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近現代文學(1 / 2)

加入書籤

一代大師魯迅

魯迅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魯迅先生的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的問題,魯迅的文筆,是刀,是匕首,是投槍,解剖著中國人的靈魂。

魯迅(889年),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亭,後又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汝南。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記》《故鄉》《野草》《墳》《熱風》等。

魯迅於88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裡,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而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致死亡,家境敗落下來還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

父親病後,魯迅就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藥方到藥店去取藥,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著親切,眼光裡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他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

90年,魯迅東渡日本學醫。他想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然而殘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在日本經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視。這更讓他意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的悲劇命運,首先要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首先是在文學和藝術方麵的熏,於是魯迅棄醫從文。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狂人日記》,它帶著被侮辱的中華民族的淒厲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意誌和信念,它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的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命運的痛苦思索,是討伐傳統封建專製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喚重建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宣言書。《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此外,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9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

其實,最能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但隻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隻有到了先生的手中,「雜文」才成為了「匕首」「投槍」,雜文這種文體才表現出了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鬥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總之,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先生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紮奮鬥的一生!

郭沫若(89978年),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原名郭開貞,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代表作有《女神》《星空》《前茅》《恢復》《瓶》《天上的街市》等。

郭沫若歲入私塾,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90年春,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歲的郭沫若有意偕從同行,父母不同意。直到9年春天,郭沫若才得以赴日本留學,主修醫科。期間,他接觸到泰戈爾海涅雪萊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99年9月,郭沫若開始發表新詩。在日本,郭沫若還與鬱達夫成仿吾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之後不久郭沫若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女神》。北伐戰爭前夕,郭沫若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緊接著他參加了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並加入中國共產黨。98年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9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9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從事文藝工作。9年「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部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新中國成立後,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的《奴隸製時代》等書,提出了中國奴隸製和封建製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要職。

「郭沫若」是筆名,他的家鄉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有兩大河流大渡河(古稱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稱若水),漢朝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關「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與雅河的匯流。郭開貞於99年9月日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早期詩作時首次用「沫若」筆名,隨著《女神》詩集的出版,「郭沫若」一名逐漸為人們所熟悉。

《女神》運用神話題材詩劇體裁和象征手法來反映現實,其中《女神之再生》象征著當時中國的南北戰爭。詩人說過:「共工象征南方,顓頊象征北方,想在這兩者之外建設一個第三中國美的中國。」不過,詩人早期的社會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說過:「在初自然是不分質的,隻是朦朧地反對舊社會,想建立一個新社會。那新社會是怎樣的,該怎樣來建立,都很朦朧。」因此,女神要去創造新鮮的太陽,但仍是一個渺茫的創造,隻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時期,它曾給了廣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除了文學作品以外,在考古學書法藝術方麵,郭沫若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葉聖陶(89988年),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語文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也是中國第一位童話作家。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葉聖陶歲時就開始識字練字,到歲那年,葉聖陶識字已有000左右,字也寫得相當漂亮。葉聖陶的母親朱氏識字不多,卻經常把世代流傳下來的謎語詩歌兒歌說給兒子聽。我國蘇南地區流傳的謎語,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葉聖陶猜謎語時興致很高,從中得到了智慧的啟迪。那些誦讀起來悅耳動聽的古代詩詞,辭采華茂,言簡意豐,葉聖陶能夠背出很多。

9年,葉聖陶中學畢業後,因家境清貧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9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的文學觀,並與朱自清等人創辦了中國新文壇上第一個詩刊《詩》。他發表了許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作品,出版了童話集《稻草人》以及小說集《隔膜》《火災》等。9年,葉聖陶進入商務印書館,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並主編《小說月報》等雜誌,同時繼續文學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和大量短篇小說,作品收集在《葉聖陶集》裡。90年,他轉入開明書店。他主辦的《中學生》雜誌,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抗戰期間,他內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教,後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散文小說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鬥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眾。

葉聖陶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魯迅曾說:「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童話集《稻草人》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後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著重表現人民群眾團結抗暴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

葉聖陶喜用散文的形式來寫童話,詩意盎然,富有聽覺視覺的美和沖擊力,震撼力強,能給孩子以愛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倪煥之》被譽為葉聖陶的「扛鼎」之作,它是葉聖陶唯一的長篇小說,與茅盾的《子夜》一道成為現代長篇小說的真正開端。作品成功塑造了「倪煥之」這一典型人物,深化了知識分子與革命的關係這一主題,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知識分子心理變遷史」中的重要一章。

