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一個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後輝煌的大明王朝(1 / 2)

加入書籤

第十二卷一個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後輝煌的大明王朝

這是一個和尚建立的王朝,「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真理又一次被歷史驗證!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輝煌時期,《三國誌通俗演義》、解縉編《永樂大典》、三寶太監下西洋、李時珍論藥著書、徐光啟學貫中西……可中國封建社會這最後的輝煌終究隨著明朝的衰亡而漸行漸遠……

朱元璋登基後有哪些舉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國號為明,建號洪武。

朱元璋仿效劉邦治國的方法,把兒子封王,把功臣封公封侯。

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實在太多,這些功臣中被封公的有7人,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國勝、信國公湯和、衛國公鄧愈。

這些人和朱元璋出生入死,歷經千難萬險,封公也是應該的。

但劉伯溫的功勞亦不在這些人之下,朱元璋亦很欣賞劉伯溫,準備封他為公。

可是劉伯溫堅辭不受,而是懇請皇帝放他回老家安享晚年。

朱元璋於是給了他許多錢財。

朱元璋又封了28位侯,這些人也都立過赫赫戰功。

朱元璋封公封侯後,很不放心,便設立特務機關「錦衣衛」來監視大臣活動,錦衣衛可直接向皇帝報告。

朱元璋還采取了一係列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

這些措施使人民得以安養生息,促成了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朱元璋為什麼火燒功臣樓?

朱元璋登基以後,忌憚功臣。

於是,他決定乾脆把他們統統殺掉。

朱元璋先是下令建造一座功臣樓。

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下江山的功臣們無不深受感動,稱贊皇上英明。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的心事,他來到皇宮,懇求朱元璋說:「如今帝業已成,臣責已盡,但願辭官歸田。」

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許多金銀送給劉伯溫。

劉伯溫出了皇宮,來到徐達府上辭行。

臨別,劉伯溫握著徐達的手說:「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上若開慶功宴,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

等功臣樓建成了,朱元璋擇定日子,邀請在京握有實權的功臣前來赴宴。

酒宴大開,熱鬧非凡。

徐達平日酒量不小,當天卻怎麼也不敢多喝,一直盯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

酒正喝到興頭上,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

徐達連忙緊隨其後。

朱元璋發覺身後有人,回頭一看,見是徐達,便問:「丞相為何離席?」

徐達說:「特來保駕。」

朱元璋說:「不必,丞相請回。」

徐達哀戚地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

他倆剛走出幾百步,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功臣樓瓦飛磚騰,火光沖天,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為什麼說朱元璋心狠手辣?

有一年元宵節,朱元璋看見一張畫,一個婦人懷抱個西瓜騎在馬上,那馬腳很大。

馬皇後是淮西人,淮、懷諧音,他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有意譏諷馬皇後腳大,因而大殺京城官民中所謂不守本分者,竟數以萬計。

此外,還有其他幾大冤獄,也殺了好幾萬人。

這樣一來,僥幸苟活的朝臣,每當去上朝,即同家人訣別,因一旦去上朝,就生死難卜。

到朱元璋駕崩之時,開國的功臣宿將幾乎被他殺光了。

朱元璋的濫殺給後代子孫樹立了惡劣的樣板。

明成祖朱棣以極其殘酷的手段誅殺建文帝時期的臣子,不能不說是受了其父的影響。

明朝的文字獄是怎麼回事?

古時的人很注重出身。

朱元璋雖然當了皇帝,但他的出身並不好。

他小時候給人放過牛,當過和尚,後來又參加過農民起義。

他很忌諱人們提起這些事,認為這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

明初,每當逢年過節,皇帝過生日、冊封皇後和嗣立太子時,朝廷內外的官員都要進獻《賀表》。

有一天,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寫《賀表》,裡麵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的詞句。

這本來都是頌揚皇帝的好話,不料,朱元璋讀後卻勃然大怒,大罵道:「這個窮酸儒生竟敢侮辱我!」

朱元璋把《賀表》摔給大臣們看,大臣們看後麵麵相覷,誰也看不出究竟是什麼地方出了毛病。

朱元璋對他們解釋說:「『光』,就是『禿』,這是在罵我是個禿和尚;『生』就是『僧』,這也是在譏諷我當過和尚;『則』和『賊』的讀音相近,這是在罵我參加過農民起義,當過賊。

