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輯 歷史的交叉與轉折(2 / 2)

加入書籤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得到了迅猛發展,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大旗,把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外國列強。與此同時,英、法、德、奧、意、日、俄、美8國列強公使聯合照會清廷,要求「剿除義和團」。當時,朝廷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廷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廷已無法控製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乾涉。

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此時,各國政府增派來的侵略軍已達到2000餘人。6月10日,外國侵略軍2000多人在西摩爾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攻,沿途遭到義和團民眾的抵抗。11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落垡車站附近展開白刃戰。18日,義和團將進犯廊坊車站的侵略軍包圍起來,發動攻擊,打死打傷侵略軍數十人。19日,西摩爾敗走天津,途中遭到民眾堵截,死傷374人。22日,狼狽退到天津西站。6月17日,另一支侵略軍在大沽登陸,進犯天津,一路處處挨打,直到23日才竊據老龍頭車站,並和在西站的侵略軍會合,到達天津租界,向天津城發動進攻。7月6日起,18000多侵略軍在大沽口登陸,天津戰事十分激烈,張德成領導義和團在紫竹林與侵略軍血戰三天後,天津失陷。

天津陷落後,清政府加緊了投降活動,而八國聯軍加快了對北京的侵略積極部署進犯北京。8月4日,侵略軍兩萬人,分兩路沿運河兩岸北犯。12日,聯軍攻占通州。次日,聯軍直指北京城下。慈禧得到消息後,認為京城不保,便匆匆逃往西安,使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北京。隨後,侵略軍在城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宮中的寶器、頤和園的寶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此時,專意於我國東北的沙俄也派兵10萬,在我國東北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萬餘無辜的中國人遭到血腥屠殺,沙俄繼而還強占了我國東北全境。

賣國賊慈禧西逃途中,頒布「剿匪」上諭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隨後,慈禧又頒布「剿匪」上諭,正式宣布「痛剿」義和團。至此,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公開合流。

除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之外,其他侵略者也乘勢而來,並均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1901年9月7日,一紙《辛醜條約》在北京簽訂,把八國列強和趁虛而人的比利時、荷蘭、西班牙都恭送回本國,也把在風雨中飄搖的清朝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慈禧無恥簽辱約

慈禧是有名的賣國賊。她利用義和團是為了殺帝國主義列強的威風,也是為了能夠保住自己地位。她看到帝國主義列強與自己關係有所緩和,便派清軍鎮壓義和團。這才導致天津失陷,緊接著,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慈禧一行逃到了西安,在那裡,她仍沒有忘記奢侈的生活,命令各省應解京之錢糧均轉輸西安。

八國聯軍侵占了北京,但他們的目的是想從清朝得到好處,而不是推翻清朝,讓清朝替他們統治中國人民更好。1900年12月,他們擬訂了《議和大綱》,共12條。李鴻章將《議和大綱》呈送給慈禧,慈禧一看沒有懲罰自己,非常高興,一一答應帝國主義侵略者開出的條件,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慈禧又命令李鴻章按《議和大綱》的條款,將那些支持義和團運動的官員載漪、載瀾發配新疆,永遠監禁;毓賢即行正法;英年、趙舒翹賜死;剛毅斬。帝國主義侵略者這才罷休。

1901年9月7日,奕勵、李鴻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奧、比、西、荷n國公使簽訂了《辛醜條約》。這個條約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喪權辱國最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賠償軍費45000萬兩(沙俄分贓最豐,高達13000萬兩以上),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000萬兩;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由各國駐兵守衛,中國人不準入內;拆毀從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國有權在北京至山海關的12個城鎮駐兵;對那些反對外國人的清政府官員革職查辦,永不得再用;嚴懲拳匪,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條例,可以自由進入各通商口岸;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專門負責辦理外事……

《辛醜條約》簽訂後不久,禍國殃民的慈禧從西安又回到了北京。從此,清廷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影響。

