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譯者後記 • 二(2 / 2)

加入書籤

《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

《封閉的列車》

1940《西塞羅》

《威爾遜的夢想與失敗》

讀者不難發現,《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書中的篇目次序並非按照寫作的時間。

斯蒂芬·茨威格曾在1925年1月讀過丹麥時事評論家和文學史家格奧爾格·勃蘭兌斯撰寫的傳記《尤利烏斯·愷撒》。1925年1月26日,茨威格在致羅曼·羅蘭的信中寫道:「這位了不起的勃蘭兌斯老人把握行文的節奏恰到好處,他在這方麵的能力實屬難得。他描寫細節從不冗長拖遝,而隻選擇最確切的細節。他在其傳記《尤利烏斯·愷撒》中所描述的西塞羅令人難以忘懷,書中的西塞羅是第一個這樣的文人:在弱者麵前盛氣淩人,在強者麵前畏首畏尾,風度高雅而又伶牙俐齒,他本該諸事順遂;然而,當他看到對方(卡提利納、愷撒)已經輸了,他的高昂情緒也就隨之消失。想必勃蘭兌斯在1914年就是一位撰寫名人傳記的高手。描述這類名人,勃蘭兌斯的書可謂出類拔萃,因為他不像歷史學家那樣僅僅從歷史上去認識人物;為了描寫好歷史人物,人們必須先去認識活著的人。……僅僅當一名歷史學家是永遠不夠的,他必須同時又是一個了解時勢的心理學家。這正是勃蘭兌斯了不起的能力:他常把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相比。正是這一點使他所寫的歷史如此栩栩如生。」

格奧爾格·勃蘭兌斯(gebrand,1842—1927),丹麥著名文學史家、政論家,以其六卷本《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享譽世界。他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傳記作家,主要傳記作品有:《索倫·克爾愷郭爾》(1877)、《莎士比亞傳》(1895—1896)、《歌德傳》(1915)、《伏爾泰傳》(1916—1917)、《尤利烏斯·愷撒傳》(1918)、《米開朗琪羅傳》(1921)。勃蘭兌斯撰寫傳記《尤利烏斯·愷撒》時,已76歲。卡提利納(luciusseinscatilina,公元前108—前62年,舊譯名:喀提林,在中國史學界長期沿用),公元前67—前66年任古羅馬阿非利加行省總督,在任時大肆貪贓枉法,後受到西塞羅控告,詳見本書《西塞羅》篇。此處是指勃蘭兌斯在1914年完成的《徹德傳》,該書於1915年出版。

斯蒂芬·茨威格在撰寫人物傳記——尤其是在撰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的歷史特寫時,始終不忘借鑒格奧爾格·勃蘭克斯描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各種技巧。誠然,茨威格是一位博采眾長的文學家,他不會隻師法勃蘭兌斯一人。茨威格是詩人,深受唯美主義和象征派詩歌的影響;他又是小說家,諳熟小說家的基本技巧:善於把握戲劇性的高潮——即與命運攸關的關鍵時刻,因而在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中既有詩情畫意的氛圍渲染,又有扣人心弦的戲劇性高潮和雋永的心理刻畫……茨威格的歷史特寫更可謂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就其藝術特色而言,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四方麵。

第一,遵循真實的原則。

凡紀實文學,無論是歷史人物的長篇傳記,還是描寫英雄豪傑的短篇特寫,都是描述真人真事,屬於「非虛構文學」(nonfiction)。茨威格深知,紀實文學絕不能任意虛構,傳記或人物特寫一旦在人物或情節上摻假,便失去了歷史的真實,也就失去了紀實文學本身賴以生存的價值和生命力。茨威格的歷史特寫始終恪守真實的原則。茨威格刻意追求的是,讓讀者從他創作的歷史特寫中既能欣賞到文學的美,又能獲得歷史知識。為此,他調動文學的一切藝術形式,使真實的歷史成為感人的藝術。譬如,人物特寫一般都用散文,但茨威格有時會不拘一格,大膽采用敘事詩和戲劇的形式。《英雄的瞬間》采用了敘事詩的形式;《逃向蒼天》采用了戲劇的形式。顯而易見,這裡的敘事詩不同於一般藝術創作的敘事詩,這裡的戲劇也不同於一般的戲劇,而是紀實文學在藝術形式上的一種新探索。