葉聖陶的現實主義寫作手法成為了許多作家競相效仿的對象。他的作品是反思與思辨的。這些不僅要依靠感知,還要依靠切實而客觀的觀察。對現實的觀察成為了他寫作的源泉,使他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林語堂(8997年),原名和樂,改名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著有《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朱門》等。

林語堂的父親是一名教會牧師,他傳授給孩子的是一切新的及近代的東西,如被稱為「新學」的西方文化知識。而且在長老會牧師群中,他的父親思想極為超前,當年廈門沒有幾個人聽說過聖約翰大學,他卻送兒子到這所大學接受英文教育。

幽默是林語堂的標誌。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英文。一次,開學第一天,上課鍾打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來,學生們引頸翹首。林先生終於來了,而且夾了一個皮包。皮包裝得鼓鼓的,學生們滿以為林先生帶了一包有關講課的資料,興許他是為找資料而遲到了。誰知道,他登上講台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皮包,隻見裡麵裝滿了帶殼的花生。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但學生們並不敢真的吃,隻是望著他,不知他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林先生開始講課,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說到這裡,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林語堂的代表作《京華煙雲》,是他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90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並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全景式地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

《京華煙雲》自99年底在美國出版後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於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京華煙雲》的後續篇《風聲鶴唳》被譽為中國的《飄》。林語堂把他的《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和《朱門》這三部小說合稱為「林語堂三部曲」,因為三者有著內在的精神聯係,都寄托了作者的文化理想和人生理想。

林語堂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一生寫了0多本書,上千篇文章。林語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重印40次,並被譯成英法意荷等國文字,成為歐美各階層的「枕上書」。

茅盾(8998年),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現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中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茅盾的父親沈永錫,是清末的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女性。

茅盾8歲入烏鎮立誌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在那裡,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產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裡,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閒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然得到了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的茅盾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他於909年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9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裡,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孚眾望的學監,也因此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積極的指導,但整個學習風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裡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出版於9年,當時就震動了中國文壇,瞿秋白把這一年稱為「子夜年」,可見它的影響之大。這部長篇小說圍繞著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0世紀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麵: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並,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麵,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風貌。茅盾以《子夜》這部長篇傑作,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林家鋪子》與《蝕》,也是茅盾極具影響力的作品。《林家鋪子》以9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江浙農村為背景,透過林家鋪子的倒閉,反映了民族商業破產的厄運。《蝕》是由《春蠶》《秋收》《殘冬》組成的農村三部曲,每篇各自獨立又前後銜接,時代背景和《林家鋪子》基本相同,反映了廣大農民隨著苦難的加深而逐漸覺醒抗爭的過程。這幾篇小說都截取了現實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步步深化的沖突中塑造了0世紀0年代初期農村農商界的藝術典型,篇幅不長,思想深遠,既有現實的畫麵,又有歷史的動向,在同時代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徐誌摩(8979年),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筆名南湖詩哲海穀雲中鶴仙鶴刪我諤諤等。新月派代表詩人散文家,其代表作有《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

徐誌摩幼年在家塾讀書,歲時,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90年,徐誌摩年滿歲,考入杭州府中學堂(9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為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鬱達夫同班。此後,徐誌摩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徐誌摩赴美國學習銀行學。「誌摩」就是9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據說是在徐誌摩小時候,有一個名叫誌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名為誌摩。9年,徐誌摩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徐誌摩在美國待了兩年,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誌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誌摩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隻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單純。隻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徐誌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麵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連著的。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誌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徐誌摩是一位追求「美愛自由」的理想主義者。愛情,既是他詩歌創作的推動力,也是他反復詠唱的主題。在他的詩集中,愛情詩過半,不僅數量多而且頗為人稱道。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陸小曼的婚姻又摻雜了太多的物質功利,他與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噓。當然,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徐誌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張恨水(89797年),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南唐李煜詞《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等。前些年在電視上熱播的電視劇《啼笑因緣》以它細膩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億萬觀眾,人們也由此而更多地知道了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小說大家張恨水先生。

張恨水出生在安徽潛山一個大家庭裡,五六歲入蒙學,念的全是《三字經》,私塾裡這種光背不求甚解的讀書方式以及被張恨水稱為「坐牢」式的學習,讓童年的張恨水在枯燥乏味中尋到樂趣,學會了對對子,學會了背書,背書甚至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