你們說,這樣的人該不該殺?」

大臣們聽後個個驚得說不出話來。

朱元璋傳出一道命令,將徐一夔斬首示眾。

這樣的文字獄實在是防不勝防,不少大臣都是因為幾個字而相繼送命。

有一個懷慶(在今河南)府學訓導(教師),因為寫了「遙瞻帝扉」四個字而被殺。

「扉」和「匪」字同音,也被懷疑是在譏刺皇帝。

這一來官員們都害怕了:字義相同的要殺頭,字音相近的也要殺頭!後來,掌管禮儀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議說:「陛下,臣子們都很愚昧無知,不知道什麼字應該避諱,您能否製定一個固定的格式,讓臣子們都來遵守?」

朱元璋采納了他的意見。

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寫了賀表的格式,頒布天下。

官吏們如遇到慶賀謝恩的事,照賀表的格式抄寫一份就行了。

但文字獄並沒有因此停止。

山東兗州有個名叫盧熊的知州,給朱元璋上了一道奏書。

不知是盧熊大意,還是書吏抄寫時粗心,竟把「兗」字誤寫成「袞」字。

朱元璋看罷,惡狠狠地罵道:「這奸賊無法無天,竟然叫我滾蛋!」

就這樣,一個州官的腦袋又搬了家。

《三國誌通俗演義》是怎樣一本書?

《三國誌通俗演義》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歷史典籍、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創作完成,《三國演義》為其簡稱。

《三國誌通俗演義》共120回,約75萬字,是羅貫中的主要代表作,該書描寫了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至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110餘年間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演變,涉及了數不勝數的大小戰爭,展現了戰爭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在描述戰爭的過程中,羅貫中善於抓住重點,突出人物,將軍事、政治、外交鬥爭融為一體,寫出戰爭勝負原因和各方將帥的性格、氣度和智謀。

誰設計了天安門?

蒯祥,人稱蒯魯班,蘇州府吳縣香山人,大約生於洪武年間。

公元1417年,蒯祥同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擔皇家建築的施工任務,由於他年富力強,身手不凡,不久被任命為「營繕所丞」,相當於今天的設計師兼工程師和施工員的工作。

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時,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要求工程建設一律遵循南京舊製。

不但要求按南京的「奉天」、「華蓋」、「謹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還要按南京宮城的形製,午門前設端門,端門前設承天門。

其中的承天門就是現在的天安門,承天門的主要圖樣正是出自蒯祥之手。

在這些營建活動中,蒯祥技藝高超,發揮了骨乾作用,而且他的繪圖能力極強。

他不但能夠迅速完成設計任務,也能較好地貫徹朱棣的意圖,因此得到朱棣信任。

他後來升到工部侍郎,食從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

公元1465年,明憲宗「命工部尚書白圭董造承天門」。

此時蒯祥已是80歲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執技供奉」。

明憲宗見了他,還是以「蒯魯班」相稱。

他在這次維修承天門中起了指導和顧問作用。

蒯祥死後,承天門又經過了多次的維修。

到了公元165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將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朝從何時起停止了海運?

公元1410年,明政府擴大漕運規模,由歲運250萬石增至300萬石,以足國用。

為此,明成祖朱棣特令江、浙、湖廣三省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必須親自負責督運。

為適應漕運規模的擴大,從公元1411年起,又開始大規模整治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之關鍵地段--會通河。

該河北起山東臨清州(在今山東),南至江蘇淮安府之邳州(在今江蘇),全長450多裡。

洪武年間因河岸沖決,河道淤塞已達三分之一,故隻好陸運,沿途設八個遞運所,每處用民丁3000人、車200輛接力轉輸。

久之,給人民帶來巨大困難。

六月,會通河開浚完工。

公元1416年,朱棣在淮安府清河、福興及徐州府沽頭、金鈎和山東省穀城、魯橋諸閘分別置以閘官,加強管理,以確保漕船順利直達通州。

至此,漕運河道全部疏通。

疏通漕運後,明朝就停止了海運。

鄭和下西洋有何歷史意義?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

鄭和每次下西洋都是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鄭和一共遠航了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回程到古裡時,鄭和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係,給南洋、西洋各國帶來了經濟實惠;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北平是何時改名為北京的?

