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輯 文明的聖火(2 / 2)

加入書籤

●李時珍論藥著書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代行醫。他的祖父是懸壺濟世的郎中,留下不少民間秘方(含偏方單方),他的父親李言聞對醫學也很有研究。

李時珍14歲時中秀才。在17歲後,他參加武昌府試,屢試不中,遂無心求取功名。從此,李時珍跟隨父親左右抄寫藥方或上山采草藥。公元1545年,蘄州一帶洪水泛濫成災,災後瘟疫流行,人民無錢求醫。李時珍有誌學醫,又體恤民眾疾苦,借此機遇臨床實踐,治好了許多病人。由於勤奮鑽研,37歲的李時珍已成為荊楚一帶的名醫,「千裡求藥於門」者絡繹不絕。他在行醫中發現古代藥典幾百年未修,其中錯誤百出,往往因錯投藥石而誤人比命,李時珍決心重修藥典。

有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病,久治不愈。楚王慕名派人請李時珍為他兒子診病,李時珍治好了楚王兒子的病。楚王非常高興,挽留他在府中任「奉祠正」兼楚王私人醫生,李時珍同意了。他知道楚王一向與郝、顧兩個富紳交往密切,而這兩家藏書很多,借此機會可以弄到《神農百草經》《征類本草》等歷代藥典研究,既可以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又可以為今後撰著藥典打下基礎。不久,世宗下令讓全國名醫集中太醫院,楚王隻好遵旨推薦李時珍赴太醫院任職。李時珍也借此機會更好地與名醫切磋交流醫術,同時,閱讀了許多民間看不到的善本醫學經籍。在此期間,他幾次提議編撰《本草》一書,但都被拒絕。李時珍隻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告病歸鄉了。回鄉後,他邊行醫,邊查閱前賢著述、藥典、典故、傳奇等。此外,他踏遍青山、嘗盡百草,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又攀登了天柱峰、茅山、武當山,采集標本,求教於藥農、果農,亦冒險品嘗了仙果(榔梅)、熟食鼓子花(旋花)。

李時珍花了將今30年的時間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一書,共50卷,190萬字。在這本書裡,一共記錄了1892種藥,收集了11091個藥方,詳盡地講述了各種藥材的產地、形態、栽培、采集等,還說明了炮製方法,分析性能和功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醫藥經典,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的藥物分類是,先礦物,後植物,最後動物。各類藥物的排列順序也大致是先簡單後復雜,體現了自然發展史由無機到有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二百多年以後,達爾文看到李時珍做出如此分類的科學巨著時,也贊賞不已!

李時珍61歲時已將這部醫藥巨典編成,令人遺憾的是,十多年間幾經奔波才找到一個書局肯予承刻,直到這位中國醫藥科學之王年屆76歲瞑目的時刻,也未能見到自己著作的刻印本。值得告慰這位藥王先靈的是,他逝世以後過了3年,初版問世。又過了十年,即傳入日本、朝鮮。爾後又陸續被譯為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流布於世界各地。目前僅英文版本就有十幾種。他的心血結晶至今仍在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與幸福做著貢獻。

●《金瓶梅》刊行全國

明代長篇小說《金瓶梅》約成書於明隆慶至萬歷年間。作者「蘭陵笑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

《金瓶梅》借用《水滸傳》中的一個小故事即西門慶與潘金蓮的關係展開、鋪衍成一部借宋代的人物與故事展示明中葉社會現實的百回長篇。全書以富商、惡霸、官僚西門慶家族的興衰榮枯為中心,描繪了上到封建朝廷中專權的奸臣,下至地方官僚惡霸乃至市井無賴、地痞幫閒所構成的罪惡橫行的世界,深刻地展示了世態人情,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金瓶梅》的藝術成就大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首先,《金瓶梅》注重人物性格描寫,使之復雜化,具有立體感。關鍵人物潘金蓮淫盪、好妒,心狠手辣,給人留下了鮮明印象,人物性格躍然紙上。其次,《金瓶梅》以日常口語敘事狀物,生動傳神,風格平實樸素又潑辣爽朗,人物語言亦充分個性化。再之,《金瓶梅》將《西遊記》的單線式結構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的組合式結構相結合,形成一種網狀結構,把分散的世相人情通過西門慶全家的興衰史聯係起來,形成意脈相連、渾然一體的廣闊社會生活圖景。此外,《金瓶梅》描寫日常生活場麵眾多,對當時的飲食、服飾、器玩和日常起居等都作了細致的描寫,這些細節的真實使小說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言二拍成就高

