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兩個岩洞(1 / 2)

加入書籤

今年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華,遊北山的兩個岩洞,雙龍洞和冰壺洞。洞有三個,最高的一個叫朝真洞,洞中泉流跟冰壺、雙龍上下相貫通,我因為足力不濟,沒有到。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裡到羅甸。那裡的農業社兼種花,種的是茉莉、白蘭、珠蘭之類,跟我們蘇州虎丘一帶相類,但是種花的規模不及虎丘大。又種佛手,那是虎丘所沒有的。據說佛手要那裡的土培植,要雙龍泉水灌溉,才長得好,如果移到別處,結成的佛手就像拳頭那麼一個,沒有長長的指頭,不成其為「手」了。

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工人正在填石培土,為鞏固路麵加工。山上幾乎開滿映山紅,比較盆栽的杜鵑,無論花朵和葉子,都顯得特別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我起初以為是梨花,後來認葉子,才知道不是。叢山之中有幾脈,山上砂土作粉紅色,在他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深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裡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裡就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從洞裡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鬱,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地作穹形,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如果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因為那邊還有個洞口,洞中光線明亮。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係著繩子,管理處的工友先進內洞,在裡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友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裡,遵照人家的囑咐,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了額角,擦傷了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實在也說不準確),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要不是工友提著汽油燈,內洞真是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即使有了汽油燈,還隻能照見小小的一搭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友以導遊者的身份,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內洞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其次是些石鍾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據形狀想象成仙家、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是各處岩洞的通例,凡是央洞都有相類的名目。我不感興趣,雖然聽了,一個也沒有記住。

有岩洞的山水多是石灰岩。石灰岩經地下水長時期的浸蝕,形成岩洞。地下水含有碳酸,石灰岩是碳酸鈣,碳酸鈣遇著水裡的碳酸,就成酸性碳酸鈣。酸性碳酸鈣是溶解於水的,這是岩洞形成和逐漸擴大的緣故。水漸漸乾的時候,其中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氣跑走,剩下的又是固體的碳酸鈣。從洞頂下垂,凝成固體的,就是石鍾乳,點滴積累,凝結在洞底的,就是石筍,道理是一樣的。惟其如此,凝成的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什麼,也就值得觀賞。

在洞裡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泉水靠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裡。

查《徐霞客遊記》,霞客在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初十日遊三洞。鬱達夫也到過,查他的遊記,是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達夫遊記說內洞石壁上「唐宋人的題名石刻很多,我所見到的,以慶歷四年的刻石為最古。……清人題壁,則自乾隆以後絕對沒有了,蓋因這裡洞,自那時候起,為泥沙淤塞了的緣故。」達夫去的時候,北山才經整理,舊洞新辟。到現在又是二十多年了,最近北山再經整理,公路修起來了,休憩茶飯的所在布置起來了,外洞內洞收拾得乾乾淨淨。我去的那一天是星期日,遊人很不少,工人、農民、乾部、學生都有,外洞內洞鬧哄哄的,要上小船得排隊等侯好一會兒。這種景象,莫說徐霞客,假如達夫還在人世,也一定會說二十年前決想不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鬥羅之我的武魂司空震 拳壇之巔 明末隱相 妖孽仙醫在都市 拽妃別攔我上天 都市仙帝歸來 都市天才神醫 萌神教教主 盜墓:從簽到鯤鵬血脈開始 漠爺你的小嬌包三歲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