第二,嫻熟的旁襯筆法。

把真實的歷史寫得栩栩如生,使之魅力無窮、百讀不厭,這無疑是傳記作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然而在「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魅力」之間無疑會存在矛盾。有些作者往往為了追求「感人的魅力」而不惜虛構情節和摻入主人公並未說過或者無法考證的話,從而失去了「真實」;也有人囿於「真實」,而對「展開藝術想象的翅膀」一籌莫展。如何使兩者和諧統一,使紀實文學既不失真實又具有魅力,這方能顯露出文學家的卓越才華。歌德有詩雲:「在限製中才會顯露出能手,隻有法則能夠給我們自由。」讀罷茨威格的歷史特寫,覺得他真不愧為是一個寫真人真事的文學巨匠,因為他深深懂得哪些是紀實文學的雷區——紀實文學的致命弱點是加入虛構的情節和杜撰主人公說的話。所以,在茨威格的歷史特寫中情節相當簡單,而且都有史實依據;很少有主人公自己說的話;茨威格慣於用嫻熟的旁襯筆法使人物形象顯得生動感人。

旁襯筆法之一,是對歷史形勢和社會環境繪聲繪色的描寫以及氛圍的渲染。這種筆法的藝術效果是:既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麵,又無損於主人公的真實。如他在《封閉的列車》第一段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敵對雙方那種虎視眈眈的緊張氛圍寫得惟妙惟肖,列寧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離開瑞士,取道敵國——德國返回祖國。這樣的描寫,文字雖長,但由於敘述生動,語言流暢,讀起來並不枯燥乏味,反而能引人入勝。乍一看,大段的時代背景的描寫好像與主人公無關,其實,它們的關係恰似紅花與綠葉,時代氛圍渲染得越濃重,主人公也就被襯映得越發鮮明突出。

旁襯筆法之二,是通過第三者的口或者側麵描寫,這也是茨威格創作歷史特寫的慣用技巧。這樣一種旁襯古已有之。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表現希臘的絕代佳人海倫,就不是從正麵去描繪她的容貌如何如何美,而是通過幾位長老口中的比喻,把她的美貌暗示出來。我國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之美用的也是旁襯筆法,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樣的句子,雖然沒有直接去形容一個女子的美貌,但是通過描寫她的容貌所引起的反應和影響,調動讀者的想象,向樣是一個美女的形象。這樣避實就虛的筆法,如果在傳記或歷史特寫中巧妙運用,常常可以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既賦予了藝術魅力,又無損於真實。如《一夜之間的天才》中,茨威格並沒有像一個音樂評論家似的從音樂的角度去直接分析《馬賽曲》的旋律如何雄壯,歌詞怎樣鼓舞鬥誌,而隻是從側麵去描寫《馬賽曲》所引起的反應和影響:

於是,這歌聲像雪崩似的擴散開去,勢不可當。在宴會上、在劇院和俱樂部裡都在唱著這首聖歌,後來甚至在教堂裡當唱完感恩贊美詩後也唱起這首歌來,不久它竟取代了感恩贊美詩。一兩個月以後,《馬賽曲》已成為全民之歌、全軍之歌。……這位當時還不知名的作者所創作的歌曲就這樣在兩三夜之間發行得比莫裡哀、拉辛、伏爾泰的所有作品還要多。沒有一個節日不是用《馬賽曲》來結束,沒有一次戰鬥不是先由團隊的樂隊來演奏這首自由的戰歌。……敵軍將領們則驚奇地發現,當那些成千上萬的士兵同時高唱著這首軍歌,像咆哮的海浪向他們統率的隊形沖擊去時,簡直無法阻擋這首「可怕」的聖歌所產生的爆炸力量。眼下,《馬賽曲》就像長著雙翅的勝利女神奈基,在法國的所有戰場上翱翔,給無數的人帶來熱情和死亡。

讀了這樣的文字,讀者縱然沒有聆聽過《馬賽曲》,也會覺得它具有無與倫比的感人力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女生相关阅读: 烈血蒼穹 賽博朋克:最強傭兵 長生武道:我用氣血無限加點 病嬌瘋寵,暴君掐著她的腰叫乖乖 洞庭季語 病弱皇子嫁我後越來越猛了 九零農女有空間 大夏第一駙馬 非凡神醫 定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