●革命團體遍全國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後,革命的思潮迅速發展。許多革命團體在各地紛紛湧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湖南的華興會、江浙的光復會、湖北的科學補習所等。

1903年11月4日,黃興邀秦毓鎏、章士釗等十多人,商議籌組革命團體。1904年2月巧日,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與會者百餘人,推舉黃興為會長。

1904年10月,陶成章到上海,和國民教育會暗殺團成員龔寶銓密商,要組織一個革命團體。於是,光復會在上海成立,會長為蔡元培。光復會的宗旨是「光復漢族,還我河山」;誓詞是「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誓掃妖氛,重新建國,圖共和之幸福,報往日之深仇」。他們把光復、復國和建國、共和聯係在一起,高度統一了革命思想。他們建立嚴密的組織,以暗殺和暴動為革命的主要手段,成員大都是浙江人。光復會是一個由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會黨、商人、工匠和少數地主士紳組成的革命團體。光復會成立後,徐錫麟、秋瑾、章炳麟等先後入會。陶成章還組織會黨勢力成立龍華會,作為光復會的外圍。

1904年春,兩湖誌士劉靜庵、曹亞伯、胡瑛、張難先、呂大森、宋教仁等人齊集武昌,商談革命方略,成立革命組織的時機成熟。1904年5月,張難先、胡瑛與朱元成、雷天壯、陳從新、毛復旦、李勝美以及學界的呂大森、曹亞伯、歐陽端驊、康建堂等12人在武昌新軍鬥級營召開籌備會,推呂大森起草章程,胡瑛、張難先、康建堂、朱元成四人審查,決定定名為「科學補習所」,表麵上以「集合各省同誌,取長補短,以期知識發達無不完全」為宗旨,實則以心記「革命排滿」為宗旨。7月3日,科學補習所正式成立,呂大森任所長,胡瑛為總理,時功璧任宣傳乾事,宋教仁為書記乾事,康建堂任庶務乾事。還確定各處代表負責聯絡:劉度成為武高等學堂代表,陳應甲為武普通學堂代表,劉靜庵為前鋒營代表,朱子龍、李勝美為工程營代表,宋教仁、歐陽端驊、劉復基為文普通學堂代表,朱子陶、易本羲駐所辦事。

●黃興的革命生涯

黃興,原名黃軫,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4歲,他去武漢兩湘書院讀書,開始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和維新思潮。1902年,由於成績突出,他被選派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在那裡,他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終於走上了武裝反清的革命道路。黃興是個一朝定誌終不悔的人,直到他去世,一直未改初衷。

1903年,沙俄侵占東北的強盜行徑激起留日中國學生的強烈反對,黃興積極參加了這一抗俄運動,先後組織了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對留日學生秘密進行軍事訓練,為以後的武裝起義積蓄力量。

1903年5月,黃興回國,在湖南長沙明德學堂以教學為掩護,積極發展革命力量。11月4日,黃興30歲生日之際,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等12位(一說為20餘人)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借祝壽為名,在長沙秘密會商,決定成立華興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為避免清廷注意,華興會對外采用辦礦名義,取名華興公司,其實是華興會的籌備會。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明德學堂董龍璋西園寓所裡正式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有100多人,推定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為副會長。華興會成立後,黃興立即著手籌劃武裝起義,並確定由湖南首先發難,然後各省響應以達「直搗幽燕,驅除韃虜」目標的革命方略。黃興還將祖上遺田賣掉,充作軍費。黃興策劃起義,清廷已有所察覺。起義因秘密泄露而失敗,黃興出走日本。

