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北極(1 / 2)

加入書籤

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的,包括萬年不變的冰山也終會有融化的一天。

原本以為會見到大片的冰蓋,但是今年北極圈的降雪稀少,很多本應覆蓋著雪的土地大片大片的裸露著。

這讓極夜環境下的行進出現很大困難,原本準備好的雪橇派完全不上用場,十幾條雪橇犬被拴在樁子上無所事事,偶爾會發生一陣撕咬。

因為降雪的原因,似乎本次考察並不會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然而也有意外收獲。

今年的極光格外漂亮,如果乘坐宇宙飛船向地球觀望,就可以看見一個個圍繞地球發亮的光環,而這一光環在地表上觀測,當真是五光十色,千姿百態。

幾秒鍾內就有數種變化,猶如超級畫家的筆在天空的幕布上揮舞,鬼斧神工。

「太美了。」

淩燕嗬著哈氣,望著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

這是她第一次見到極光。

在遼闊無垠的穹窿中,在漆黑寂靜的寒夜裡和荒無人煙的極地,幾頂帳篷孤零零地在蕭瑟的風中顫抖著。漫天綠中泛紅的極光如夢似幻,眼前的一切仿佛不那麼真實,卻能輕易的讓人忘卻了這充滿煩惱的世界。

「一切帶有描繪的詞匯在真正的極光麵前是蒼白無力的。」

一個渾厚的男中音從身後響起,把淩燕從夢幻中喚回。

在向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遞交的科學考察報告獲得批準後,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向格陵蘭島進發,原定計劃是乘坐由原始的狗拉爬犁穿越極地,抵達因紐特人的聚居區,再乘坐第六代「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回國。

本次將進行包括大氣、水文、氣候、生物、極地機械等多個學科項目在內的考察與實驗。

淩燕是科技島派來負責極地科考機器人的工程師,也是為數不多的女性,在她背後說話的人是著名的生物學家劉冬勇。

劉冬勇的大名國內幾乎無人不知,他與一直堅持遠太空探索的何宏教授並稱國內兩大科學狂人,隻不過何教授那邊的飛船已經開始製造了,而他這邊卻八字沒一撇。

劉教授的研究項目是基因改造。

根據他的研究報告,改造人體基因不僅關乎到人類在地球的生存問題,甚至還關係到適應太空生存的問題,他試圖在各種細菌和古細菌中發現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復序列(crisr序列)以及和crisr序列相關基因,並通過細菌編碼的內切酶cas9,利用向導a(核糖核酸)分子對特定的dna片段進行定向切割。該技術能夠對基因組進行特異性定點改造,對細胞乃至整個生物體進行基因組改造。

有人戲稱劉冬勇的研究是「綠巨人」來啦!

「改造基因就像對人體進行機械改造一樣,隻能使人類的生存能力更強,從而使人類社會向多樣化發展,更有益種種群生存,甚至外太空生存,就像這絢爛的極光一樣。」

劉教授感慨著走到淩燕身旁,與這位被貶到北極的女科學家肩並肩地站立著。

本次參與考察的科學家共計5人,其他3人的考察項目全部與環境相關,包括但不限於全球變暖、極地汙染、極地降水量變化等,隻有他們有同命相連的感覺。

不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基因改造,都是在短時間內人類無法接受的,他們的研究成果大概率的被束之高閣。

就像淩燕這次帶來的極地2號多功能型機器人,本質上並非真正的人工智能,把一個研究人工智能的工程師打發到北極這種地方調試老式機器人本身就是一種貶斥行為,淩燕為自己的行為結結實實地背上了一口大鍋。

她清楚的記得,當時「菊」係統是公司開發的重點應用項目,這種加掛了「基因鎖」的係統就像一個腦癱患者,行動雖然遲緩,但大部分時間仍然能夠與人類進行很好的交流,智力水平永遠不會超過八、九歲兒童的水平,而不會像「妙」那樣出現不可控狀態,更不會出現「情感」。

因為「菊」的這種遲緩,致使在普遍使用期間,即使產生智能係統共連狀態,也很難互相乾擾,所以利於普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公司可以輕易掌控其後門狀態,一旦出現意外能夠及時監控,及時製止。

沒想到,剛一出手就被彭嘉熙和李澤浩用脈沖槍給乾掉了,他們還聯合全體船員遞交報告舉報公司罔顧宇航員性命的惡劣行為,事實上當時自己來的時候被告知上層已經安排好,隻管執行就是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科幻相关阅读: 半陰人 燈下黑 揣了反派龍君的崽後我跑路了 重回國家玩基建! 大將軍總要我上進 替身她不接地氣,接地府 我靠美食在後宮躺贏(清穿) 給殘廢戰神沖喜後 你不要過來呀 他來自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