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轍(1 / 2)

加入書籤

墨竹賦

與可以墨為竹,視之良1竹也。客見而驚焉,曰:「今夫受命於天,賦形於地,涵濡2雨露,振盪風氣,春而萌芽,夏而解馳3,散柯4布葉,逮冬而遂。性剛潔而疏直,姿嬋娟5以閒媚6。涉寒暑之徂變7,傲冰雪之淩厲。均一氣於草木,嗟壤同而性異。信8物生之自然,雖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鬆之煤9,運脫兔之毫10。睥睨{11}牆堵,振灑繒綃,須臾而成。鬱乎蕭騷{12},曲直橫斜,穠{13}纖庳{14}高,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於崇朝{15}。子豈誠有道者耶?」

與可聽然{16}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隱乎崇山之陽,廬乎修竹之林,視聽漠然,無概乎予心,朝與竹乎為遊,莫與竹乎為朋,飲食乎竹間,偃息乎竹陰。觀竹之變也多矣。若夫風止雨霽{17},山空日出,猗猗其長,森乎滿穀,葉如翠羽,筠{18}如蒼玉。澹{19}乎自持,淒兮欲滴,蟬鳴鳥噪,人響寂歷。忽依風而長嘯,眇掩冉{20}以終日。筍含籜{21}而將墜,根得土而橫逸,絕澗穀而蔓延,散子孫乎千憶。至若叢薄之餘,斤斧所施,山石犖埆{22},荊棘生之。蹇{23}將抽而莫達,紛既折而猶持,氣雖傷而益壯,身已病而增奇。淒風號怒乎隙穴,飛雪凝冱乎{24}陂池。悲眾木之無賴,雖百圍而莫支。猶復蒼然於既寒之後,凜乎無可憐之姿。追鬆柏以自偶,竊仁人之所為,此則竹之所以為竹也。始也餘見而悅之,今也悅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雖天造之無朕{25},亦何以異於茲焉?」

客曰:「蓋予聞之,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萬物一理也,其所從為之者異爾,況夫夫子之托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非耶?」與可曰:「唯唯。」

【注】

1良:確實,真正。2涵濡(ru儒):潤濕。涵,沉浸。濡,沾濕。3解弛:舒放伸展,形容竹筍破筍殼的束縛,脫穎而出,往上生長。4柯(kē科):指竹枝。5嬋娟:姿態優美的樣子。6閒媚:形容文雅美好的樣子。閒,通「嫻」,文雅。7徂(cu醋)變:變化。8信:確實,誠然。9青鬆之煤:指用鬆煙製成的墨。10脫兔之毫:指毛筆。當時多用兔毫製筆。毫,毛。{11}睥睨(ini僻逆):側視。{12}蕭騷:形容風吹拂竹子枝葉發出的聲音。{13}穠(nong農):花木繁盛的樣子。{14}庳(bēi卑):低下。{15}崇朝(zhāo昭):終朝,一個早晨。{16}聽(yin銀)然:張口笑的樣子。{17}霽(ji技):雨止天晴。{18}筠(yun勻):竹子的青皮。{19}澹(dàn淡):安靜。{20}掩冉:掩映柔美的樣子。冉,柔弱的樣子。{21}籜(tuo拓):筍殼。{22}犖埆(1uoquè洛卻):即「犖確」。山多石大的樣子。{23}蹇(jiǎn簡):通「謇」,發語詞,加強詠嘆的感情色彩,多見於楚辭。{24}凝冱(hu戶):寒凝凍結。冱,凍結。{25}天造之無朕(zhèn陣):天衣無縫的意思。朕,縫隙。

文與可,即文同,字與可,北宋梓州永秦(今四川鹽亭)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進士,曾任湖州知州,故稱「文湖州」。他是蘇轍的堂表兄,著名的畫家。相傳唐吳道子開始單用墨來畫竹,而文與可創造了深墨為麵,淡墨為背的竹葉畫法,為時人所稱道。

本文是一篇文賦,以優美生動的語言來渲染真竹之美、比襯畫竹之美,以此突出文與可出神入化的繪竹技巧。高度贊美了文與可所畫的墨竹,並為文與可總結了畫竹的經驗。全文可分三段,遵照賦的常例用主客問答的方法展開文字。