宋朝時,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勾欄瓦舍」(類似於今天的茶館、娛樂城和夜總會的混合物)。在勾欄瓦舍裡,有些說書人講書評史,賣藝為生。他們講的大多是三國時的故事,也有一些世人生活或者妖魔鬼怪的故事。到了明世宗時,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從而促進了文藝創作水平的提高。不僅說書人能說的故事越來越多了,而且還有人把他們編輯成書,出版販賣。其中,以馮夢龍寫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書和淩濛初寫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最為有名,人們通常把馮夢龍的書簡稱「三言」,把淩濛初的書簡稱為「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白話小說的最高成就。

馮夢龍,字猶龍,長洲(今蘇州)人。馮夢龍從小喜愛讀書,但他常常會有一些不符合傳統倫理道德的想法。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失敗,這些都為他日後創作奠定了基礎。「三言」中描寫男女愛情婚姻故事是重要內容,如《賣油郎獨占花魁》《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都是千古名篇。「三言」中還有揭露封建官僚狡詐和貪婪,鞭笞朋友間忘恩負義的行為,歌頌真誠友誼,贊揚勤奮致富的故事。

淩濛初,字玄房,號初成,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他自幼聰明好學,後來參加考試屢次不中,難以入朝為官。一氣之下,他放棄了參加考試的念頭,歸隱山林。淩濛初受馮夢龍「三言」的影響,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貪婪卑劣與陰險狠毒,塑造了行俠仗義的俠盜形象,頌揚了劫富濟貧的行為,其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也是很高的。

●吳承恩寫《西遊記》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一生創作的詩、詞、文章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世,後經人遍索遺稿,匯編為《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他喜愛野史奇聞,曾仿唐傳奇創作《禹鼎誌》,是一部有鑒戒意義的短篇誌怪小說。他生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西遊記》中的故事有許多早在民間流傳,吳承恩在說書藝人和無名作者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融入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撰寫了這部偉大的、具有現實意義的長篇小說。《西遊記》的藝術成就非常高,它應用神性、人性和物性(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來塑造人物。孫悟空的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更是獨具特色,有神的威力卻閃現著現實社會中人與動物的習性,在古代同類小說中十分罕見。小說通過豐富大膽的藝術想像,創造了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神話世界,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精彩緊湊,充滿了濃厚的藝術魅力。小說的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生動而流暢,極富表現力。人物語言個性鮮明,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具有幽默詼諧性。在結構上,小說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主線,逐次展開情節,枝乾分明,頗具匠心。

●徐光啟學貫中西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公元1562年出生於一個破落商人家庭。公元1581年,徐光啟於金山衛(今上海金山)考中秀才;第二年春天,他被村學聘為教師,此後經歷了23年的教學生涯,在教學之餘,他精心鑽研《齊民要術》《農桑輯要》《便民圖纂》等農書,並且在家鄉試種大頭菜,獲得了成功。

公元1596年,徐光啟被趙鳳宇聘請到韶州(今廣東韶關)當家庭教師。在那裡,他認識了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第一次接觸到了西方文明。公元1600年,徐光啟在南京見到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在交談中開闊了眼界,對世界科學發展有了新的認識。與郭居靜、利瑪竇的結識,對徐光啟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1604年,徐光啟在北京跟利瑪竇學習西方的天文、數學、測量、水利等科學知識。徐光啟認為這些知識對中國很有用處,應當把它引進中國。他同利瑪竇商量,決定先翻譯歐幾裡得著的《幾何原本》,由利瑪竇口述,他記錄整理。幾何學主要運用邏輯推理,對徐光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學問,要把它翻譯過來,工作是極其艱巨的。為了翻譯得盡量準確,徐光啟付出了艱苦的勞動。我們現在使用的「幾何」這個詞,就是徐光啟根據英語的音和義,斟酌了漢語的詞匯,反復推敲出來的花了一年多工夫,徐光啟譯完了《幾何原本》的前6卷。後因利瑪竇病逝,後9卷的翻譯工作沒有能夠完成。

我國的歷法經過歷代科學家的研究改進,到宋元時代已經相當完備,但還不夠精確。明朝主管歷法的官員因循守舊,不肯繼續修訂。1629年5月5日發生了一次日食,欽天監(掌管天文的最高官員)依照當時的歷法推算,預報的時刻跟實際不相符合而徐光啟運用西法推算,結果跟實際非常接近。朝廷於是成立了西法歷局,由徐光啟主持修訂歷法。徐光啟一麵研究我國古代的歷法,一麵參照西方科學,經過3年的辛勤勞動,終於編成了《新歷法書》74卷。我國沿用到現在的農歷,就是在《新歷法書》的基礎上編成的。