公元1406年,有意遷都北平的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北平宮殿;次年,正式開始修建北平城。

朝廷調集了工匠30萬人,民夫近百萬,雲集北平。

這個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

其中木材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漢白玉石料來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來自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曲陽縣。

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製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所燒。

宮殿牆壁所用的紅色顏料,原料產自山東魯山,加工在博山;室內牆壁上的杏黃色顏料則產自河北宣化的煙筒山。

公元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

次年,做好遷都準備後,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

新京城以皇宮為中心,以前門、午門、景山、鍾樓為中軸線,官衙、民居、商鋪分布四周,通衢寬廣,街巷整齊,氣勢雄偉,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城市建築思想,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

《永樂大典》是如何編著而成的?

解縉,字大紳,吉水(在今江西)人,幼年聰穎好學、才思敏捷。

後來,解縉考中進士,任庶吉士。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他和胡廣等人均被提拔為翰林學士,擔任皇帝的顧問。

朱棣讓解縉主持編寫《永樂大典》,他從各處調來146人,開始了編纂大典工作。

一年多後,他們編成一部書,呈給朱棣。

朱棣給書題了書名叫《文獻大成》,對包括解縉在內的147位編書人都賞給鈔銀。

但朱棣還嫌這部書簡略,又讓太子少師姚廣孝(即道衍和尚)和刑部侍郎劉季協助解縉在原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務使一切典籍都包羅在內,無一遺漏。

姚廣孝是皇帝的親信,他的參與,要錢要人誰也不敢駁回。

於是在文閣設立了編書館,讓禮部揀派有文才的官吏和四方老儒來擔任纂修,選派一些書法好的國子監學員和一些外府縣學中的生員擔任抄寫工作,前後竟動員了3000多人,由光祿寺供給夥食。

這次花了將近3年時間才將全書編成。

朱棣根據自己的年號,把這部書命名為《永樂大典》,還親自寫了序言。

《永樂大典》共計22937卷,裝訂成11095冊,總計37000多萬字,全部用工整的蠅頭小楷寫成。

朱棣在遷都時,用船將《永樂大典》運到北京宮中,藏到宮中的「文樓」裡,成為稀世國寶。

宣宗為什麼作《紀農》一文?

公元1430年,宣宗朱瞻基陪同皇太後拜謁長陵回宮後,作《紀農》一篇給文武大臣傳閱,勉勵群臣要明白世事的艱難,吏治之得失,體恤百姓之疾苦。

《紀農》一文中的題材來自宣宗從長陵歸來時的所見所聞,是以與農夫對答的形式表現了農民四季勞作的艱辛。

如問:你們每天辛勤勞作,為什麼要這樣呢?

答:勤勞是我的本職。

問:有休息的時候嗎?

答:農民耕田,春、夏、秋、冬各有所忙,啥時也不能疏忽大意而休息,稍有懈怠,一年內就有可能要受飢寒之苦。

冬天是有農暇,但又要去做縣衙的勞役,是少有休息時間的。

問農夫平日見聞,農夫說起自己見過的兩任縣官,一任盡心民事,勤勞不懈,後雖升遷而去,百姓仍念念不忘;一任不問民之勞苦,百姓視其為陌生人。

宣宗聽完農夫的一席話後,深受感動,除作《紀農》一文外,還厚賞了農夫。

況鍾為什麼又叫「況青天」?

況鍾字伯律,江西人,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當小吏,因為有奇才,為呂震所重視,推薦他為儀製司主事。

公元1430年,有大臣說蘇州的豪強汙吏相互勾結利用,百姓賦稅繁重。

於是,宣宗朱瞻基就派況鍾去治理蘇州府。

況鍾深知蘇州的官吏和土豪劣紳狼狽為奸,對這些人不能硬拚,隻能智取。

到任後,他假裝什麼都不懂,左顧右問,手下說怎麼辦就怎麼辦。

群吏們都很高興,私下以為這位新任太守容易欺負。

幾天後,況鍾召集手下宣布說:「前幾天某件事是應該做的,是某某不讓我做;某件事是不應該做的,是某某強迫我做的!你們有些人長期以來玩弄這種手段,罪當死!」

於是將罪大惡極的數人處以死刑,並訓斥那些貪虐庸懦的官吏。

從此,全府大震,上下都奉法職守。

況鍾在蘇州任期10年滿了以後,當地官民2萬多人請求留任況鍾,得到皇帝的欽準。

長期的操勞使況鍾積勞成疾,60歲時,終於死在任上,這時他已做了13年的蘇州知府了。

況鍾死後,很多人為他哭泣,悲痛不已,建立祠堂紀念他,把他稱為「況青天」。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領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進貢一些馬匹以後,要明朝給他賞金。