第一段先從文與可「以墨為竹」寫起,他畫的竹「視之良竹也」。一個「良」字,寫出了墨竹的栩栩如生,以致「客見而驚焉」。借托客之言贊美與可畫竹技藝的高超,並提出了畫技何以會如此高超的疑問,由此而引出了下文。通常認為,自然界的竹子要經過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春天萌發出竹筍,盛夏竹筍脫殼而長大,分枝布葉,隻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得以長成。而與可畫藝高超,隻不過研墨揮毫,在畫絹上肆意揮灑,一幅青翠茂盛、姿態各異、疏密高矮的墨竹圖居然就栩栩如生了。於是忍不住產生了「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於崇朝」的想法,是不是與可竊取了造物主的深熟思考,才使墨竹形神兼備。還發出疑問:「子豈誠有道者耶?」

第二段文與可作答,申述自己畫竹的感受和經驗。與可應答客的疑問,首句就說:「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這個「道」,有異於一般指方法、技巧的道,在此是指掌握了大自然變化規律的奧秘。他為了探求這個「道」,將全身心都放在對竹子的研究上了。

接著,作者以文與可的口口勿,敘述他如何隱居在高山的南麵,在竹林中建造房屋與竹相處,反復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不但熟悉了竹子的「葉如翠羽,筠如蒼玉」的外觀,而且領悟出了竹子堅忍不屈的品性:「迫鬆柏以自偶,竊仁人之所為」。

由此一來,不但解答了客的疑問,也展示了文與可為了畫竹而下的功夫,絕非一日之功。也正因為這樣,才觸發起自己的創作靈感,達到了物我兩忘,身與竹化的境地:「忽乎忘筆之在手與紙之在前,勃然而興,而修竹森然。」

在這段中,作者飽含感情,以酣暢的筆墨描繪竹子的美好風姿及砍伐之後「氣雖傷而益壯,身已病而增奇」的不屈形象。不難推測,這也是作者借竹子來比喻潔身自好、意誌堅強的誌士仁人,愈是對竹子品格的無限禮贊,愈表明對誌士仁人的歌頌,對自己人格的自許,寄托了即便在逆境中,也應該像竹子那樣傲對外力的摧殘。

第三段再借托客之言,講述聽了文與可的話之後的感想,認定與可是一個有「道」的人。這不但照應了首段的「子豈誠有道者耶」,而且點明了題旨,文與可的畫竹經驗包含了高深的道理,不僅能幫助人學繪畫,還可以推廣運用於其他方麵。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作者從《莊子》中選取了「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兩個寓言故事。前者對牛體的骨骼結構、內部的經絡非常熟悉,所以熟能生巧;後者因為長期實踐,所以才能得心應手。而文與可的畫竹經驗正同庖丁解牛、輪扁斫輪一樣,是師法造化、順應自然、認真實踐、熟能生巧的結果。暗含了作者自己對天下文人士子的期許,在進行文藝創作時,隻有熟悉和喜愛所描寫的對象,才能創作出符合客觀實際具有典型現實意義的佳作。