在日本,黃興與孫中山第一次會晤,並結為摯友。1905年8月,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組成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正式宣布成立,黃興被推舉為執行部庶務(相當於協理),在同盟會中是僅次於孫中山的第二號人物。此後,黃興秘密回國,集中精力發展革命力量,策劃發動武裝起義。近代史料記載,自1907年起,黃興在廣東、廣西、雲南邊境地區一連組織發動了多次起義。遺憾的是,這些起義都因經驗不足、兵力不夠而遭失敗。這使革命黨人的情緒受到很大影響,一些人產生悲觀畏準情緒,但黃興卻像一把經受淬煉的鋼刀,越磨礪越堅毅。黃花崗武裝起義失敗後,黃興在香港療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解放了武漢二鎮。不久,袁世凱率清軍包圍了武漢三鎮。黃興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立即趕赴漢口。到了漢口,在最危急的時刻,黃興任革命軍總司令,擔負起起義最艱巨的任務,與敵軍展開殊死戰鬥。11月20日,黃興指揮革命軍與馮國璋的北洋第四師展開激烈的漢陽爭奪戰。敵人投入了3萬人的兵力,黃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毫不畏懼,頑強抵抗。在他的領導下,漢陽保衛戰堅持了24天,吸引了清軍的大部分主力,為革命贏得了時間,終於迎來了清廷反動統治的覆滅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革命政府成立,黃興擔任陸軍總長。這時,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耍兩麵手法,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臨時政府解體後,黃興被袁世凱任命為南京留守府「留守」。袁世凱篡權成功,又派人在上海刺殺革命黨重要領袖宋教仁。黃興立即同孫中山會晤,並與他一起發動「二次革命」。1913年7月14日,黃興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不久即以失敗告終,他再次逃亡到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黃興對此表示異議,沒有參加。不久,他離開日本去美國,在美國華僑中宣傳反袁。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國片憤怒聲討中一命嗚呼。1916年7月,黃興從國外回到上海,繼續為革命事業奮鬥,但遺憾的是,黃興壯誌未酬,已積勞成疾。1916年10月,他舊病復發,這位傑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在上海與世長辭了,時年42歲。

●革命先驅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人們就管他叫孫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在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翠亨村的一個貧苦農家。12歲時,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經營農業的哥哥孫眉,此後又在香港、廣州等地讀書。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麵行醫,一麵聯絡有誌之士,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夏,他受當時蓬勃興起的維新思潮的影響,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籌自強」。但他的上書遭到冷遇,他希望依靠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進行改良的幻想徹底破滅。同年10月,孫中山從上海到檀香山聯絡華僑,宣傳革命思想。經過多方聯絡發動,於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民主革命綱領。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繼續聯絡同誌,於2月21日建立了興中會總部。

1895年4月,孫中山與陸皓東等策劃起義。但由於走漏了風聲,起義還未正式發動就遭失敗。陸皓東壯烈犧牲,孫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借流亡之機,他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二民主義思想初步形成。他到各國華僑及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先後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2月下旬,孫中山回國後,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製統治,建立了共和國。一個多月後,孫中山被迫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漢奸袁世凱。1913年3月,袁世凱刺殺了由同盟會改組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由此發動了二次革命,實施武力討袁,失敗後再度流亡日本。1917年7月,因段棋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由孫中山等製定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9月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由於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辭去大元帥職務。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很大鼓舞。特別是1922年6月,掌握廣東軍隊統率權的陳炯明發動叛亂,使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的北伐行動落空,迫使孫中山離開廣州。孫中山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又於1923年1月同蘇聯代表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莫定了「聯俄、聯共」政策的基礎。

1923年2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與此同時,加緊了改組中國國民黨的準備工作。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通過新的黨綱、黨章,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建立了國共兩黨和社會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1924年10月,直係將領馮玉祥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係軍閥政府。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孫中山接受邀請,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假維新「預備立憲」

戊戌變法後,維新思想已深入人心,人們迫切要求社會變革、改變現狀。慈禧看到人們要求變革的呼聲很高,就開始唱起了假維新的調子。1901年1月29日,慈禧發布「變法上諭」,表示皇太後和皇帝同心一致地要實行變法,要求各地督撫大員參酌中西政要,就中國社會的各項改革提出建議,條陳朝廷,以備采納。但上諭又特別指出:封建專製萬古不變,而不觸及這種製度的舊法可以變通。

