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輯 探索與跋涉(2 / 2)

加入書籤

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至12月5日結束,歷時三個半月。從戰役的第二階段開始,蘇、魯、豫、皖境內的八路軍為配合百團大戰亦各自向當前之敵作戰。作戰地區綿延晉冀大部,熱、察、綏、魯各一部分,包括正太、平漢、津浦、膠濟諸鐵路沿線及晉冀境內的許多公路沿線,戰線長達5000餘裡。此次戰役由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直接指揮,百團大戰分為三個階段。

8月20日至9月10日,戰役第一階段開始展開。為交通總破擊戰,中心任務是破壞華北主要鐵路、公路交通線,以正太鐵路為重點攻擊目標。

9月20日到10月上旬,戰役進入到第二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擴大戰果,破襲與殲敵同時進行。為了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擴大戰果。

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

八路軍129師以主力組成左右兩大攻城集團,於9月23日發起攻擊。左集團至25日攻克榆社城等4個據點,其間日軍對八路軍喪心病狂地使用化學武器。右集團至27日攻克遼縣以西的許多據點。正當兩集團整理準備攻擊遼縣時,因日軍援兵到達遼縣而停止攻擊。至9月30日,因遼縣、和順的日軍援兵已迫近,129師撤出戰鬥。

八路軍120師主力在同浦路忻口、寧武、朔縣間展開交通破擊戰。至9月27日襲擊寧武縣西南之頭馬營等多處據點,控製了朔縣至原平間數段鐵路。後因日軍大量增援,120師隨即撤出戰鬥,結束了第二階段戰鬥。

從10月6日至12月5日,戰役進入到第三階段。八路軍經過40多天的連續作戰,傷亡減員較大,極度疲勞,準備進行休整,但日軍遭到八路軍連續兩大階段大規模打擊之後,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占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報復性「掃盪」。在晉察冀邊區,10月13日至28日,日軍萬餘人分10路「掃盪」平西。11月17日至12月上旬,日軍7000餘人「掃盪」太嶽區。日軍對太嶽區的「掃盪」規模最大、時間最長,達兩個月之久。由於日軍進行連續反復的「掃盪」,使根據地遭到了極大破壞。到12月3日,日軍主力才退出根據地,留千餘人在阜平、靈山等地建點修路,企圖分割北嶽區。但在八路軍的襲擾和打擊下,被迫於1941年1月4日撤退。至此,百團大戰基本結束。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各部共戰鬥1825次,擊斃擊傷日偽軍25800人,俘獲日軍18688人,收復縣城50座。日軍遭此沉重打擊後,士氣大落,華北方麵軍總司令多田駿被撤職,敵人的戰略部署被打亂了。百團大戰的勝利成果是抗戰以來最令人振奮的,連國民黨也不得不表示佩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給朱德、彭德懷發電,表示「深表欽佩」,說:「貴部發動百團大戰,不惟予日寇致命之打擊,且予友軍以精神上之鼓舞。」蔣介石來電說:「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電嘉獎。」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增強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對於克服國民黨頑固派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具有重要意義。國人也從百團大戰中看到了抗戰勝利的曙光。

●相煎急皖南事變

當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又采取了消極抗日的政策,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0年11月14日,國民黨軍令部擬定了《黃河以南剿滅共匪作戰計劃》,規定第三、第五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避免與日寇作戰,集中力量分兩步迫使八路軍、新四軍於1941年2月底以前撤至黃河以北。12月3日,國民黨軍令部長徐永昌又策劃了消滅皖南新四軍的作戰部署,規定皖南新四軍不得由鎮江北渡,隻準由江南原地北渡,或由國民黨另行規定北渡路線。國民黨這樣做,無非是為了借機消滅皖南新四軍。根據上述「計劃」和「部署」,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在皖南集結了7個師和1個旅,共8萬多人,任命上官雲相為總指揮,設置了袋形陣地準備殲滅北渡的皖南新四軍。

中共中央為了顧全大局,同意了將皖南新四軍北移的要求,電令項英加緊北移的工作,並及時通報了國民黨在皖南集結重兵的情況。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冒雨踏上了北上的征途。當時全軍共約9000餘人,編成3個縱隊。6日拂曉,新四軍老3團的一個便衣班在雲嶺腳下與國民黨第40師第120團的一個搜索連遭遇,發生激戰。