張恨水小時候很聰明,過目不忘的他在家鄉被人們所熟知。據說,張恨水的母親,不相信兒子的天才,有心要考考張恨水,一天傍晚,張恨水的母親讓張恨水拿一本沒讀過的書來。張恨水拿來一本給母親。張恨水母親看了一眼,順手拿起一把納鞋的錐子,使勁朝紮下去,紮透了半本書的樣子,對兒子說:「今晚你能把紮透的地方全背下來嗎?」張恨水點點頭,拿過書,回到自己的房裡。第二天清晨,張恨水將被母親紮透的地方都背了下來,讓全家老少驚訝不已。

9年,張恨水因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更將其聲望推到最高峰。其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成功對舊章回小說進行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茅盾贊曰:「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老舍則稱他「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張恨水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0部以上。他被稱為是「三多」作家,這個「三多」,首先是作品的數量多;其次,他的作品發行多,單《啼笑因緣》這一部作品就至少印了版;第三,張恨水的小說同時創作的數量多。張恨水在小說創作鼎盛時期,要同時創作六七部小說。比方說,9年他在北平《世界日報》連載《金粉世家》的同時,他在北平的《新晨報》連載《滿城風雨》,在上海《紅玫瑰》雜誌連載《別有天地》,在上海《新聞報》連載《太平花》,在上海《晶報》連載《錦片前程》,在上海《旅行雜誌》連載《似水流年》。

朱自清(89898年),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春華秋實。生於江蘇連雲港,原籍浙江紹興。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到清華大學任教。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於9年入高等小學,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99年月出版處女詩集《睡罷,小小的人》。90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9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了《歐遊雜記》,並參加了拒絕接受美國救濟糧的運動,本來就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虛弱不堪,最終在貧病之中逝世,年僅0歲。

朱自清是個非常勤奮的人,就連度蜜月時,他還在進行緊張的創作。根據朱自清夫人的回憶,在他們共同生活的十七年的時間裡,朱自清從沒放鬆過一分一秒。他的作息時間是安排得很嚴格的:早晨起床做早操,用冷水擦澡,洗臉,漱口時就把書放在洗臉架上看,然後喝一杯牛奶就到圖書館去。中午回家吃飯,飯後看報。圖書館一開門便又去了。吃罷晚飯,還要去圖書館,直到閉館才回家。進家門便又擺上東西寫,一直到點休息。除了生病期間,他的夫人竟然從未見他點前睡過。由於身體虛弱,加上過度勤奮,最終,他在貧病之中逝世。

朱自清的著作有7種,共約90萬字,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朱自清文集》。朱自清雖最初以詩出名,但是,9年發表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散文創作方麵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98年出版的紀實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極負盛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早期的詩作,既有對未來的向往,對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種悵惘和希望幻滅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較高的藝術成就。他善於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筆致簡約樸素親切,文字多用口語而加以錘煉,讀來有一種娓娓動人的風采。

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和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比如《荷塘月色》在描寫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時,將它比喻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時,又用了「仿佛遠處高樓上飄過來的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以歌聲比喻香氣,以渺茫比喻香氣的輕淡,這一通感手法的運用準確而奇妙。他的《背影》《悼亡婦》等,則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而又動人心弦,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對父親朱鴻鈞的感情之深讓讀者感到了一絲絲的懷念和感動。

老舍(8999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9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麵添「老」字,而後麵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至於不少人隻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0世紀30年代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集《趕集》等。《駱駝祥子》問世後蜚聲文壇,曾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文。

《駱駝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後失敗以至於墮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鬥是行不通的。全書大量應用北京口語方言,還有一些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的描寫,讀來親切自然琅琅上口,是現代白話文小說的經典作品。

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史詩般地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傑出貢獻,氣度恢弘,可歌可泣。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藝術功力和爐火純青的小說技藝刻畫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曉荷等一係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了風味濃鬱的北平生活畫卷,至今傳誦不衰,歷久彌新。

話劇《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寫出舊中國的日趨衰微,揭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話劇藝術在這個劇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劇目,繼《駱駝祥子》之後,再次為老舍贏得國際聲譽。話劇《龍須溝》則是老舍創作的又一個裡程碑,他因此獲得「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老舍是一位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000多部(篇)作品,特別在長篇小說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與茅盾巴金一起,並稱「現代長篇小說的三大高峰」。老舍小說全景式地描寫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風俗,又被看作是現代「京味小說」的源頭,成為了北京文化的一個象征。

冰心(900999年),0世紀傑出的文學大師著名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名謝婉瑩,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福建省長樂市人。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說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訊集《寄小讀者》等。其中《小橘燈》《寄小讀者》《和小鳥最相親愛》等被選入中小學課本。