後人評論

劉壎《隱居通議》:「老泉之文豪健,東坡之文奇縱,而潁濱之文深沉。」

黃樓賦並敘

熙寧十年秋七月乙醜,河決於澶淵1,東流入巨野2,北溢於濟,南溢於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餘兄子瞻適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鍤3,畜土石,積芻茭4,完窒5隙穴,以為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東西北門,水皆自城際山。雨晝夜不止,子瞻衣製履屨6,廬於城上,調急夫7發禁卒以從事,令民無得竊出避水,以身帥之,與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潰。方水之淫8也,汗漫9千餘裡,漂廬舍,敗塚墓,老弱蔽川而下10,壯者狂走,無所得食,槁死於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習水者浮舟楫載糗餌{11}以濟之,得脫者無數。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淵,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淵誠塞,徐則無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民重被其患。」乃請增築徐城,相水之沖,以木堤捍之,水雖復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親。於是即城之東門為大樓焉,堊{12}以黃土,曰「土實勝水」。徐人相勸成之。轍方從事於宋,將登黃樓,覽觀山川,吊水之遺跡,乃作黃樓之賦。其詞曰:子瞻與客遊於黃樓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嘆曰:「噫嘻!殆哉!在漢元光,河決瓠子,騰蹙{13}巨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餘歲。下者為汙澤,上者為沮洳。民為魚鱉,郡縣無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東方,哀民之無辜,流死不藏{14},使公卿負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15},至今傷之。嗟惟此邦,俯仰千載,河東傾而南泄,蹈漢世之遺害。包原隰而為一{16},窺吾墉{17}之摧敗。呂梁齟齬{18},橫絕乎其前;四山連屬,合圍乎其外。水洄洑{19}而不進,環孤城以為海。舞魚龍於隍壑,閱帆檣於睥睨{20}。方飄風之迅發,震鼙鼓{21}之驚駭。誠蟻穴之不救,分閭閻之橫潰。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縮以自退。棲流枿{22}於喬木,遺枯蚌於水裔。聽澶淵之奏功,非天意吾誰賴。今我與公,冠冕裳衣,設幾布筵,鬥酒相屬,飲酣樂作,開口而笑,夫豈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於樂者,不知樂之為樂也,必涉於害者而後知之。吾嘗與子憑茲樓而四顧,覽天宇之宏大,繚青山以為城,引長河而為帶。平皋{23}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24}。畫阡陌之縱橫,分園廬之向背。放田漁於江浦,散牛羊於煙際。清風時起,微雲霮。山川開闔,蒼莽千裡。東望則連山參差,與水皆馳。群石傾奔,絕流而西。百步湧波,舟楫紛披。魚鱉顛沛,沒人所嬉。聲崩震雷,城堞{25}為危。南望則戲馬之台,巨佛之峰,巍乎特起,下窺城中,樓觀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駢洲接浦,下與淮通。西望則山斷為玦,傷心極目,麥熟禾秀,離離滿隰,飛鴻群往,白鳥孤沒,橫煙澹澹,俯見落日。北望則泗水湠漫{26},古汴入焉,匯為濤淵,蛟龍所蟠,古木蔽空,烏鳥號呼,賈客連檣,聯絡城隅。送夕陽之西盡,導明月之東出。金鉦{27}湧於青嶂,陰氛為之辟易。窺人寰而直上,委餘彩{28}於沙磧。激飛楹而入戶,使人體寒而戰栗。息洶洶於群動,聽川流之盪潏{29}。可以起舞相命,一飲千石,遺棄憂患,超然自得。且子獨不見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則項籍、劉戊,後則光弼、建封。戰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長嘯,風動雲興。朱閣青樓,舞女歌童。勢窮力竭,化為虛空。山高水深,草生故墟。蓋將問其遺老,既已灰滅而無餘矣。故吾將與子吊古人之既逝,閔河決於疇昔。知變化之無在,付杯酒以終日。」於是眾客釋然而笑,頹然就醉,河傾月墮{30},攜扶而出。

【注】

1澶(chán禪)淵:古湖泊名,又名繁淵。2巨野:此處為古湖澤名,位於今山東巨野。3畚鍤(chā插):此泛指挖運泥土的工具。畚,盛土器。鍤,起土器。4芻茭:乾草。5完窒:修繕堵塞。6衣製履屨(ju巨):意謂穿衣著鞋。履,穿鞋。屨,麻、葛等製成的鞋。7急夫:因工事急迫而調發的役夫。8淫:過度,過分。此處指洪水危急。9汗漫:廣大,漫無邊際。10老弱蔽川而下:指河中老弱的屍體遮蔽了河麵,順水漂流而下。蔽,覆蓋,遮蔽。{11}糗(qiu囚)餌:將米麵炒熟製成的食品。此泛指乾糧。{12}堊:白土,泛指用來刷塗的泥土。{13}騰蹙:表示迅疾前行。{14}藏(zàng葬):通「葬」,埋葬。{15}瓠子之歌:漢武帝在瓠子決口之後所作的歌。{16}包原隰(xi席)而為一:將高地低地全部淹沒。原隰,廣平曰原,下濕曰隰,指廣平低濕之地。{17}墉:城牆。{18}齟齬:此指巨石如上下牙齒參差不齊。{19}洄洑(fu伏):水流回旋。{20}睥睨(ini辟逆):同「埤蜺」,城上有孔的矮牆。{21}鼙(i皮)鼓: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22}枿(niè孽):樹木經砍伐後重新生長的枝條。同「櫱」。此處泛指樹枝。{23}平皋:水邊平展之地。{24}蔚乎旆(èi佩)旆:青蔥茂盛貌。{25}堞(dié碟):城上如齒狀的矮牆,又稱女牆。{26}湠(tàn炭)漫:水曠遠貌。{27}金鉦(zhēng征):鉦,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形似銅鑼。這裡用來比喻太陽。{28}餘彩:此指月光。{29}盪潏(jué決):水湧流的樣子。{30}河傾月墮:星河傾斜,表示夜已很深,天快亮了。