以慈禧為首的朝廷之所以要高喊變法,除了國內的壓力外,更重要的是為了討好帝國主義列強,取得列強的信任。

慈禧所行「新政」,無非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表麵文章,對其封建專製,不但未有絲毫觸動,反而還加強了其專製統治。她的目的對外是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陳天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大禍,才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實何曾行過?不過借此掩飾國民的耳目,討討洋人的歡喜罷了;不但沒有放出一線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幾倍。」

清廷的假維新既沒有產生加強統治的效果,也未能緩和人民的反抗鬥爭。因此,清廷又開始策劃「預備立憲」,借以挽救局勢。

1905年,一些派駐外國的公使和朝廷中的官員,還有地方上有實權的督撫大員,其中包括袁世凱,向朝廷上書,提出了「變更政體」的要求。由朝廷頒行憲法,實行君主立憲,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來消除統治危機,維護清廷搖搖欲墜的統治。出於這個目的,慈禧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歸國後,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主張仿行立憲。1906年,慈禧終於下定決心頒布上諭,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兩年後,清廷宣布立憲以9年為期,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保障皇帝的大權為核心。這表明了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1911年,清廷裁撤軍機處,成立以慶親王奕勵為總理的內閣,人們稱它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清廷假立憲的嘴臉終於暴露。

●慈禧臨死殺光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眾嬪妃到北海觀看焰火,本來年紀已大,勞累過度,且又著了風寒,遂染疾病,並有日趨惡化之勢。袁世凱、李蓮英等見狀首先慌了神。他們知道慈禧這個靠山一倒,光緒一旦復辟,決不會放過他們。於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緒早一天死。這些人沆瀣一氣,決心置光緒於死地而後快。

一次,李蓮英給慈禧梳頭,順便上了幾句讒言,說光緒聞知她病重,神色甚喜,吟詩作畫,習武劃船,特別高興。病中本來就心情不佳的慈禧頓生怒氣,斥罵道:「不孝逆子,想的倒美,哼,他休想死在我的後頭!」李蓮英聞聽慈禧所說「他休想死在我的後頭」這句話,欣喜若狂,因為他深知這句話的分量。令人奇怪的是,慈禧說此話不久,光緒就「上麵逆滿喘咳,下麵大便不行,通體困乏,臥榻不起」。禦醫張仲元、名醫杜錘駿等到涵元殿為光緒帝請脈,可是他們誰也說不清到底係何病症。隻好開了人參等常藥服用,自然毫無效驗。

十月初十是慈禧73歲壽辰,宮內宮外,張燈結彩,京城主要街道全部裝飾一新。慈禧端坐太和殿,接受光緒以及百官的朝賀。然後,大擺宴席,十分排場,百般隆重。之後,便在暢音閣大戲台唱戲。不料樂極生悲,這天夜晚,慈禧覺得身子不適,在原病中又增添了痢疾。接連數日,上吐下瀉,連服鴉片也止不住。

十月十七晚,慈禧雖然病重,但她倒格外「關心」起光緒來:「皇上近日可好?」李蓮英趁機又挑撥道:「也是怪事,老佛爺一病倒,萬歲爺倒見好多了,這兩天經常到海子沿散步……這叫作『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什麼『喜事』?」慈禧問。「恕奴才用典不當之罪。」李蓮英趕忙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病倒了,對於皇上來說自然是『喜事』嘍!哼!難道我會走在他前頭?」李蓮英又一次領會到「老佛爺」的心思,於是居心叵測地說:「奴才願意去瞧瞧他,照顧一下,或許能使萬歲爺更快地康復呢。」李蓮英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這裡隱藏著一個重大陰謀。