事變的槍聲打響後,國民黨軍隊憑借優勢兵力步步緊逼,高嶺、銅山、高坦等戰區炮火紛飛。6日下午,新四軍軍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會攻星潭,然後沖出包圍圈。正當新四軍在7日晚攻克星潭,準備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時,項英突然下令將部隊撤回,將剛用血肉奪來的星潭,又還給敵軍。12日下午,在形勢萬分緊急的情況下,新四軍召開了團以上乾部緊急會議。葉挺軍長決定立即分散突圍,確定了突圍後的匯合地點。13日淩晨,新四軍軍部首長率精乾人員分兩路突圍。葉挺、饒漱石為一路;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為一路。這時候,上官雲相又發起了第三次總攻擊,為了保存力量,葉挺軍長決定深入敵營,與顧祝同談判,結果被卑鄙地扣留。項英帶領的一路在大觀山中隱蔽了一個多月,後來,項英的副官劉厚總叛變,打死了項英、周子昆,向國民黨邀功去了。在皖南事變中,皖南新四軍9000餘人與國民黨軍8萬之眾英勇拚殺了7晝夜,除約2000餘人突圍外,3000餘人壯烈犧牲,3600餘人被俘或失散。

事變後,蔣介石公然宣布新四軍為「叛軍」,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葉挺交付軍事法庭「審判」。為了回擊國民黨反動派,周恩來憤然在《新華日報》題寫了「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的題詞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詞,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幾天後,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全軍擴編為7個師。

皖南事變引起國內外輿論的強烈反應,美、蘇等盟國紛紛指責蔣介石的所作所為,國民黨內部的部分將領也極為不滿,全國人民更是同聲譴責,蔣介石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中共七大的召開

抗戰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為團結全國人民,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隆重開幕。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名,候補代表208名,共計755名,代表全國121萬黨員。毛主席主持了這次大會,致開幕詞和閉幕詞,並代表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接著,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5月14日至15日,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劉少奇在報告中全麵係統地闡述了新黨章的特點。新黨章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把毛澤東思想寫進黨章,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已由幼年走向成熟。周恩來、陳毅、博古、康生、陳雲等都結合自己的工作做了專題發言。大會於6月9日至10日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隨後,在6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的七屆一中全會上,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等13人為政治局委員,毛澤東為中央主席。至此,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圓滿結束。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指明了抗戰的前途和任務,製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把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大會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實現了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空前團結和統一。

●抗日戰爭的勝利

從1943年起,中國由戰略守勢逐漸轉為戰略攻勢,取得了對日戰爭的陸上主動權。美國自中途島海戰以來也取得了海上主動權,日本在軍事上陷於被動的地位。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向盟軍無條件投降,歐洲戰場結束。在太平洋戰場上,6月23日,美軍攻占沖繩。在中國內陸,中國軍隊在桂林方麵發起追擊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也發展到能夠集中行動的大兵團,具備了對日反攻的作戰能力。日本帝國主義滅亡的日子已為期不遠。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第一枚原子彈,並聲明,使用原子彈是為了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迅速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8月8日,蘇聯召見日本駐蘇大使,通告蘇聯參加《波茨坦公告》,並宣布對日作戰。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並率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武裝向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麵大反攻。與此同時,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動了強大攻勢;美國亦於9日向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朝鮮人民軍和越南人民軍也轉入了總反攻。

日本侵略者在四麵楚歌的形勢下,不得不於8月10日召開禦前會議,會議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當日,日本政府通過瑞士和瑞典兩個中立國向中、美、英、蘇四國發出「乞降照會」。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的形式下達了(停戰詔書》,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布投降後,中、美、英、蘇四國同意任命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並負責占領日本本土。9月2日,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戰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上午9時,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9時零8分,麥克阿瑟以盟國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簽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後是接受投降的中、美、英、蘇等9個盟國代表分別代表本國依次簽字。中國代表徐永昌參加了簽字儀式。

在中國戰區,9月9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崗村寧次在南京向中國代表何應欽遞交了投降書。南京受降後,中國戰區除東北地區由蘇軍受降外,共劃分了16個受降區,分別接受日軍的投降。根據盟軍總部規定,法屬印度支那16度以北地區也由中國受降。隨著最後一個受降區受降完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由此落下了帷幕。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中國人民也為戰勝世界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在8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承受了最大的民族犧牲,付出了無比高昂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民傷亡3500萬人,中國軍隊傷亡3800多萬人,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大約6000多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貢獻,勝利來之不易!8年艱苦的抗戰,終於迎來了這揚眉吐氣的一天。