本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熙寧十年(1077)四月,蘇軾由密州改知徐州。七月,黃河在澶淵曹村決口。八月,洪水沖及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方退。太守蘇軾因率領軍民抗洪有功而受到朝廷嘉獎。次年二月,在徐州城之東門建「黃樓」以紀念此事。黃樓落成後,蘇轍應邀作此賦,蘇東坡見後大為贊賞,親自書寫,並刻碑留存。

文章分「敘」和「賦」兩個部分。蘇轍改平素紆徐平和、深淳溫粹之文風,是一篇激昂踔厲之作。「敘」的部分記錄了蘇軾率領徐州百姓戰勝洪水的全過程,交代了黃樓的由來,說明作賦原因;尤其詳盡介紹了蘇軾在抗洪過程中身先士卒的模範行為,救濟災民的功績,以及水災平定之後增築城池的遠見卓識;敘述委婉而又能做到文字精粹。

文章「賦」的部分多是蘇轍的想象之詞。寫作此文時蘇轍未參加慶典活動,正在商丘簽書判官任上,所以就虛擬了在慶典活動上蘇軾與客人的一番對話。其中鋪張揚厲,繪聲繪色,令人讀罷有親臨之感。

前半部分借客之口,以敘述為主,兼以抒情,回憶當時古今河決給徐州百姓造成的災害,抒發「天意難測」「人生多憂」的感慨。先說徐州四麵環山,地勢低窪,西漢元光年間,黃河決口,徐州化為一片汪洋,郡縣無所,百姓流離,於是漢武帝命大臣負薪以塞決口。從那以後徐州屢遭水患,此次又重蹈「漢世之遺害」。洪水瀦留不退,歷經月餘,魚遊於城池之下,船行於城牆之側,一整座城池眼看就要毀於洪水之中,情形可謂危在旦夕。萬幸的是有蘇軾率全城軍民堅守月餘,終於等到天寒水退,方讓徐州得保平安。如今禍患已去,主客相攜登樓,而洪水造成的災害遺跡猶在,又怎能不令人感傷?

賦的後半部分描繪水退之後,蘇軾登覽所見的景色。放眼望去,青山為城,黃河為池,風光秀逸,阡陌縱橫,一派安居樂業之景。徐州經歷大水災之後,能恢復至如此美景,可謂是令人忘卻憂愁,為之而歡欣。於是,作者聯想到古時英雄,皆聚於此,叱吒風雲,縱橫捭闔,然而歷史的雲煙浩渺,一切終究化為虛空!抒發了自己憑吊古人,感傷時事,時時感悟周圍變化的感慨。此段寫景多用駢句,境界高遠宏大,鮮明生動,語言氣勢磅礴,風格豪邁,頗有蘇軾的風格。

蘇轍的這一篇賦,吸取了漢賦的優點,采用問答體,寫法上層層鋪張,節節形容,通過鋪張排比來創造出壯觀的景物,產生壯大的美感。在寫徐州水患時,從溯古開始,時間跨度大,境界錯綜古今。漢賦所寫景物往往從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方位著眼,勾勒出一個遼闊的空間,令人產生控引天地的壯大美感。