王振接見了瓦剌使者,發現也先謊報人數,就減少了賞金,降低了馬價。

也先為他兒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絕。

也先派使者來明朝,本來就是挑釁,這樣一來,也先惱羞成怒,親自率兵進攻明朝的大同。

大同守將向朝廷發出告急文書,請求派軍支援。

收到邊報後,權傾朝野的王振提議皇帝禦駕親征,而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於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一乾大臣認為,敵兵有備而來,朝廷草草招集人馬,準備得不夠充分,皇帝不能親征,因而竭力諫阻。

英宗想親自體味一下祖宗戎馬倥傯、橫掃四方的感覺。

所以,英宗朱祁鎮把朝政交給弟弟郕王朱祁鈺,讓於謙留守北京,自己率領王振、鄺塋等官員及50萬軍兵,於七月十六從北京出發,直奔大同。

由於是倉促發兵,軍隊的紀律十分渙散。

好不容易趕到大同附近,士氣已十分低落。

探馬回報沒有發現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為敵人迫於明軍威勢,已望風而逃。

他正要發令繼續追擊,探馬來報:也先率領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兵。

王振感到事態嚴重,下令退兵回朝。

但由於錯誤指揮,耽擱了退兵時間,殿後的部隊被瓦剌軍追趕上,被打得大敗。

明朝幾十萬大軍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時,天還沒有黑,王振卻下令就地宿營。

第二天拂曉,瓦剌的追兵便趕來了,他們把明軍緊緊地包圍起來,並發動了攻擊。

混戰中,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與侍郎丁銘、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戰死。

護衛將軍樊忠麵對慘敗,恨透了瞎指揮的王振,說:「我替天下的百姓殺死你這個奸賊。」

掄起手中的大錘,捶死了他。

英宗在衛兵的保護下乘馬突圍,左沖右突也出不去。

無奈,英宗跳下馬來,盤腿而坐,聽天由命。

瓦剌軍沖過來,俘虜了英宗。

史上稱這次事件為「土木之變」。

「弘治中興」指哪一段歷史?

公元1487年,憲宗朱見深去世。

九月初六,明憲宗第三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弘治元年。

朱祐樘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始著手清理朝政,貶逐憲宗一朝的奸佞:逮捕宦官梁芳、佞人李孜省,還罷遣禪師、真人等240多人;西番法王、佛子、國師等700餘名僧人被遣回本土,並追奪誥敕、印章和儀仗等物。

憲宗一朝的奸佞大多被清除。

朱祐樘統治時期,由於他任用賢能、廣開言路、勤於朝政、恭儉愛民,史稱「弘治中興」。

「吳中四傑」為何人?

明朝弘治、正德年間,江南出現了「吳中四傑」,在文學藝術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就是唐寅、徐楨卿、文征明、祝允明,又稱為「江南四大風流才子」。

也有人說江南四大才子有周文賓而無徐楨卿,但史書中並沒有周文賓這個人。

唐寅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性情狂放不羈,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他潛心研究書畫,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

徐禎卿記憶力很強,能過目不忘,被稱為「吳中詩人之冠」;但他33歲就死了,是四人中年紀最小、壽命最短的。

四人中活得最長的是文征明。

文征明的小楷特別精細,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端莊、風格俊雅,他所有的作品都筆筆工整,即使是快到90歲時也是如此,這在我國書法家中是極為少見的。

與唐寅最投緣的是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因為他有一隻手多長了個手指,便自號枝山。

祝允明5歲時就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讀書一目數行,9歲時已經能作詩。

33歲,祝允明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主考官王鏊對他的文章很贊賞。

誰知,祝允明以後七試禮部都未成功。

明武宗的捕魚鬧劇是怎麼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禦駕「親征」起兵叛亂的寧王朱宸濠,在南京將其「擒獲」後,仍不肯回京。