●假和平重慶談判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阻止八路軍、新四軍受降,並搶占勝利果實,對解放區發動了局部進攻,內戰爆發在即。但是,由於解放區的迅速發展,正義的力量不斷壯大,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厭戰情緒,以及國民黨尚不具備發動內戰的條件,在這種大背景下,蔣介石便采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慣用伎倆,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共商「和平建國」的方針。國民黨的意圖是:如果談判成功,則迫使共產黨交出解放區和軍隊,不費吹灰之力把共產黨吃掉;如果談不成,則借此宣揚共產黨沒有和平的誠意,為發動內戰尋找借口。

中共中央於8月23日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由王若飛、周恩來陪同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同時,中共中央發出《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明確提出「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

8月28日,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在張治中、赫爾利(美國駐華大使)陪同下乘專機抵達重慶。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這一行動,向國內外宣告:中國共產黨是真誠地謀求和平的,是真正地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的。毛澤東等到達重慶,受到各階層民眾的熱烈歡迎,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但當時國民黨對這次談判並沒有誠意,也沒有估計到毛澤東真的會來到重慶,所以他們根本沒有準備好談判方案,隻能由中國共產黨方麵先提出意見和方案。

重慶談判從8月29日開始,談判圍繞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民主政權的合法地位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為爭取和平,中共代表團做出讓步,在普遍裁減全國軍隊的條件下,將人民解放軍減少為24個師,並自動退出廣東、湖南等8個解放區。但國民黨方麵執意不作任何讓步,使談判一度陷於僵局。蔣介石還試圖用武力向中共施加壓力,迫使中共代表在談判桌上屈服。他們恣意發動了上黨戰役,我英勇的解放區軍民對破壞和談的國民黨反動派予以了迎頭痛擊,一舉殲滅入侵的閻錫山所部3萬餘人。毛澤東、周恩來和中共在重慶的其他代表借此利用談判間隙,積極同各界人士交往,揭露國民黨「假和談、真備戰」的兩麵派嘴臉,使中共的主張得到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民主人士普遍的同情和支持。

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在赫爾利的陪同下,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介石進行9次商談。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國民黨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9月3日,中共代表提出關於兩黨商談的主要問題11項提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主要內容包括:確定和平建國方針,承認各黨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認解放區政權及抗日部隊,結束國民黨的黨治等,並表示擁護蔣介石的領導地位。但國民黨方麵則表示「承認解放區絕對行不通」,將解放區斥之為「封建割據」。使爭論最激烈的軍隊和解放區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談判幾度陷於停頓。

為使談判獲得進展,中共方麵先後作出多次讓步。但是,國民黨方麵按照蔣介石確定的方針,在所謂「政令軍令統一」的借口下,執意要共產黨「交出解放區」「交出軍隊」

「放棄地盤」。周恩來、王若飛根據事實給予有力駁斥,指出解放區和人民抗日武裝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長期浴血奮戰的結果,完全是屬於人民和保護人民的。

經過艱苦的努力,在10月10日,周恩來、王若飛同王世傑、張群、邵力子、張治中簽署《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

《會談紀要》的發表,表明國民黨方麵「承認了中共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會議」。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完全不顧人民期盼和平的呼聲,背信棄義,單方麵撕毀《雙十協定》,大肆進攻我解放區,把飽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再一次推入戰火之中。1946年6月,喪心病狂的蔣介石終於拉開了戰爭的導火索,旋即又被湮滅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汪洋大海。

●台灣省重回祖國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接收台灣計劃進入實施階段。1945年8月29日,中國政府決定由陳儀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司令,主持接受當地日軍169萬人的投降。9月4日,國民政府公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10月2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警備司令部前進指揮所在台北成立,處理日軍集中及受降事宜。17日至22日,中國陸軍第七十軍、第六十二軍分別在基隆港和高雄港登陸。

1945年10月25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進行。日本原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麵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向台灣受降主官陳儀遞呈投降書,然後,陳儀發布廣播演說,宣布「從今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這種具有特別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報給中國全體同胞及世界周知」。至此,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這塊飽受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意踐踏的國土終於獲得了寧靜,並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遼沈戰役的勝利

