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筆記 味覺(三)(2 / 2)

加入書籤

因為孩子老是不吃沒吃過的食物,而感到困擾的人很多,不過這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雖然在嬰兒時期,還不太會有新食物恐懼的問題,可是等到小孩會到處跑的時候,問題就會快速浮現出來,尤其是2到6歲兒童特別明顯。所以妊娠和哺乳時,必須讓嬰兒有各種食物的飲食經驗,讓他們習慣各種食物的味道,這點十分重要。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消除新食物恐懼?青春期的女生看到朋友在吃東西,就會湧現想要要嘗試看看的想法。另外,就像前麵提到過的,分辨食物時,氣味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氣味敏感的小朋友,新食物恐懼的程度也比較嚴重,所以如果有兒童不敢吃的食物時,可以試著減少食物的氣味,或是多加善用兒童熟悉的氣味。

味覺厭惡學習:

「味覺厭惡學習」(conditioned tasts aversion,簡稱cta)現象。食物厭惡學習在人類和多數動物身上都會發生。隻要吃過一次覺得不舒服就會為了避免身體受害而遠離這種食物,這是一種本能的防禦反應。至於這種反應的機製,背後應該和「古典製約學習」有關。

味覺厭惡學習有三大特征。

第一特征是自攝取食物起到身體不舒服為止即使間隔長達12個小時,依然會產生連結。就算嘔吐的原因不是食物,但還是會自動回溯12個小時吃過的食物,並且與之產生。

第二特征是,隻要經歷過一次味覺厭惡學習,導致嘔吐丶腹瀉等不適感覺,身體便會記住這種食物的味覺特徵。

第三特征就是身體的不舒服,隻會連結到食物的風味,並不會因此討厭一起吃的人或吃的地點等。此外·討厭某種食物的原因,隻限定是身體上的不舒服,而不包括過敏或手腳麻痺等重症。這裡所謂的身體不舒服,不隻是嘔吐,還包含了被逼迫一直聽到討厭的話人在自己麵前吐等,讓自己心情不舒服的經驗兒童討厭食物的原因,大都和食物厭惡學習有關,再加上前麵提過的新食物恐懼,幾乎就可以說明所有食物厭惡的原因。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味覺厭惡源自於大腦邊緣係統的杏仁核,而非大腦皮質,因此並非透過管教就能改變,或者長大後就會知道,現在順其自然就好。

飢餓效應:

大量攝取某種食物後,會覺得含有相同營養成分的其他食物沒那麽好吃這種現象就稱為「飢餓效應」(alliesthesia)。吃太多零食結果正餐吃不下就是一種飢餓效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朝為田舍郎 超級交易師 逃亡前夕 我的女友不可能是深淵監視者 我真的是演員啊 刀籠 一開始我隻想當個演員 雇傭全人類 諸天降臨時代 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