後人評論

沈德潛:「老泉之才橫,矯如龍蛇。東坡之才大,一瀉千裡,純以氣勝。潁濱淳蓄淵涵。」(《唐宋八家古文讀本凡例》)上樞密{1}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2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3,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裡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裡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4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誌氣。恐遂汩沒5,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6,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7,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誌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鬥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8,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大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

1樞密:指樞密使,掌管全國軍政。韓太尉:韓琦,北宋賢相、名將。太尉是高級武官的尊稱。2稱:相稱。3疏盪:疏放,跌宕。4百氏之書:指諸子百家著作。5汩(gu古)沒:埋沒。6歐陽公:歐陽修。{7}方叔、召虎:均周宣王時大臣,征討荊蠻、淮夷有功。{8}賜歸待選:蘇轍已中進士,依宋製,僅取得做官的資格,還須經吏部考試合格,才能授官。

嘉祐初年(1056),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蘇轍與其兄蘇軾試禮部中第,後又參加製科考試,因直言時政得失,得罪當道,故被列為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他嫌位卑官小,辭職不去。時韓琦任樞密使,可謂位尊權重。蘇轍想通過這封信來打動韓琦,從而得到他的接見和賞識,進而希望韓琦能在仕途上對自己有所幫助。蘇轍寫此文的目的並非是要和太尉韓琦探討作文之道,而是為自身仕途著想。

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麼開口下筆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誌、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乾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範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刮目相看。

文章分為四段。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接著提出總領全文的「養氣」說——「氣可以養而致」,即「氣」可以通過加強修養而得到。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並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的經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遊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這實際上是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後,作者總結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

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記述作者的遊記經過。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博,隻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一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象著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匯集在這裡。歸納起來,實際上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雖然寫信的目的是想求得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隻字未提。

這一段中,精妙恰當的用詞比比皆是。「決然」一詞寫出他去鄉遠遊時的果斷灑脫、英氣勃勃;「恣觀終南、嵩、華之高」一句,隻一「恣」字,便傳神地寫出作者徜徉於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態;「慨然想見古之豪傑」中的「慨然」則生動地傳達了作者追懷往古、蒼涼慷慨的情懷。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政方麵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兵方麵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乾,可以說是明確了自己的求見之意。最後一段再次自明誌氣,表明求見之意,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於鬥升之祿」,可見其誌向宏大。

本文寫作手法上比較新穎、巧妙。先離開主旨,縱論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筆意才收攏來,扣緊題目,讀來不但沒有離題萬裡之感,而且仔細體味,前麵所述,正是烘托下文。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求見韓琦,可卻從為文治學落筆。為的是給求謁塗上高雅的文學色彩,讓韓琦在賞識蘇轍深刻見地、出眾才華的同時,享受被仰慕、被盛贊的欣悅之感,並讓韓琦知道,他是成全蘇轍養氣為文、「且學為政」的關鍵人物,如此,求謁之事就順理成章。作者始終把最後的目的建立在談氣論文的基礎之上,把自己和韓琦的關係嚴格限定在文學活動範圍之內,這樣非但沒有絲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讓人覺得其請求是那樣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樣令人難以拒絕。

後人評論

金聖嘆:「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

答黃庭堅1書

轍之不肖2,何足以求交於魯直。然家兄子瞻3,與魯直往還甚久,轍與魯直舅氏公擇4相知不疏。讀君之文,誦其詩,願一見者久矣。性拙且懶,終不能奉咫尺之書5,致殷勤於左右6,乃使魯直以書先之,其為愧恨可量也?自廢棄7以來,頹然自放,頑鄙愈甚,見者往往嗤笑,而魯直猶有以取之。觀魯直之書,所以見愛者,與轍之愛魯直無異也。然則書之先後,不君則我,未足以為恨也。

比聞魯直吏事之餘,獨居而蔬食,陶然自得。蓋古之君子不用於世,必寄於物以自遣。阮籍以酒8,嵇康以琴9。阮無酒,嵇無琴,則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獨顏氏子,飲水啜菽10,居於陋巷,無假於外而不改其樂,此孔子所以嘆其不可及也。今魯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過人遠矣,而猶以問人,何也?聞魯直喜與禪僧語,蓋聊以是探其有無耶?漸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時自重{11}。