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國共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我軍的武器裝備比前兩年有了加強,並建立了炮兵及五大野戰部隊,基本形成了野戰軍、地方軍和遊擊部隊三者結合的完整體係。而蔣軍卻下降為365萬人,其中正規軍198萬人,用於第一線者174萬人,在戰略上正被我軍分割成五大孤立集團。

1948年5月至6月間,解放軍發動了冀熱察戰役、豫東戰役、充州戰役,先後殲敵20萬,使各地敵軍進一步孤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統觀戰爭全局,果斷地作出了戰略決戰的英明決策。

戰略決戰是從濟南戰役開始的。濟南是支撐華北的戰略要地,蔣介石以其嫡係部隊重點防守。在華東野戰軍的強大攻勢下,敵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領所部3個旅約20000人起義,濟南迅速被攻克,使華北和華中兩大解放區聯成一片,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在全國的五大戰場中,東北戰場敵我力量對比上我軍占優勢,而且東北敵軍孤立分散的態勢突出。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艱苦的轉戰,到1948年夏秋,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北戰局。東北97%的土地麵積和86%的人口已獲解放。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0餘萬人,裝備改善,士氣高漲。而此時被迫困守於長春、沈陽、錦州的國民黨軍東北「剿總」衛立煌集團卻隻有14個軍55萬人。根據戰場的敵我態勢,毛澤東從有利於全國戰局的發展出發,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確定了首先南下北寧線,切斷敵人退縮關內的通路,把作戰重心放在錦州,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由沈陽來援之敵,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戰略決策。並號召東北人民解放軍,要有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沈陽敵軍全軍來援時敢於同他們作戰,將其就地殲滅。

10月1日,東北野戰軍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

在攻打錦州時,東北野戰軍以5個縱隊16個師攻殲錦州守敵,以2個縱隊及2個師阻擊錦西、葫蘆島方向增援之敵,以3個縱隊阻擊沈陽方向援敵,以1個縱隊及1個師為總預備隊,另以1個縱隊及11個獨立師圍困長春。蔣介石急忙調集華北、山東的一部分兵力組成東進兵團,並以沈陽主要兵力組成西進兵團,兩路增援錦州。解放軍在塔山、虹螺峴一線對敵東進兵團進行英勇阻擊。敵西進兵團也被解放軍頑強阻擊於黑山、大虎山東北地區。

我軍攻克錦州後,長春守敵鑒於「突圍無望,守必被殲」的形勢,國民黨第60軍軍長曾澤生於17日率部起義。19日,鄭洞國率新編第7軍等部投誠。

錦州、長春解放後,蔣介石企圖東西對進,重占錦州,打通向關內逃跑的退路。由沈陽出援的廖耀湘兵團繼續向錦州前進。東北野戰軍采取將計就計,誘敵深入的方針,準備在遼西地區殲滅廖耀湘兵團。10月21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由錦州地區揮師東進。26日,對敵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殲戰。至28日,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從而消滅了東北敵軍的精銳主力。遼西會戰剛一結束,東北野戰軍即向沈陽出擊。11月1日進入市區,守敵紛紛潰逃,2日沈陽解放。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相對國民黨軍隊占有了一定優勢,使中國革命的形勢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淮海戰役的勝利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和華東人民解放軍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遼闊地區進行了淮海戰役。

1948年9月25日,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決定進行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敵人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徐州、連雲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戰。

徐州是華北、華中的交通要道,兵家的必爭之地。蔣介石把兵力調到徐州地區,準備與津浦、隴海、平漢線之間的解放軍決戰。蔣介石在徐蚌地區集中的兵力,連同戰役中調來的,為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82個師,總兵力達80萬人。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主力奉命出動,神出鬼沒,從徐州東、南、西、北幾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華東野戰軍13個縱隊從山東境內向南推進,橫掃隴海鐵路北側300裡寬廣大地區的敵軍基地,而另三個縱隊則由徐州東南向西北攻擊。敵軍被分割成互不聯係的好幾塊,黃伯韜部在東碾莊地區被包圍。解放軍采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法,夜間挖壕作業,充分準備,逐個殲滅敵人。敵人戰鬥力薄弱的100軍和44軍,在經過4天戰鬥後,即被全部殲滅。

