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東朝南越(1 / 2)

加入書籤

「臣曾國荃叩見母後皇太後, 皇太後萬歲、萬歲、萬萬歲!「盛京皇宮,隱退數載的平叛大功臣、威毅侯曾國荃出現在了鈕祜祿氏麵前。

鈕祜祿氏重用的十臣五監,獨曾國荃功高多謗, 數年前便請告病假、開缺回籍, 此番朝覲盛京, 自然存有一番論道。

「起來吧!」鈕祜祿氏吩咐道, 「賜座、賞茶!」

「微臣謝過皇太後恩典!」曾國荃站起身來,「太後見召, 不知有何吩咐?」

鈕祜祿氏含笑說道:「威毅侯, 朝廷把你閒置多年,你未必不覺得委屈吧?」

「臣不敢。」剛沾椅子的曾國荃慌忙起身, 「此為太後保全之意, 臣雖愚昧,豈敢辜負太後良苦用心?」

昔年湘勇平定太平軍,鈕祜祿氏遣派親貴並降將招撫天京, 暗示曾國藩「殺兵不傷民、搶財勿毀城」,以免妨礙江陵收復之效, 獨曾國荃所部殺戮無辜、縱火燒房、造下無邊孽債, 又因貪覓窖金,險些走失了李秀成與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 不但朝野廣有非議, 連帶同為湘軍將領的彭玉麟都強烈要求曾國藩誅殺胞弟、以平民怨,朝廷雖未追究, 曾國藩到底難以自安, 遂命乃弟告病,辭去閩浙總督一職,暫避眼前鋒芒、免遭殺身之禍!

曾國荃開缺回籍後心緒不佳, 不久得了一場大病,因仗禦賜靈藥,勉強逃出一條生路,於世間名利倒也看淡了許多。

「你明白便好。」鈕祜祿氏拾起茶盞淺酌一口,「休息了這幾年,你也該為朝廷出出力了,有一件差使,非你不能勝任,你便替我辛苦幾年吧!」

曾國荃起身應承:「嗻!」

鈕祜祿氏笑道:「你不問問是什麼差使?」

曾國荃回道:「太後安排必有道理,臣愚鈍,隻管奉旨行事即可,豈有質疑君上之理?」

「果然進益了!」鈕祜祿氏放下蓋碗,「朝鮮將有變亂,三韓之地,北近沙俄,東連日本、內接關中,實為第一緊要藩國,我要遣派欽差一名,巡牧高麗,提調軍政,曾卿意下如何?」

「皇太後所慮極是。」曾國荃躊躇道,「但朝鮮雖為大清番邦,百年來內政自主,並無遣派天使常年駐守之舊例!」

「等著吧!」鈕祜祿氏微微一笑,「用不許久,朝鮮自己便要生出亂子來的!」

朝鮮於明初開國,世代為明朝藩屬,萬歷間兩遭倭亂,賴明軍助力方得光復,猶是感念,忠明之心更固,至朝鮮仁祖時,女真勢大,被迫臣服於大清,後八旗入關、南明顛覆,反清之念遂漸斷絕,一意做起大清藩臣來。

仁祖之後,王位經孝宗(仁祖子)、顯宗(孝宗獨子)、肅宗(顯宗獨子)、景宗(肅宗子)、英祖(肅宗子)、正祖(英祖孫)、純祖(正祖子)傳至憲宗(純祖孫),憲宗薨後無嗣,正祖一脈遂告斷絕;彼時純祖王妃在世,遂傳教旨,立英祖玄孫李昪為純祖嗣子,繼任朝鮮王位,是為哲宗。哲宗亦無子,於同治二年薨逝,孝宗自此絕嗣,翼宗(純祖子、憲宗父,生前未繼位,王位為追尊)王妃趙氏仿效婆母,立仁祖九世孫李命福(後改名為李熙)為翼宗嗣子,繼承朝鮮君位,即為現任朝鮮國王。

李熙繼位時年僅十二歲,由養母大王大妃趙氏垂簾聽政,又封王生父李昰應為興宣大院君、贊襄政務,同治五年,趙大妃撤簾歸政,大院君獨攬大權,對國政進行全麵革新,李熙猶如傀儡,除經筵講學外,終日與寵姬廝混後宮。

自正祖身後,朝鮮國政為外戚安東金氏、豐壤趙氏把持,大院君未免外戚乾政,將與自己平輩的喪父之女驪興閔氏指給李熙立為中殿王妃,是為閔妃(閔妃與李熙之母為堂姐妹)。

閔妃入宮後三年,李熙獨寵年長自己十歲的嬪妃李順娥,閔妃通讀經史、善攻心計,逐漸得到宮廷內外的普遍同情,等到李熙厭倦李氏,更為年輕貌美的閔妃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曙光。

想那閔妃為大院君所立,翁媳之間本沒有直接的矛盾沖突,但在閔妃兩番有孕無果後(一次小產、一次夭折),大院君有意立李順娥之子李墡為世子,直接侵犯到了閔妃一係的利益,閔妃對內鞏固與李熙的hexie關係,對外拉攏與大院君對立的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政治勢力,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反大院君同盟。

推動閔妃發難的直接□□是一起儒生上疏事件:儒生崔益鉉上疏國王,要求李熙明確與生父大院君的君臣關係,不準大院君繼續參與政事。

在李熙支持崔益鉉的情形下,以領相洪淳穆為首的大院君死黨集體出城抗議,欲圖架空朝廷、逼迫李熙處死崔益鉉,李熙順水推舟,立刻將洪淳穆等人罷官,同時啟用閔妃集團人馬予以頂替,即因如此,在閔妃的策劃下,獨掌朝鮮政權長達十年之久的大院君勢道一夕崩塌,幾乎被閔妃集團完全取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這該死的第二異能 尼羅河的倒影 德妃的躺贏人生 全民領主:開局召喚德邦總管 全球數據化:我能強化萬物 海賊之麥田守望者 離婚後少奶奶她光芒萬丈 你是我的朝思暮想 扮醜後被千億大佬纏上 諸天之天外降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