徐光啟對農業科學也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並且親自耕作,進行科學實驗,他對農業科學的貢獻,集中表現在他晚年寫成的一部農業科學方麵的著作——《農政全書》裡。徐光啟63歲才動手寫這部書,經過4年的努力,完成了初稿。這部書共有60卷,50多萬字,分為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廠、種植、牧養、製造、荒政12章。因內容廣泛、豐富,時人稱為農業百科全書。

●宋應星大義著書

宋應星,字長庚,南昌府奉新縣(在今江西)人。自幼聰明好動,酷愛科技。29歲時,與胞兄同科中舉。後來,5次進京應試,卻不得中。這五次從江南到河北的數萬裡行程,他獲得了原先在上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大量工農科學技術知識。他雖未能得中朝廷的進士,卻為他成為中國科技史的權威打下了基礎。

宋應星49歲時出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諭,後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南京毫州知府等職。在教諭三年任期內,宋應星利用授課餘暇,對古典科學進行了係統總結,寫下了《天工開物》,這年宋應星方才51歲。公元1637年,其巨著剛剛寫完,就在友人幫助下雕版付印了。這年是明崇禎十年,故《天工開物》的初版又叫崇禎版。後來,歷史上對宋應星在51歲後的事跡就記之甚少了。

公元1970年前後,在宋應星的故鄉發現了《宋氏宗譜》與《宋應星行略》,還有宋應星遺作《思憐》《野議》《談天》《論氣》四種明朝刊刻的海內孤本。從此,世人方得聞這位古典科技集大成者的真實生平經歷。入清以後,宋應星隱而不仕,並教育子孫3代不應清朝的科考選舉。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科學巨星,享年約80歲,死後葬於奉新北鄉故裡(今江西奉新城東南的宋埠鄉牌樓宋村)戴家園祖塋。其墓、石今已不存。

《天工開物》問世後,曾風行一世,乾隆以後由於政治的原因,在中國漸漸地湮沒無聞。然而,這部巨著傳入日本後卻受到歡迎,公元1771年大阪出現了和刻本。後從日本傳入歐洲,被譯為多種文字,出了一版又一版,廣泛流布開來。其中,法文譯本譽之為《中華帝國古今工業》。其實,這著作不僅包括中國的古今工業,也包括中國的古今農業,是中國古今工農業匯編,是中國古典科技的總匯。當代英國李約瑟博士就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法國的學者,著名的《百科全書》的主編。顯然,李博士也是視此書為「中國科技全書」的。中華民國初年,中國學者重新認識到這一古籍的重大科學價值,然而苦苦求索,在國內未能找到原著,幾經努力,才從日本找回管生堂本,公元1930年影印發行。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公布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從原浙江寧波李氏墨海樓捐贈給該館的一批古籍善本中發現了《天工開物》一書,而且是崇禎版原刻。公元1959年影印出版。這一孤本印行,使宋氏巨著的原始風貌又得以為人們所見了。

《天工開物》共分18卷,內容浩瀚,包括穀麥豆麻的栽培與加工,蠶絲棉芋的紡織與染色,製鹽、製糖、榨油、鑄銅、冶煉、開礦以及製作磚瓦、陶瓷、器具、車船、石灰、硫磺、白礬、兵器、火藥、紙、蠟等各種生產技藝。書中對各種產品從原料到加工的全部工序、方法等都有較詳細的說明。書中還繪有123幅精美的插圖,所繪插圖結構準確、比例恰當,立體感很強。依其圖樣與數據,即可將所繪的各種機械、設備重新製造出來。其中所繪提花機、鑽井設備、軋甘蔗機、大型澆鑄和錘鍛千斤錨、階梯式瓷窯、玉石加工磨床等都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圖錄,在科學史上有很高的價值。

《天工開物》不僅注重總結傳統的科學技術,對當朝的新技術也注意研究。比如其中就記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鋅技術。該書的這一記述早已引起歐美化學家的注意,凡化學文獻論述到金屬鋅的最初冶煉時,通常都要提及《天工開物》。