慈禧病重的消息令密切窺視兩宮動向的袁世凱憂心如焚。因為眾所周知,戊戌變法的失敗、六君子的被殺、光緒帝被囚禁孤島派台,完全是袁世凱叛變出賣的結果。他出賣了光緒,一旦慈禧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場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幕僚楊士驥、楊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議下,袁世凱以巨款賄賂和自己命運相連的李蓮英,交予他自己從洋人手中弄來的一瓶無味無色的毒藥水,共謀密計。

這樣,李蓮英向慈禧打了招呼,等於慈禧答應殺死光緒。這是李蓮英的狡猾處,也是他的陰毒處。

次日清晨,李蓮英真的到了瀛台島,表現出對光緒格外「關心」的樣子,向光緒問寒問暖。光緒非常詫異,但轉念一想,認為李蓮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後,自己會收拾他,就特意來獻殷勤買好的,就沒起疑心。過了一會兒,李蓮英令小太監給皇帝端了杯「西洋茶」服下。李蓮英離開瀛台不久,光緒病情陡然加重起來,他隻覺腹中隱隱作痛。被速傳而來的外省名醫屈桂庭診斷後,覺得光緒的病情很蹊蹺,心裡很害怕,怕卷到這場危機四伏的漩渦裡來,於是草草開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光緒帝病重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傳遍六宮。

十月二十上午,隆裕皇後來看光緒,但他僅微微睜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過去,似乎已神誌不清。這時候,李蓮英拿著一件簇新的龍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讓光緒著一身新龍袍「大行」。太監王商替光緒換龍袍時,光緒倒清醒了,使勁掙紮拒絕。王商不忍心再折騰光緒,跟李蓮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暫緩行事。可李蓮英卻不管這一套,隻求光緒速死才好回去銷差,親自動手給光緒換龍袍。

十月二十一晚5時許,光緒駕崩,時年僅38歲。

按清室慣例,皇帝病重,太醫院要事先抄錄藥方、脈案,用以通報各部門,這叫「發抄」。然而,光緒死前卻並無「發抄」這一程序。此外,皇帝死了,要用「萬年吉祥轎」「請」遺體,這也省略了。太監們隻將光緒遺體悄悄從派台移到宮內了事,這前後的處理,都是由已升任軍機大臣的袁世凱一手指揮,由李蓮英具體安排的。

光緒死時,慈禧亦病入膏育。神誌尚清醒時,召見王公大臣,傳下一道懿旨讓溥儀繼位。

十月二十二早5時許,慈禧按時起床,勉強用過小餐,忽覺頭暈目眩,竟一下子昏厥過去。半個時辰以後,慈禧死去,時年73歲。

●清末帝溥儀登基

1908年,光緒「駕崩」兩個時辰後,醇親王載灃被慈禧召進皇宮。慈禧對載灃說:「光緒晏駕,我又在病重之中。現國家有難,朝廷不可一日無君,我決定立你的長子溥儀為嗣,繼承皇位,賜你為監國攝政王!明天,你將溥儀帶進宮,舉行登基儀式。」第二天,一群太監將溥儀帶入皇宮,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嗚呼了。又過了半個多月,也就是臘月初二,舉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開始時,不滿3周歲的溥儀,坐在皇帝的龍床寶座上竟哇哇地大哭起來。載灃覺得在這樣的盛典上,皇帝卻哭鬧不止,太不像話,心中一急,不由脫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馬上回老家了!一完就回老家了!」話一出口,文武官員們不由得竊竊私語起來:「怎麼說是『快完了』呢?說要『回老家』是什麼意思呢?」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儀式就在一片混亂中結束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戰星錄 賺錢,復仇,征服宇宙 回到九零當巨星 嫁給前夫他爹 執行利劍 悍城 穿成對照組後鹹魚女配爆紅了 天衡之旅 封神改命,從石磯娘娘開始 請不要打擾我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