19日晚,在敵人的弱部被逐個擊破後,解放軍向敵方司令部發動總攻,經過半個月左右的激戰,黃伯韜部下的10個師全軍覆滅。蔣介石派重兵救黃伯韜出水火,但仍被解放軍切斷在碾莊之外,黃伯韜被我軍擊斃。在兩個野戰軍的配合下,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報捷。

在第二階段,采取南北堵截、中間圍殲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為主,華東野戰軍配合,圍殲黃維兵團。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完成了對黃維兵團合圍,使其成為了「籠中之鳥」而蔣介石誤認為解放軍可能先圍殲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命這兩個兵團放棄蚌埠,阻止我軍南下,同時命黃維兵團向蚌埠靠攏,令徐州杜聿明放棄徐州南下,配合行動。

在中原野戰軍的合圍之下,黃維兵團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敢突圍。華東野戰軍另一部追擊李、劉兵團,殲其一部。

蔣介石為保存實力,企圖南北夾擊,攻中原野戰軍側背以解黃維兵團之圍,爾後一起南撤。解放軍采用平行追擊、多層攔擊、多處圍捕的戰術,並采用「集中兵力殲滅黃維兵團,圍住杜聿明,阻止李延年」的方針。經過20多天激戰,黃維兵團被全部殲滅。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就此結束。

在第三階段,毛澤東考慮到平津戰役已經開始,而此時敵人準備南撤,為了麻痹蔣介石我暫不海運平津地區軍隊南下,促使他們在江北苦戰硬拚,采取了「圍而不攻」的辦法。

1949年1月初,毛澤東命令對淮海戰場的敵軍發起總攻,從1月6日下午至10日下午,解放軍終於摧毀敵人最後一個孤守點——劉集,淮海戰役結束。

淮海戰役歷時66天。人民解放軍在總兵力少於國民黨軍的情況下,自己傷亡13萬餘人,取得殲敵555萬餘人的偉大勝利,是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遊以北地區獲得解放,使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完全置於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之下,使蔣介石的精銳兵團喪失殆盡,從而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

三大戰役的勝利使中國的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國民黨的主力被消滅,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平津戰役的勝利

1948年11月,隨著淮海戰役的全麵鋪開,華北國民黨軍戰略處境十分不利,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對戰與和、守與撤一直舉棋不定。11月初,蔣介石電召傅作義到南京商談華北作戰方針。經過磋商,認為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在兵力上不占優勢,東北野戰軍需經3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關,「華北不致遭受威脅」,因此決定暫守北平、天津、張家口,並確保塘沽海口。

然而,隨著淮海戰役的勝利發展,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判斷位於平津地區的蔣係部隊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蔣係部隊南撤,傅係部隊亦必將西逃。如果蔣介石采取撤退方針,人民解放軍雖可不戰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國民黨軍加強了長江防線,對於以後渡江作戰不利。因此,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作出了縱觀全局的戰略部署,命令東北野戰軍提前隱蔽入關,將平、津、塘守軍分割包圍,以保障將傅作義集團扼止在華北,就地殲滅。同時,命令華北部隊撤圍歸綏,緩攻太原,拖住傅部,爭取時間。隨後,東北、華北野戰軍集結了100萬人,發起了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開始向平津和塘沽、唐山地區挺進。29日,華北第三兵團突向張家口外圍據點發起攻擊,並在加天後將傅作義的國民黨軍隊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新保安、塘沽等五個孤立據點,封閉了華北國民黨軍南逃的通路。

12月22日,遵照毛主席關於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指示,華北野戰軍首先向新保安發起總攻,全殲傅作義精銳部隊第35軍軍部及兩個師,軍長郭景雲自殺。隨後,華北第3兵團和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於24日追殲張家口逃敵54萬餘人,收復了張家口。

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采取東西對進、攔月要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殲滅的戰法,向天津守軍發起了總攻,經過29小時激戰,全殲國民黨軍13萬餘人,俘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天津解放。i月17日,塘沽守軍5萬餘人從海上逃走,塘沽解放。

中共中央為保護古城北平,力爭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接管,采用了「圍而不打」的戰術手段,同時又要求部隊不放鬆強攻的準備。經雙方多次談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1月2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協議達成。1月22日,傅作義所轄的國民黨軍全部開出城外,接受改編。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創造了將國民黨軍和平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的「北平方式」,成為執行毛主席提出的以「八項條件」解決國民黨軍的第一個榜樣。爭取了大批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和成建製部隊站到人民方麵來,是中共中央戰略指導的一大成功。