【注】

1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歷任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編修等職。哲宗時期新黨執政,貶為涪州別駕,再貶羈管宜州,卒於貶所。2不肖:不才。這裡是自謙之辭。3子瞻:蘇轍兄蘇軾的字。4公擇:指黃庭堅舅父李常。李常,字公擇,南康軍建昌(今江西南城)人,歷任戶部尚書、禦史中丞兼侍讀等職,與蘇軾、蘇轍交好。5咫尺之書:代指書信。6左右:古人對對方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的左右,以示尊敬。7廢棄:指被廢黜罷官。8阮籍以酒:阮籍,字嗣宗。處在魏晉易代之際,不滿現實,縱酒自放,以求自全。9嵇康以琴:嵇康,三國魏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因不滿司馬氏欲篡魏,終為司馬氏所殺。10啜菽(shu叔):指吃粗糧。菽,豆類的總稱。{11}以時自重:書信中的套語,類似於現在的「冬安」「夏祺」。

本文寫於元豐四年至七年(1081—1084),當時,蘇轍因受蘇軾「烏台詩案」的牽連,被貶謫到監筠州鹽酒稅。當時,黃庭堅則在知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上,與筠州相距不遠。後來二人書信來往,互相欣賞,相得甚歡,本文就是蘇轍給黃庭堅的回信。黃庭堅的文學主張和政治主張都與蘇軾接近,蘇軾對他極為愛重。黃庭堅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一道被後人稱為「蘇門四學士」。

文章篇幅不長,卻寫得一波三折,跌宕有致。作者先敘述自己由於兄長和朋友的緣故,熟知黃庭堅其人其文,早有結交之心。再寫黃庭堅書先至,令自己心有愧恨。表達了自己願意與黃結交的意願,以及對黃安貧樂道的品格的推崇。

開頭就自謙說「轍之不肖」,接著就寫到了自己當下被「廢棄」而遭人「嗤笑」的處境。此時他因受到蘇軾的牽連,被貶謫到筠州做一名監鹽酒稅的小吏,正抱負難舒,沉淪抑鬱。就在這個艱難時刻,黃庭堅卻不避風險,「有以取之」而主動與他結交,則其人品與誠意可知。黃庭堅能不畏世俗的壓力,表達自己對蘇轍的欣賞之意,二人真可謂是性情相投、惺惺相惜!

這麼一來,那麼通信誰在先誰在後,也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了。於是從「恨」到「未足以為恨」,文字轉折自然,水到渠成,同時在情感上也步步貼近,二人之間的關係由朋友遞進為知己,構文十分巧妙。

接著,作者談起自己對黃庭堅的了解,贊賞他以道自重的氣節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為了表達得更真摯,作者從推崇其的品格之高說起,認為黃庭堅超過阮、嵇,可以與顏回媲美。因為其「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月匈中所養「過人遠矣」。

早年蘇軾在《答黃魯直書》中就曾稱贊黃庭堅「超逸絕塵,獨立萬世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同時又指出黃的為人是「必輕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蘇軾所說的黃庭堅借「以自重」的正是蘇轍文中提到的黃庭堅「過人遠矣」的「其中所有」,也即是儒家的「道」。這和蘇轍所提倡的文學主張是相一致的,同時也可看做是蘇轍的自勉之詞。

結尾幾句話,是蘇轍對黃庭堅來信中虛心求教的話的答復。黃庭堅在來信中曾向蘇轍請教,蘇轍的答復是:魯直您如此高格,何須問人?至於「喜與禪僧語」,想來不過是要「以是探其有無」罷了。這樣的答話輕鬆詼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彼此的敬重。

後人評論

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評蘇轍之文說:「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武昌1九曲亭記

子瞻2遷於齊安,廬於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陀3蔓延,澗穀深密。中有浮圖精舍4,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鬆櫪5,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6,好客而喜遊。聞子瞻至,幅巾7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於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於鬆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遊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8,旁矚溪穀,風雲變化,林麓向背9,皆效於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10,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11}終日。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耶?」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於是最樂。

