰爭的順利進行,實際上蒙古政權已成為效法中原地區漢族統治方式的封建政權,特別是忽必烈統治日益鞏固,他決定在「附會漢法」方麵再邁進一步,將自己的王朝建成承漢族封建王朝正統的朝代。

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王鶚等儒臣的建議,取《易經》「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並頒布建國號詔。

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意思是向世人說明,自己所統治的國家中不隻是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繼續。

忽必烈在位期間,主張「遵用漢法」,以漢族傳統法製治理國家,製定法律和各項製度,在地方設置行省,注意興修水利,以農桑為急務,還統一貨幣,疏浚運河,設立驛站,開拓漕運。

他強化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製,對西藏直接管轄,促進了民族的統一發展。

為什麼說元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在我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元朝都是最大的國家。

元朝除了中央直轄的領地之外,還包括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

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聯,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使節往來頻繁,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元帝國疆域最大時幾乎囊括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領土,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一點兒也不誇張!

馬可·波羅是怎麼遊歷中國的?

公元1275年的夏天,來自威尼斯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一行到達北京,向忽必烈呈上教皇的信件和禮物。

忽必烈非常賞識馬可·波羅,特意請馬可·波羅一行進宮講述沿途見聞。

後來,又留他們在元朝任職。

馬可·波羅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掌握了朝廷的禮儀。

他借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流連忘返。

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到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等一些東南亞國家。

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風俗、地理、人情。

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匯報。

公元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受忽必烈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趁機向忽必烈提出回國請求。

忽必烈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公元1295年末,馬可·波羅終於回到了闊別24載的親人身邊。

公元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不幸被俘。

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

於是,由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整理出《馬可·波羅遊記》一書。

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盛贊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

《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在歐洲廣泛流傳後,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同時也使這位頗負盛名的旅行家獲得了自由。

郭守敬有哪些科學巨獻?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

公元1250年,19歲的郭守敬開始嶄露頭角,在水利方麵初露鋒芒。

當時,在邢台城外有一條河。

河泥長年淤積、河堤滑落,致使河道堵塞。

此地原有的一座橋,橋身被洪水沖走,橋墩淹沒,呈現出一片汪洋之態。

不僅交通不便,還水災不斷。

由於弄不清橋址原來在哪兒,又找不到合適的建新橋之處,許多建橋高手都隻能搖頭興嘆。

郭守敬不辭辛苦,冒生命危險在滾滾洪流中搜尋,在陡峭的兩岸河堤上查找,終於找到原有河道和橋墩遺址。

他立即組織邢台人民清除淤泥、疏通河道、修築堤岸;然後,反復勘測,精心設計,很快建成一座堅固而又美觀的石橋。

從此,郭守敬名揚天下。

在郭守敬小的時候,著名學者張文謙就非常喜歡郭守敬。

後來見郭守敬才智超人,便向元世祖忽必烈大力舉薦。

忽必烈一向比較賞識張文謙,而且也深為河南、河北的連年大水所頭痛。

一聽郭守敬對這方麵頗有研究,立刻傳令召見。

忽必烈與郭守敬一談,不禁大為欣賞,立刻任命郭守敬主持修繕河南、河北的河道。

稍後,郭守敬又主持整修由於年久失修的西夏古灌溉渠道,疏浚400裡的唐來渠和250裡的漢延渠等80多條渠道。

《寧夏新誌》評價郭守敬說:「逮今西壩橋梁,尚其遺製,工作甚精。」

郭守敬不僅是卓越的水利學家,還是傑出的天文學家。

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令修訂歷法,由郭守敬實際負責。

由於元朝原有的天文儀器早已陳舊不堪,測量數據不準,郭守敬便自己動手製作新的測量儀器。

他親自設計創製出的天文儀器有簡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渾天象、窺幾、星晷等。

元朝時大掘宋陵的人是誰?

公元1285年,紹興府會稽縣泰寧寺僧侶宗允等人偷盜南宋皇陵地區的樹木,與守陵人發生沖突。

宗允向由忽必烈派來江南做「江南釋教總統」的楊璉真珈進言,宣稱亡宋陵墓中有金玉異寶。

楊璉真珈貪心頓起,盯上了宋陵,派遣手下僧人大肆強挖宋陵。

這幫強盜和尚先挖開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楊後四個陵墓,將墓中的珍寶一搶而空後,便揚長而去。

周圍的南宋遺民無不失聲痛哭。

宋陵被盜的消息傳出後,馬上引發了新一輪盜墓狂潮。

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五個帝王的陵墓先後被盜,孟、韋、吳、謝四個皇後的陵墓也被一盜而空。

當時被盜的南宋皇陵和大臣塚墓達一百多座,大量地下珍寶散失殆盡。

令人吃驚的是,徽、欽二陵皆空無一物,隻有朽木一段而已。

高宗和孝宗墳中也是空空如也,連屍骨都沒見到。

當然,在這場瘋狂的盜墓中,楊璉真珈大發橫財,得到走馬烏玉筆箱、真珠戲馬鞍、交加百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龍肝石、綠玉磬等稀世寶物。

南宋皇帝的遺骨被棄置荒野,這在南宋遺民中激起極大的憤慨。

後來,楊璉真珈令人將這些遺骨草草收斂,和牛馬枯骼埋在一處,並在上麵建寶塔一座,名為鎮南塔。

楊璉真珈的胡作非為連元朝中的一些官員也看不下去,當楊璉真珈的靠山桑哥事敗被處死後,朝中許多人彈劾楊璉真珈,但在忽必烈看來,毀掉幾個亡國帝王的陵墓算不上什麼大事。

楊璉真珈強掘宋陵,一方麵是為了滿足貪欲,另一方麵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對南人的極端仇恨。

《文獻通考》是一部怎樣的古籍?