冰心出生於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是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海軍軍官。在海浪艦甲和軍營中,冰心度過了著男裝騎馬射擊的少年生活。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淩的屈辱歷史,更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

幼年的冰心曾長時間生活在煙台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月匈。在煙台,冰心開始讀書,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

辛亥革命後,冰心隨父親回到福州,住在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一座大院裡。9年父親謝葆璋去北京國民政府出任海軍部軍學司長,冰心隨父遷居北京,住在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貝滿女中,98年升入協和女子大學理預科,向往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冰心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振興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愛國運動。

「五四」時期,冰心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文筆自然清新,雋麗優美,善於吸收融化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詞匯,豐富自己富於表現力的口語。她的散文語言既有白話文流利酣暢的特點,又有文言文凝練雋永的長處。她的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題是「愛母親愛兒童愛自然」,這是冰心所堅持和提倡的「愛的哲學」。寫於解放後的《小橘燈》一文,既繼承了早期作品的特點,又表現了冰心對舊中國的控訴,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這為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滿活力的精神力量。

《寄小讀者》是寫給小讀者的通訊,共9篇,其中有篇是作者赴美留學期間寫的,當時曾陸續刊登在北京的《晨報》副刊上。通訊內容大都是報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異鄉時的一些生活感受,表達了她出國期間對祖國的關注和深切懷念。「通訊七」是表現這方麵內容的非常典型的一篇作品,通過作者對太平洋和慰冰湖美麗景色的描寫,抒發了對自然的熱愛,對母親的依戀,對童年時代的追懷,蘊含著她思念祖國的深情厚意。

沈從文(90988年),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和考古學家,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璿若等。

沈從文出生於風景秀美的湘西,玲瓏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鳳凰小城賦予了他柔順多情的個性。

青年時代的沈從文開始寫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說,也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徐誌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他更沒有想到是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他未來的夫人張兆和。

18歲的張兆和聰明可愛,單純善良,身邊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隻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麵向張兆和表白愛情,隻好悄悄地給她寫情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感情文字的巨大威力下,兩人雙雙墜入愛河。張兆和畢業後不久,沈從文便上門提親,在二姐允和的幫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1930年,沈從文赴青島大學執教,創作頗豐。到抗戰前,共出版了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中篇小說《邊城》於9年問世,標誌著他的小說的成熟。不幸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使沈從文遭受到一次又一次來勢洶湧的打擊,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後在夫人的照料下恢復了健康。988年月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隻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是作家和學者沈從文的一段經典文字。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作者賦予了他筆下所有人物一種淳厚質樸的人性。作者向往「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厭惡所謂的現代文明,痛恨現實的黑暗,於是他在作品中構築了一個理想世界,以此來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達自己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這一人物在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征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愛」字作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說明。

沈從文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範圍。由於其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上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丁玲(9098年),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

丁玲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豪門世家。祖父做過大官,父親不理家務,把產業耗盡。母親是大家閨秀,性格倔強,受西方民主思想影響較深,且主張男女平等,婦女應該自強自立,辦過婦女工讀學校,任校長。丁玲歲喪父,隨母在學校裡長大,深受母親反抗封建禮教束縛獨立自強精神的熏陶。上小學時即讀過《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等中國古典小說和外國小說,以及早期《小說月報》等書刊。

90年月,丁玲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9年月,丁玲的丈夫胡也頻被國民黨反動政府逮捕後殺害。9年月,丁玲被國民黨特務秘密綁架,押解到南京囚禁3年多,此期間她的作品被全部查禁。左翼作家和進步人士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等以及國際文化名流古久裡巴比塞羅曼。羅蘭等提出抗議並曾發起營救運動,9年9月,丁玲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安排下逃離南京。經上海潛赴西安,不久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縣。在陝北歷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等職,並先後創作《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夜》《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優秀文學作品。