實際上,武宗從京城到南京隻是借「親征」的名義遊山玩水。

一路上選美行樂,哪裡記得京師國事。

自公元1519年冬到南京,直到次年正月也不提回京師的事。

經大學士楊一清婉言勸諫,才勉強起駕回京。

武宗及隨從數千人從南京出發,路過清江浦,太監張陽家鄉在此。

於是,太監張陽在家裡張燈結彩,為武宗大擺筵席,接連熱鬧三天。

武宗治國無方,最喜歡打獵和看捕魚。

這時,武宗觀漁的癮又上來了,問張陽:「清江浦是著名的水鄉,想必有大湖大澤可以捕魚吧?」

張陽說:「皇上,這裡有一個大潭,各條山澗裡的水都匯流到那裡,水很深,魚頭繁密,可以下網捕魚。」

武宗聽了很高興,說:「那太好了,你去準備捕魚器具,明天我去看捕魚。」

次日,武宗帶著侍從來到大潭邊,環視四周,古木參天,群峰環抱著這個深水潭,真是景色優美。

武宗對張陽說:「這潭占地麵積不算太大,很幽靜,但要想在這裡捕魚,不能用大船,隻能用小漁船。」

張陽說:「這裡就有小漁船可以取用。」

武宗隨即跳上大船,往潭中駛去,船行不到一裡,果然看見兩岸泊有許多小漁船。

於是,武宗叫侍從宮人各駕漁船,四處散開張網捕魚。

武宗在大船上觀看捕魚,越看興趣越濃,想親自試試,張陽勸諫也不聽。

於是,武宗躍上小船,4名太監也跟隨上了小船。

2個太監撒網,2個太監劃槳。

小船漸漸盪入中流,眼見水中有一條大白魚,翻上翻下,銀鱗燦燦生光,兩個太監急忙撒網。

這魚也真刁滑,兩個太監網來網去怎麼也捉不住。

武宗很生氣,自己從船中拿出漁叉,親手投向那大白魚,不料用力太大,船猛地歪向一側,武宗連同4名太監都掉到水裡去了。

幸虧劃船的兩個太監會遊泳,他們急忙遊到武宗身旁,各架起武宗的一隻胳膊,將武宗舉出水麵。

周圍小漁船聞訊趕來,將武宗扶上大船,另兩名太監也被救了起來。

看捕魚鬧劇到此才結束。

王守仁為什麼能自創心學?

王守仁(1472-1529),浙江餘姚人。

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王守仁年輕時學習過道家的學說,又學習過佛家的禪理,接著學習了朱熹的學說。

朱熹認為隻要默默地思考事物的道理,就能獲得知識。

王守仁就照著朱熹的話,搬了椅子靜靜地坐在竹子麵前,苦苦思考竹子的道理。

可是一連三天也沒有想出一絲道理來,反而生了場大病。

從此,他對朱熹的學說起了懷疑。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守仁終於領悟到:真理本來就在人的心中,人心中本來就有真理,隻是被不正確的雜念遮掩罷了。

他認為,做學問最重要的是糾正心中不正的念頭,恢復求真向善的本性。

一旦明白自己心中本來存在的良知,就找到了真理,成為聖人了,這就是「心學」。

明廷大禮議之爭是怎麼發生的?

武宗朱厚照駕崩,因為沒有後嗣,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為世宗。

世宗以親王的身份入承大統後,明廷中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世宗的父親受封興獻王,他們那一脈是朱家的小宗。

根據儒家的規定,小宗入繼大宗,應以大宗為主。

世宗雖不可能成為武宗的兒子,卻必須作孝宗(朱厚照的父親)的兒子,即所謂「繼嗣不繼統」。

世宗應稱伯父孝宗為父親,稱孝宗的皇後為母親;而改稱自己的父親為叔父,改稱自己的母親為叔母。

但世宗繼承堂兄的皇位後,決意推崇私親,自立皇係,追封自己的生父為明朝的正宗皇帝。

新科進士張璁是個極善揣摩聖意的人,他說世宗是繼承堂兄的帝位,不是繼承伯父的帝位;是入繼帝統,不是入繼大宗。

孝宗有自己的兒子,如果一定要大宗不絕的話,不應該為孝宗立後,而應該為武宗立後。

所以,世宗不應改變稱呼。

這就是與宰相楊廷和等人的主張針鋒相對的「繼統不繼嗣」論。

楊延和得知後大怒,把張璁貶到了南京。

恰巧此時宮中發生火災,楊延和乘機指出這是老天爺對違反禮教之徒的一種懲罰。

世宗母子隻好遵照禮教行事。

不久後,世宗又堅持追封。

楊延和提出辭官,世宗立即批準,並把張璁召回北京。

朝中重臣紛紛上奏章攻擊張璁,但世宗反而擢升張璁為宰相。

公元1524年,世宗正式下令:伯父仍稱伯父,父親仍稱父親。

於是,包括各部尚書在內的朝廷重臣數百人一齊集合在左順門外匐伏跪下,大喊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稱號。

世宗絲毫不為所動,下令逮捕官員134人,投入錦衣衛詔獄。

此後,再無人敢在世宗麵前提起「統嗣之爭」。

這場圍繞繼統和繼嗣的禮儀形式所進行的政治論爭,史稱「大禮議」之爭。

嚴嵩是怎麼倒台的?