《文獻通考》是宋末元初的進步史學家馬端臨編寫的,它共有348卷,記載了從上古起到南宋寧宗時代為止有關歷代典章製度的變化。

《文獻通考》共二十四考,包括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金糴、士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係、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

《文獻通考》把「田賦考」放在首位,這很能顯示馬端臨的見解。

馬端臨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歷史大變動時期,他通過文獻的綜羅,來思考歷史的興衰。

《文獻通考》也是兩宋三部通史巨製(另兩部是司馬光《資治通鑒》、鄭樵《通誌》)之一,與《通誌》、杜佑的《通典》一起合稱為「三通」。

中國的戲劇鼻祖是誰?

關漢卿,元代著名的戲劇家,其創作的戲劇數量超過了英國的「戲劇之父」莎士比亞。

關漢卿一生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

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皆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的晚年,正遇上了阿合馬、桑歌等奸臣擅權作惡。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關漢卿拿起筆,創作了驚天動地的《竇娥冤》。

在這部雜劇中,從小被賣作童養媳的竇娥遭到惡棍張驢兒父子和貪官的勾結陷害,含冤屈死,最後托夢給做了官的父親,才得以平冤昭雪。

關漢卿通過《竇娥冤》一劇,猛烈地抨擊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和邪惡勢力。

《竇娥冤》是我國古代「四大悲劇」之一,對當時、後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元太子真金為什麼會輕易喪命?

公元1283年,忽必烈冊封比他小很多歲的南必為皇後。

老夫少妻,忽必烈漸漸感覺有些體力不支,於是依賴皇後乾預朝政,這引起諸多大臣的不滿。

一位不要命的大臣竟然上書忽必烈,希望他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太子真金。

盡管禦史台都事玉昔貼木兒和中書右丞相安童商量將奏本壓下,但此事到底讓忽必烈知道了。

忽必烈聞之大怒,立刻將那個大臣革職查辦,但他卻沒有難為安童和玉昔貼木兒。

回到後宮,忽必烈思忖良久,下令召太子進宮。

太子真金明知「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就戰戰兢兢地進宮麵聖了。

見了隨從自己南征北戰的愛子,忽必烈不知是一時沖動,還是出於真心,竟對真金說:「真金,父皇老了,有些體力不支,今後就將皇位禪讓給你,如何?」

真金一聽,雙腿一軟,跪下顫聲說:「兒臣不敢有非份之想……」「哎--」忽必烈不等他說完就插話道,「這怎麼算非份之想啊,這位子早晚還不是你的?

我還能把它帶到棺材裡去?」

「兒臣從未這樣想過,求父皇開恩,廢掉兒臣這個太子吧!」

真金聽了忽必烈的話,更加大驚失色,口不擇言,竟請求忽必烈廢去自己的太子頭銜。

忽必烈見他如此,良久,嘆了口氣,搖頭道:「你去吧--」

真金回到家裡,覺得父皇的意思是讓自己死,有了這個想法,再加上心病重重,最後竟真的死了。

黃道婆在什麼方麵享有盛譽?

黃道婆,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1245年,鬆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徐匯區東灣村)人。

黃道婆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

白天她下地乾活,晚上她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沉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煉了她。

有一次,黃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頓毒打後,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

她再也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

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後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

在帝製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麵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

當時黎族人民的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

元朝元貞年間,約1295年,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

黃道婆重回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還很落後。

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與當地群眾一起,對當地落後的紡織技術和工具作了大膽改革。

經過黃道婆改進推廣的「擀、彈、紡、織之具」,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黃道婆的改革最關鍵的是紡車的改進,她創製的紡車是可以同時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比以前使用的一個紡錠的手搖車速度快、效率高。

此外,黃道婆還改進和提高了整絲和織布工藝的質量,使當地人民能用紗線織出各種色彩的棉布,其絢麗燦爛的程度能與絲綢相媲美。

王禎在農學和機械設計上有哪些成就?

王禎,字伯善,東平(今山東東平)人,生卒年代不詳。

現在有史可查的是他從公元1295年起做過六年的旌德(在今安徽)縣尹,並於公元1300年調任永豐(今江西廣豐)縣尹。

王禎撰寫的《農書》分為3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農桑通訣」,包括農業史和主要耕作技術,比較全麵、係統地論述了農業的各方麵問題,並且對南北農事進行了分析比較;第二部分是「百穀譜」,分別介紹了各種穀物、蔬菜、瓜果、竹木、麻、棉、茶等農作物的起源、性能和栽培方法;第三部分是「農器圖譜」,主要介紹農業生產工具、農業器械,繪圖280多幅,並附有簡要的文字說明,介紹這些農器的構造、來源、演變和用法。

王禎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農學家,還是傑出的機械製造設計家。

他將一些失傳已久的古代機械恢復了原貌並加以改進運用,還設計了多種農業和手工業用的機械。

他的最大貢獻是改進了活字印刷技術--用木活字代替畢升的膠泥活字,他還獨具匠心地創造了「轉輪揀字盤」,極大地提高了排字的速度。

《農書》中有關印刷技術的篇章,是印刷技術乃至中國科技史上的珍貴文獻。

誰號稱元曲「狀元」?

馬致遠,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人,晚號「東籬」。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有治國安邦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20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終於看透了人生的寵辱,於是產生了退隱山林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閒適生活。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加入過「書會」,與當時文士王伯成、李時中及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

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的奮鬥富蘭克林成長自傳 我加入了敵對陣營 我徒弟不當反派 我私房錢被小姨子直播曝光了 影視從海豹突擊隊開始 神皇天路 情起不落 九龍鎮天棺 蜀漢我做主 西遊:花果山的猴子太可怕了(西遊:第四天災橫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