丁玲一生屢經磨難,多次被迫擱筆,但仍然創作了近00萬字的作品。她以其大膽的女性意識敏銳的文學感覺和細膩的敘述風格聞名文壇。她用一雙女性的眼,一顆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筆,撐起了一麵現代文學史上不容忽視的文學大旗。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記》反映了當時知識少女的苦悶與追求,成為了文壇不朽之作;寫於0年代中後期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她創作生涯的高峰,獲9年斯大林文學獎。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作者於97年寫的一部中篇小說,是一篇日記體裁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五四運動後北京城裡的幾個青年的生活,小說中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視一切,卻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患了肺病後,便放縱自己的感情,她追求南洋華僑淩吉士,卻又鄙視他卑劣的靈魂,最終陷於痛苦的掙紮之中。作者用大膽的毫不遮掩的筆觸,細膩真實地刻畫出女主角倔強的個性和反叛精神,同時明確地表露出脫離社會的個人主義者的反抗帶來的悲劇結果。莎菲這種女性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她追求真正的愛情,希望人們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舊勢力決裂,但新東西卻又找不到。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於1948年完成的的長篇小說,曾榮獲9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作品通過對河北北部農村暖水屯土地改革鬥爭的描寫,塑造了一係列農民形象,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大變動中農村階級鬥爭的復雜性,表現了階級關係的相互滲透和人們的不同精神狀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踏上幸福之路的光明前景。小說在藝術上也有著自己的特色。全書共五十八節,近四十個人物,寫了一個農村土改鬥爭從醞釀到發動群眾,幾經曲折終於鬥倒地主的過程,波瀾起伏,疏密相間;故事線索紛繁,然而主次分明,繁而不亂。這樣宏大的結構對反映規模巨大的的農村土改鬥爭及其復雜性十分合適,同時也充分顯示了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

巴金(9000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愛情的三部曲」《春天裡的秋天》《憩園》《寒夜》《新生》《憶》等。

巴金生於官宦家庭,自幼在成都東城根街小學讀書。90年,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9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9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開始使用「巴金」的筆名;99年回國後,繼續從事文學創作。

巴金從小跟著父親走過川北廣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見過好些不尋常的景物。在父親的衙門裡,仆人轎夫之類的下人幾十個,來自四麵八方,相識的不相識的都和平地生活著。因為他們都是一樣的人,一旦觸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會怎樣生活下去。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的同情。

巴金喜歡書,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內,汽車庫儲藏室閣樓上樓道口陽台前廁所間客廳裡臥房內……到處是書。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也是出了名的,他的藏書之多,在當代文人中,恐怕無人可比。巴金胞弟李濟生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時說:「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餘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

長篇小說《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作家自己的話說:「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遮掩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在《家》中,有梅的悒鬱致死,瑞玨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製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封建製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巴金走過了一個世紀,於00年0月17日在上海逝世。在這變幻的00年中,他有過成功的歡欣,有過屈辱的磨難,有過痛苦的懺悔,有過平靜的安寧。巴金的人生,映照著一代知識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運。對巴金的祝福和紀念,也是對上個世紀許多像他一樣的知識分子的懷念,是對我們的民族經歷的百年風雨的記憶與思索。

艾青(9099年),原名蔣海澄,筆名有莪加克阿林壁等,生於浙江金華。代表作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陽》《獻給鄉村的詩》等。

艾青9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係。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9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轟動,一舉成名。9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

抗戰期間成為他創作的高潮時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鑽》等9部詩集。建國後,艾青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委員等職。

艾青終其一生都是一位土地詩人。他將筆觸直抵土地的根部,挖掘悲傷的土地之中蘊藏的黑色質地肯定是有道理的。從他的筆下,流露出了那個年代罕見的純正的倫理之音(隻要想想那個年代太多風花雪月的詩作就可以知道艾青的可貴);通過他的歌吟,我們能聽到那個年代中國人的幾乎全部哀告和訴求,土地的全部希望和絕望,人民的全部淚水和鮮血。他對天空對太陽的描寫,不過是為了給悲傷的泥土找到一絲安慰,給飢饉荒蕪的人民找到取暖的火源。太陽的出現,根本上就是為了大地上悲哀的生民,為了這悲哀的大地本身。

《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真摯深情奔放,保姆的形象躍然在我們麵前,同時詩人的形象也閃現在讀者麵前,特別是詩人對保姆的情感,充分表達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感。讀來催人淚下,深受感染。詩人情感的抒發洋洋灑灑,排比的運用如奔騰的河水。至今都是當今詩歌的典範。

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成為經典被廣泛引用。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錢鍾書(90998年),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他的代表作有《圍城》《人獸鬼》《管錐編》《舊文四篇》《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等,其中以長篇小說《圍城》影響最大,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

錢鍾書0歲入東林小學,在蘇州桃塢中學無錫輔仁中學接受中學教育,9歲時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這主要是因為,錢鍾書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分,但因中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9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係破格錄取。錢鍾書學識淵博,記憶力驚人,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就與吳晗夏鼐被譽為清華「三才子」。

9年,錢鍾書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係,兩年後到英國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後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歸國,曾在多所大學任教。9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後相繼擔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