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12}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13},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於前,要之一飽{14}而同委於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於中,無責於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於是也。

【注】

1武昌:今湖北鄂州市。2子瞻:蘇軾的字。3陂陀(bēituo杯駝):山坡,山岡。4浮圖:梵語,亦作佛圖、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5櫪(歷歷):同「櫟」,即柞(zuo作)樹,落葉喬木,果實叫橡,葉子可餵柞蠶。6二三子:指若乾青年儒生。語出《論語》,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們一種稱呼。7幅巾迎笑:表示蘇軾與山中的年輕人關係之融洽。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8陵阜:高山。9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陽背陰。10百圍:是說樹乾的粗細。千尺:是指樹的高度。{11}睥睨:側目斜視,有所打算。{12}褰(qiān牽)裳:提起衣服。{13}擷(xié協)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14}要之一飽:重要的是以求吃個飽。

本文作於元豐五年(1082),當時作者貶謫筠州,蘇軾貶謫黃州,政治遭遇不得誌,但他們都並不消沉。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在三國東吳遺跡的廢九曲亭舊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後,請蘇轍寫亭記。這篇題記便是記述蘇軾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來,闡發蘇軾「適意為悅」的思想情趣,表現出蘇軾的遊樂山水中自有磊落月匈懷和灑脫風度,其中也寄托著作者自己的意緒。

本文的構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實特點,更突出蘇軾的思想性格。蘇軾謫遷黃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從蘇軾好遊武昌諸山寫起,特為指出蘇軾在黃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風景好,山裡人也好。這是為敘述建亭武昌作了鋪墊,顯出蘇軾在失意遭遇中善於自得其樂。然後,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這是遊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處勝境,而且「有廢亭焉」,但長久無人治理,冷落荒廢,古木盤踞,重建困難,使蘇軾有心無力。然而天助人願,一場大風刮倒了一棵大樹,創造了重建的條件,蘇軾的心願得以實現,九曲亭重新建成。

可以說,第一段中,作者描繪了一幅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的山行圖。以簡略的筆墨表現了西山的獨特風光:山峰連綿起伏、峻峭幽深;鬆櫪滿山遍野、遮天蔽日;佛寺寶剎至清至靜、遠隔塵世;二三子「幅巾應笑,相攜徜徉」。可以說,既是賞景又是風景。自然因人而增勝,人因自然而怡情。

作者具體說明建亭的經過,含蓄地贊美建亭此舉,興廢利眾,符合天意,而蘇軾獲得了最大樂趣。作者之「樂」的內涵,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遊山玩水,建亭賞景,有賞心悅目之樂;二是寄情山水,忘卻煩惱,有怡然自適之樂;三是無愧於中,無責於外,有超然灑脫之樂。這就委婉地說明蘇軾建亭的目的是「無愧於中,無責於外」,這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從而凸顯了他光明磊落的品質和超然灑脫的風度。

文章體現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稱「有我之境」。本文兼具汪洋之勢、淡泊之情與秀傑之氣,融景致美、情趣美與理趣美為一體,堪稱美文。比如說文中動詞的妙用,「倚」「蔭」「俯視」「仰瞻」「旁矚」等動詞的運用,既引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飽含了人的情趣。「倚」的閒適灑脫,「蔭」的愜意舒適,「俯視」的居高傲氣,「仰瞻」的凝神斂氣,「旁矚」的遊目騁懷,「笑」的自信瀟灑,所有景物都為「我」所用,作者的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之中,又使本文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後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公文鈔》:「情興心思,俱入佳處。」

東軒記

餘既以罪1謫監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於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憐其無歸也,許之。歲十二月,乃克支2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3,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餘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於一。晝則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4;暮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終不能安於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快穿之宿主又放飛自我 醫門聖手 槓精的起點頻夫郎(女尊) 隻想溺愛你 滿級綠茶攻略巨佬們[戀綜] 在生存直播當錦鯉[星際] 瑪麗蘇本人要稱霸全星際 穿成修真文大佬的師姐 全世界都在求我們CP合體 不是吧,這也能紅?[娛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