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大學士嚴嵩因為善於起草祭神的文書,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內閣首輔的地位。

嚴嵩隻知道拍馬奉承,討得世宗歡心。

他當上首輔後,和他兒子嚴世蕃一起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為非作歹、賣國求榮。

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憤慨,特別是兵部員外郎楊繼盛更是義憤填膺。

楊繼盛,保定人。

楊繼盛為人正直,看不下嚴嵩的行為,就向世宗上奏章彈劾嚴嵩,揭發嚴嵩十大罪狀,條條都有真憑實據。

嚴嵩氣急敗壞,在世宗麵前反咬一口,誣陷楊繼盛。

世宗大怒,把楊繼盛關進大牢。

後來,嚴嵩攛掇世宗把楊繼盛殺了。

嚴嵩掌權期間,作惡多端。

禦史鄒應龍經過周密考慮,決定先從彈劾嚴世蕃下手。

世宗看了鄒應龍彈劾嚴世蕃的奏章後,下令把嚴世蕃辦罪,充軍到雷州,並勒令嚴嵩退休。

嚴世蕃和他的同黨還沒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盜,還勾結倭寇,準備逃到日本。

這件事又被另一個禦史林潤揭發。

世宗看了這份奏章,也大為震驚,立即下令把嚴世蕃和他的同黨處死,把嚴嵩革職為民。

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徹底倒台了。

明世宗為什麼要為貓立碑?

世宗曾命令各宮後妃和太監養貓。

這些貓都有名字,雄的稱「某小廝」,雌的稱「某丫頭」,閹貓則稱「某老爺」。

得到世宗和後妃寵愛的貓還被封贈「管事」職銜,有職銜的貓稱「某管事」或「貓管事」。

世宗靠榨取民脂民膏來供養這個奇特的貓王國,光是乾明門的12隻貓,每年就得支用豬肉800多公斤,肝365副。

這大量的肝和肉列入世宗禦用開支,下令向各州縣百姓搜刮。

世宗宮中有一隻貓,堪稱是貓中驕子。

此貓雙眉潔白如玉,世宗賜禦名「霜眉」。

「霜眉」性情溫馴,日夜伴隨世宗,碰上他閉目養神時,「霜眉」即使飢渴或者要便溺,也必定等他醒來才離開,因此被封為「虯龍」。

一天,「虯龍」死了,世宗如喪考妣,降旨重葬,並莊嚴立碑,親題「虯龍墓」三字。

後來,世宗在西苑永壽宮寵愛的一隻獅貓死了,他竟傳旨製金棺,葬於萬壽山麓,還命大臣撰祭文薦度超生。

有一位袁姓侍講學士因在祭文中謅出一句「化獅作龍」,算是神來之筆,深得世宗賞識,加一品入內閣做了大官。

民族英雄戚繼光有怎樣的傳奇經歷?

戚繼光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疆場,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名句。

17歲時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25歲時,實授都指揮僉事,領山東登州、文登、即墨三營24衛所兵馬,操練水軍,整頓軍備,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9年,戚繼光在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

後來,戚繼光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迭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

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

公元1563年,明廷命俞大猷、戚繼光為福建正副總兵,率兵進剿倭寇,戚家軍再次進入福建。

明朝軍隊在平海與倭寇戰鬥,戚繼光率軍隊率先登城,俞大猷、劉灦相繼殺敵2200人,並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

公元1564年,倭寇又糾集餘黨萬餘,圍攻仙遊,戚繼光先敗之於城下,繼而又追擊餘寇,殲滅大量倭寇。

其後,戚繼光又在福寧大敗倭寇,並與俞大猷一起最後掃清了福建境內的倭寇。

在福建境內的倭寇被驅逐後,廣東倭患嚴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廣東的倭寇。

至此,東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後盪平。

海瑞是怎麼備棺上書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我的奮鬥富蘭克林成長自傳 我加入了敵對陣營 我徒弟不當反派 我私房錢被小姨子直播曝光了 影視從海豹突擊隊開始 神皇天路 情起不落 九龍鎮天棺 蜀漢我做主 西遊:花果山的猴子太可怕了(西遊:第四天災橫推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