錢鍾書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極限去探索人文寫作和人文學術極致的一生。他於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於一身的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描繪舊中國知識分子百相的長篇小說《圍城》,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辟獨到的《談藝錄》;解放後出版了《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石語》《槐聚詩存》等。此外,他還參與了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著《中國文學史》的工作,並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鍾書不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對西方古典的和現代的文學哲學心理學以至各種新興的人文學科,都有很高的造詣和透辟的理解。錢鍾書對我國古代的經史子集也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於我國的文化傳統,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於一爐。

《談藝錄》是錢鍾書青年時期的著作,書中對許多問題都作了前無古人的發掘和辨析,出版之初就以視角的獨特觀點的新穎和材料的豐贍充實震動了學界。《宋詩選注》是錢鍾書在文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完成的一項成果。這部書既有普及性的一麵,可供雅俗所共賞,同時又體現了錢鍾書對宋詩乃至全部中國古典詩歌的深湛研究,資料極為繁富,論述多有發明,體例獨特別致,充滿了創造性,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圍城》的時代背景是97年及以後的若乾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但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歷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沖突以至交匯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錢鍾書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

蕭紅(99年),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代表作有《跋涉》《生死場》《呼蘭河傳》等。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城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9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在第一女中,蕭紅除了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在校刊上發表了署名為「悄吟」的抒情詩。

9年,因作品《跋涉》中大部分文章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於9年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隨後生活於上海重慶等地,於9年月日在香港因病逝世。

蕭紅是一位體驗型情緒型的極富才華的現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顛沛流離短促悲涼,飽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獨和痛苦。蕭紅的小說創作正是她的悲劇人生的真實寫照。她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了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豐厚的文化內涵。

她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從而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使小說獲得了另一種特殊意義的存在。蕭紅小說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的文體風格在我國現代文壇上獨占一隅,構築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紮抗爭的一生。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

9年月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在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贊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蕭紅在作品中大膽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抒發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楊沫(999年),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楊成業,後又用名楊君默楊默,筆名小慧,生於北京,祖籍湖南省湘陰縣。

楊沫的作品除了長篇小說《青春之歌》,還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吳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自白我的日記》等。

楊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就讀於溫泉女中,因家庭破產而失學。曾在河北省定縣等地教書,後又在北京做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在此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思想,並加入了共產黨。這些個人的生活經歷對她的小說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9年,楊沫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多是一些反映抗日戰爭的散文和短篇小說。抗戰爆發後又到冀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爭,做婦女宣傳工作。9年起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等報紙的編輯副刊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等職。

《青春之歌》主要通過對主人公林道靜個人命運遭遇和歸宿的描寫,通過對當時形形色色各種類型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描寫,形象地展現「九一八」到「一二九」(99)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隻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青春之歌》善於將人物放在尖銳激烈的鬥爭旋渦中加以刻畫;善於通過不同人物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來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於將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巧妙地結合起來;善於通過富有性格特色的細節來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善於將人物性格的變化與人物命運遭遇的變化結合起來描寫。

通過所有這些努力,不僅使林道靜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豐滿真實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盧嘉川江華林紅餘永澤戴瑜王曉燕白莉萍等顯得個個活脫生動,性格鮮明,雖然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類型化的痕跡,但仍能顯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藝術功力,使得小說包含了廣闊豐富的時代內涵。

張愛玲(90年99年),原名張瑛,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張佩倫的孫女,前清大臣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出身名門。主要著作有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和長篇小說《半生緣》等,代表作是《傾城之戀》和《金鎖記》。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9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

張愛玲有一部小說集名為《傳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哀婉又精彩動人的傳奇:從沒落的貴族家庭中出走,經歷了香港求學時期的戰火滬上賣文成名的風光,經歷了抗戰時期與漢奸胡蘭成的一段姻緣;0年代初遠走異國,爾後再嫁他鄉;老年寂寞自得,住在「雪洞一般」素淨的房間裡,看書寫作度日,寂寞地客死於中秋前夕的異鄉。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占有重要的位置,她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現代文學的一次轉型。她的作品,不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幾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為背景的,她對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總是特別敏感,總有著一份獨特的見解,一種越軌的筆致,十分耐人尋味。

代表作《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後來偶然認識了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注,遠赴香江,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兩個情場高手鬥法的場地在淺水灣飯店,原本白流蘇似是博輸了,但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白流蘇,在生死交關時,兩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金鎖記》寫於9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薑家過了0年。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

009年月,曾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要求銷毀的小說《小團圓》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在大陸出版。《小團圓》可以看作是張愛玲本人的自傳型小說,她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藍本,用文學的手法敘述了傳奇的一生。