平津戰役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地區,並較好地保護了文化古都北平。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喪失了三大精銳戰略集團,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發生了根本動搖,為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百萬雄師過大江

人民解放軍的反攻勢如破竹,白崇禧、程潛等人又逼蔣介石恢復與中共和談。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於1949年元旦發表求和文告,聲稱願在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國民黨軍隊的前提下與中國共產黨講和。求和是假的,蔣介石的真實用意是想借和談爭取時間,在江南編練新軍,以謀卷土重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對此洞若觀火,在1949年1月5日發表的《評戰犯求和》和1月14日發表的《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中,把蔣介石的真實用意完全揭露出來,同時提出願意在八項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和平談判。

蔣介石見騙局已被揭穿,便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布置長江防線。又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安排退路。同時下令將黃金、白銀、珍貴文物等運往台灣。國民黨各機關和達官貴人也紛紛把財物運離大陸。幾個月間,滬寧線上東去的列車絡繹不絕,輸送的人員物資都由上海沿水路南下。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職權,但仍舊不肯輕易放手,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操縱一切。李宗仁這個代總統要錢沒錢,要權沒權,湯恩伯、宋希鐮等人根本不聽他的號令。2月1日,「行政院」院長孫科把政府機關搬到廣州,李宗仁獨處南京,完全成了孤家寡人。李宗仁於1月27日打電報給毛主席,表示願意以中共所提的八項條件為談判基礎,進行和談,並在得到中國共產黨同意後,於3月24日組成以張治中為首的和談代表團。但是,李宗仁對和談做不了主。在代表團到北平以前,張治中向蔣介石請示,蔣給他們的底牌是「劃江而治」。他的用意即爭取喘息時間,以便重新發動內戰。有了這樣一張底牌,和談當然不會成功。

4月1日,國民黨代表團成員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等人到達北平,與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等組成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開始進行談判。在談判期間,中國共產黨方麵做了一些讓步,如被列入戰犯名單的人若能將功補過,準予取消戰犯罪名,改編軍隊可以緩議等,但堅持人民解放軍必須過江。4月15日,中共代表提出《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限定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期限。蔣介石看了這個協定,拒絕簽字,和談宣告破裂。4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此之前,百萬人民解放軍早已在長江南北兩岸人民的支持下,調集大量木船,在北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從20日晚起,第二、第三野戰軍強渡長江。

反動派原來以為江麵廣闊,在海陸空三軍的防禦下,決不會輕易被突破。他們沒想到對岸萬舟齊發、聲勢浩大,船工和戰士一樣,舍生忘死,冒著炮火突進,而且,北岸解放軍炮火強大,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正在這時,江陰要塞守備部隊又突然起義,倒戈一擊向國民黨軍的陣地開火,真是兵敗如山倒!

4月20日、21日,當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時候,侵入中國內河長江的「紫石英」號等4艘英國軍艦先後駛向人民解放軍防區,妨礙渡江。中英雙方發生武裝沖突,英艦開炮打死打傷人民解放軍二百多人。人民解放軍奮起還擊,「紫石英」號被擊傷,停擱在鎮江江麵,其餘三艘英艦逃走。人民解放軍發表聲明,嚴正指出:「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絕對不允許外國政府來侵犯。」這個聲明,表達了中國人民不怕任何威脅、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立場,使長期飽受列強欺壓的中國人民感到揚眉吐氣。這表明,外國侵略者依仗船堅炮利在中國領土上橫行不法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解放軍先頭部隊踏上了南岸,守軍狼狽逃竄。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把紅旗插上了偽總統府,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5月14日,第四野戰軍的一個兵團在武漢以東一百多公裡的戰線上渡過長江。17日,勝利解放武漢。

5月12日,人民解放軍開始進攻上海。至27日,上海全部解放。此役除湯恩伯等5萬餘人從海上逃脫外,其餘15萬餘人悉數被殲。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城市,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戰星錄 賺錢,復仇,征服宇宙 回到九零當巨星 嫁給前夫他爹 執行利劍 悍城 穿成對照組後鹹魚女配爆紅了 天衡之旅 封神改命,從石磯娘娘開始 請不要打擾我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