宋應星對中國科技的全麵研究,致使他對許多科學的未知領域得以進行積極的探索,提出不少難能可貴的科學見解。比如在生物學方麵,宋應星根據作物品種往往因環境差異而引起差異,蠶蛾也因不同性狀的品種雜交而引起後代變異等情況,提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看法。這在人類對動植物生態變異的認識上是一大進步。後來,達爾文談及生物進化與變異時,也曾引述過宋應星這一見解。在物理學方麵,宋應星研究了聲音的傳播,他以投石擊水引動水波由中心向外擴散的現象,推斷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原理也是類似的,這就提出了聲音是氣波的概念,也是世界最早的。在化學方麵,宋應星以汞和硫磺可化合煉出朱砂的化學過程和結果為例,初步有了質量守恆的看法。同時,宋應星還以鐵失(磨損、風化、腐蝕)而化為土為喻,初萌有物質不滅的?觀念。在哲學方麵,宋應星在《談天》文談到太陽不是靜止的,也是不斷變化的,從而提出「今日之日非昨日之日」的哲學命題。認為古人說「舊月之形,萬古不變」,那是「刻舟求劍」。宋應星「舊日新」的思想後由清初的哲學家王夫之接受並大大發揮了。

宋應星的科學思想是難能可貴的,而作為其哲學基礎的唯物觀點更是當時無論中外的哲學大師也比之遜色的。他的哲學思想滲透於全書的論述之中,而集中表現在他給自己著作所加的書名,即《天工開物》。

何謂「天工」呢?宋應星認為世上的資源是大自然造就的,也可以說「天然工就」,故而稱之為「天工」。何謂「開物」呢?天然資源並不能自然為物,必須經過人類的開發、加工,才能成為人類所需的物質資料,故日「開物」。顯然,在人和物的關係土,宋應星的觀點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既強調以「天工」為基礎,又強調人的主觀作用,資源隻有去「開」,才能生產出「物」來。這一點是宋氏哲學思想的精華,也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中的精華,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哲學觀!

●徐霞客與母同遊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霞客為其號,中國古典地貌學家、世界溶洞學鼻祖、地理學家、大旅遊家。

孔子有條古訓:「父母在,不遠遊。」萬歷年間,徐霞客兩鬢斑白的賢母鼓勵獨子遠遊,教導兒子「大丈夫誌在四方」,還特地為兒子親手縫製了遠遊冠,以壯行色。遠遊冠行若巍峨的皇冠,冠前置有卷雲狀的筒形飾,故亦名卷石冠。漢族風俗,遠行必冠。從漢朝以來,歷代不衰。唯元、明兩代風尚不同,廢而不用。徐霞客年已80的賢母,為激勵他,不顧自身年邁,強要兒子陪同去遊歷了家鄉附近的荊溪和勾曲的山山水水。每次都步行於前,以示自己體健不老。徐霞客終不負賢母期望,從22歲起,手提竹杖,頭戴峨冠出遊,歷其終生,34年間未曾輟步,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徐霞客的出遊,初始有觀奇覽勝之想,而後期則是真正的科學考察了。徐霞客到處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風土人情,寫下了幾百萬字的遊記。經後人將其存世部分整理成書,成為中國古典地貌學,也是世界溶洞學的名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考察了中國大西南的一百多個洞穴,做了詳細考察記錄。以其對廣西桂林普陀山西側的七星岩的考察為例,其所記各項數據雖是目測步量,卻與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學儀器測量的結果大體相符。同時,他對溶洞、石筍、鍾乳形成原因的解釋,也是與近代科學相一致的。其科學態度可見一斑。

徐霞客在溶岩學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水文研究上也有重大成就。徐霞客著有《江源考》,對自古以來長江導源於四川岷山的說法提出疑問,並論證說長江的源流來自於金沙江,而其流程不會比黃河短。與當代對長江科學考察的數據基本一致。

徐霞客還著有《盤江考》,也對其他水係進行過踏勘,糾正了古籍上的一處處錯誤。他的許多記述,至今仍是無可辯駁的科學結論。

《徐霞客遊記》一書,是中國地貌學與溶岩學科學著作,也是部富有才華的文學巨著。同時,其中記錄了有關生物學、礦物學、民俗學,以及地方史誌的大量珍貴資料。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戰星錄 賺錢,復仇,征服宇宙 回到九零當巨星 嫁給前夫他爹 執行利劍 悍城 穿成對照組後鹹魚女配爆紅了 天衡之旅 封神改命,從石磯娘娘開始 請不要打擾我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