金庸出生於9年,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本名查良鏞,祖籍江西,生於浙江。

金庸是在家鄉海寧縣袁花鎮讀完小學的,然後就讀於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因為寫諷刺訓導主任的文章被開除,轉學去了衢州。9年中學畢業,考入「中央政治大學」外交係,9年赴上海東吳法學院修習國際法課程。新中國成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於種種原因而回到香港,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在武俠小說方麵,他繼承了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之先河。而且,這些小說以古代生活為題材,卻體現出現代精神,同時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因而贏得了億萬讀者的喜愛,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

從歲發表《書劍恩仇錄》開始到97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金庸共創作了部長中短篇小說。其作品內容豐富,情節跌宕起伏,有豪俠氣概,有兒女柔腸,有奇招異法,凡此種種,引人入勝。他曾用其中部書名的第一個字串在一起,編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對聯。

《射雕英雄傳》是金庸中期武俠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品,也是金庸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品,它的發表確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金庸小說還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電影廣播劇舞台劇漫畫動畫電腦遊戲等,深入人心。第一部搬上銀幕的作品是《射雕英雄傳》,此外還有《書劍恩仇錄》《神雕俠侶》《笑傲江湖》等都被搬上了銀屏。

金庸不僅是傑出的小說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社評家。他寫有近0000篇社評短評,切中時弊,筆鋒雄健犀利,產生了很大影響,曾被人贊譽為「亞洲第一社評家」。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

方舟子曾說:「有華人處就有金庸,有網絡處也有金庸。」在980年代興起至今仍綿延不絕的「金庸熱」和90年代金庸小說被學院派經典化的社會背景下,一些民間金庸迷在新興的網絡中建立了以金庸為主題的相關網站。作為自由開放的虛擬空間和公共領域,網絡為廣大金庸迷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目前聲名最著實力最強的金庸網站當推台灣的「金庸茶館」和大陸的「金庸江湖」,這兩大網站代表著目前網絡金學研究之最高水準。

古龍(9898年),台灣武俠小說家,本名熊耀華。祖籍江西南昌。幼時曾住過漢口,後經香港赴台,98年9月日病逝於台北。

1950年,古龍隨家人定居台灣。先就讀於師院附中(今師大附中)初中部,9年秋考上成功中學(高中)。才華洋溢的古龍在這段時間大量寫詩投稿。

古龍讀成功中學時,父親熊飛(熊鵬聲)因外遇拋棄妻兒,不久古龍亦離家出走,獨居於浦城街,一度加入幫派,刀疤累累。高二時(9年),這個叛逆少年在《晨光》雜誌發表小說《從北國到南國》,筆名古龍,開始了他的職業寫作生涯。他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純文學作家,但最終卻走上了武俠創作的道路。

古龍為人豪爽灑脫,嗜酒如命,愛交朋友,性情中人。98年9月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下午六時不治,享年47歲。出殯時,王羽倪匡林清玄等友人在他的棺材裡放了8瓶陪葬。喬吉為他寫了一副挽聯:「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至今猶為人津津樂道。

古龍的童年缺少溫暖,年輕時嗜色如食,嗜酒如水,使得他的個性敏感而孤單。這在他的作品中表現的尤為嚴重,多情,卻更重朋友情,在他的代表作《多情劍客無情劍》中,李尋歡可謂其自畫象,愛著林詩音卻為了兄弟之情果斷退出,雖退出心中卻仍然深愛,想愛而不能愛,愛了不敢愛,離開放不下,可謂多情。

他的多情也表現在友情方麵,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古龍是一個友情寫手,《楚留香》中胡鐵花為了楚留香可謂把自己像火一樣燃燒來照亮楚留香的路,自己卻甘願做綠葉,在人前不斷暴露甚至誇張自己的缺點以反襯楚留香的優雅。《絕代雙驕》中小魚兒為了花無缺默默退出鐵心蘭的世界,燕南天為了兄弟一諾,極盡一生困苦,可謂情重泰山。

古龍筆下的人物多是矛盾的組合體,他寫的人物多是孤僻荒誕甚至輕浮,卻並不讓我們討厭,因為總會慢慢發現他們中是有閃光點的,如他筆下的第一大美女林仙兒,古龍在書中無疑是把她描寫成了一個壞女人,一個蛇蠍美人,她人盡可夫,然而卻在深愛她的李尋歡麵前裝作清純少女,她深愛著李尋歡卻被那個人不斷的鄙視算計,於是她又要找人殺了他,一個得不到愛的可憐女子,擁有美貌卻守不住自己的愛,心藏野心卻又沒有絲毫背景,她是個壞女人,可是又是一個活生生有性格的女子,一個愛恨交纏的女子,到了最後,我們總是感到可憐,她的美她的壞她的愛,無人能知。

