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田賦(1 / 2)

加入書籤

秦昭找來了幾個細心的秦家村村民,讓他們用少量濕飯粒和鄭家送來的優質火藥攪拌,然後搓揉成顆粒狀。得到大小不一的火藥粒,用過濾篩過濾。再處理顆粒較大的不合格顆粒,把所有火藥粒變成同樣大小的顆粒為止。

不同顆粒大小的火藥要送到插雲峰上的火箭實驗單元進行實驗,找出燃燒時間最長,最能夠為火箭提供持續動力的火藥顆粒大小。

這也是一個持續實驗的過程。

實驗的第二天,做實驗的秦家村村民就告訴秦昭,濕飯粒的粘合效果沒有糯米粒好,用糯米粒能用更少的外部材料做成火藥顆粒。

秦昭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是從善如流。

……

秦昭忙完了黑爾火箭的事情,回到秦家村,秦有理說道:「主人,現在秦家村最惱人的一點就是田賦太重。「

「村裡共有一千三百多畝田,看上去是不少。但是好多村民為了躲避田賦,把自家的田地獻給了其他鄉的舉人老爺。這些田地獻出去以後還是由原來的村民耕作,但是就不再向縣裡交田賦了,隻需要向舉人老爺交地租就可以了。「

「而這些投獻的田地上本來的地租,就被積壓到沒有投獻的田地上。「

「朝廷所謂的遼餉、剿餉,練餉,看上去也是輕徭薄賦,每畝隻加征米**,八合。但實際上到了地方上,縉紳帶著大批投獻土地的小民不繳田賦,新增的田賦翻倍,翻幾倍,翻幾十倍地壓在沒有投獻土地的本分農民身上,這些本分的農民不堪重負啊!「

秦昭知道秦有理說的是明末的一個毒瘤。

縉紳不納田賦!

在明末,隻要你有了秀才的功名,就可以進衙門和縣令交往。一些善於巴結縣令的,往往就拜在縣令門下,結成師徒之誼。有很多明代的秀才,其「名字「的「字「,也就是」表字「,都是考取秀才後由進士出身的縣令取的。

秀才都這樣,就更不要論舉人了。在明末,舉人無論做的是什麼職業,隻要是舉人,就一律稱為老爺。你一旦中了舉,縣裡的胥吏、衙役甚至巡檢都要巴結你,抬頭仰望你,再不會讓你繳納田賦。

而如果把自己的田地送給舉人,田地就可以再不繳納田賦。如果田地送給舉人後,舉人仍允許原先田主在原先土地上耕作,收取一些地租,這就把國家的田賦成功變成了舉人的收入。

這種現象被稱為投獻,在明末十分流行。

所以《儒林外史》裡範進一中舉,就立刻扶搖直上富裕起來了,什麼都沒有乾,就有四麵八方的各種人物給他送田地,這就是投獻。

投獻中的小民可以免除越來越高的田賦,而投獻中的縉紳則可以得到白得的地租,可謂皆大歡喜。

各州、府、縣的縣令、知府們也是縉紳出身,保持著極為強大的階級凝聚力。在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眼裡,向舉人名下地產征稅是有辱斯文的醜事。讓有舉人功名的縉紳接受投獻活得好一點,這有何不好?

唯一不歡喜的是朝廷的田賦,因為舉家投獻縉紳的小民越來越多,明末的朝廷幾乎到了收不上稅的程度。超過半數,甚至遠多於此的土地都被投獻到縉紳和其他勢力名下,老實巴交不願意投獻到縉紳名下的百姓越來越少,因此真正的自耕農苦不堪言。

但總有一些想挺直脊梁生存的自耕農,他們不願意做縉紳或者其他勢力的佃農,就不得不向官府繳納高得離譜的田賦。大明朝輕徭薄賦的國策,到了基層變成了一個笑談。

舉例來說,明神宗萬歷六年,陝西賬簿上有二千九百萬畝民田,每年需交田賦一百七十萬石,算下來每畝田每年隻需上繳006石糧食,不可謂不輕徭薄賦。

但實際情況是縉紳和皇親逃稅,真正交稅的小百姓被田賦壓得奄奄一息。崇禎朝的實際情況是稍微加征一點剿餉,每畝加征米6合,不到一鬥,自耕農就被壓垮,陝西的很多百姓就要變成流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歷史相关阅读: 打造玄幻 我在漫威當反派 我是魔教之主 武道長卷 師靈卡遊界 走進遊戲 遠古復蘇的強者 河神的黴運徒弟 亂鬥樂園 癡雞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