古龍很早就嘗試電影與文學的互動,如將蒙太奇筆法及結構運用到武俠小說,開辟了武俠創作的新天地;又從事編劇,並自創寶龍影業,把武俠文學的獨特意韻與曲折故事帶入電影,最終成就奇情武俠電影0世紀數十年的輝煌,並深遠影響幾代人。

與譽滿天下的古龍小說相比,古龍影視也是魅力非凡,0世紀7080年代的港台電影界就有「楚原+古龍+狄龍=賣座」的說法,古龍作品的改編電影也多次獲得亞洲影展及台灣金馬大獎。

瓊瑤(98年),中國台灣當代作家,原名陳喆,筆名瓊瑤心如鳳凰等。代表作有《窗外》《幾度夕陽紅》等。瓊瑤生於四川成都,她的父親陳致平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母親袁行恕曾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1949年隨家遷台灣,就讀於台北師範附小及台北一女中,期間先後發表00餘篇文章。高中畢業後未能考取大學。歲時,用成人的口口勿寫的小說《雲影》在《晨光》雜誌發表。9年7月,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從此躍登台灣文壇。

在9年至008年間,瓊瑤共創作長篇小說《幸運草》《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彩雲飛》《心有千千結》《在水一方》《月朦朧,鳥朦朧》《雁兒在林梢》《碧雲天》《冰兒》等部。美化人生的愛情理想是她小說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是她小說引人入勝的主要手段;具有濃鬱詩意雅俗共賞的文學語言是她小說獨具魅力的重要特點。因此她的言情小說擁有龐大的讀者群,並有大量作品被拍成電影電視片。

《幾度夕陽紅》是瓊瑤小說創作中的重要作品,當中時空交錯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最能代表言情小說的特征。兩條故事主線,分別發生於抗戰時期的重慶和0年代的台北。第一個故事是女主角夢竹的年輕時代,她和來自昆明的大學生何慕天相戀,因母親反對而發生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後,夢竹嫁給了何慕天的好友楊明遠,並定居台北。小說的(第二部)則是夢竹女兒曉霜的戀情,曉霜的相戀對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並在何慕天開設的公司任職,此後即是一連串的舊恨新愁的交織。最後,曉霜與魏如峰有情人終成眷屬夢竹仍留在明遠身邊何慕天隱居山上不問世事。

《煙雨蒙蒙》是瓊瑤二十五六歲時寫的小說。瓊瑤自稱,當時的她遭遇了太多的大風大浪,生活裡充滿了挫折和痛楚,腦海裡隻有悲劇,沒有喜劇。那個時期寫的幾部小說,像《窗外》《幾度夕陽紅》《六個夢》等幾乎都是悲劇,而《煙雨蒙蒙》更是悲劇中的代表。在《煙雨蒙蒙》原著中,善良憨實的如萍用自殺來解決自己的困惑,卻無意中讓依萍和書桓感到內疚自責,再也無法麵對自己心愛的人,最終被迫分離。後來改編成電視劇《情深深雨蒙蒙》熱播。

三毛(999年),原名陳懋平,又名陳平,浙江省定海縣人,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一生發表作品部,約00萬字。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滾滾紅塵》等。

幼年時期的三毛就表現出對的愛好,歲半時就在看《紅樓夢》。初中時期幾乎看遍了市麵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學,由父母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英文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就讀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肄業後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迦納利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98年回台灣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98年辭去教職,以寫作演講為重心。99年月日去世,享年8歲。

三毛生性浪漫,歲時讀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盡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

三毛是以自由自在的「遊於藝」姿態從事寫作的,她所采用的「私小說」文體,在人生經歷的寫真實錄,自我靈魂與生命個性的張揚等方麵,更具有女性文體的寫作意義。作為大千世界裡一個獨特的生命傳奇,三毛的創作不僅把人生最美好最詩意的東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過萬水千山,穿越滾滾紅塵,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成為永久的文學存在。如果說,讀書是三毛走向文學生涯的鋪路石,旅行為她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素材,寫作則使她的生命姿態展示出最動人的風彩。筆耕,無異於三毛生命過程中不可剝離的一種存在形式。

三毛沒有純文學作家那種嚴肅的創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會效果,創新對於她,既非經國之大業,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學殿堂之捷徑,天下揚名之手段。三毛說過「文章千古事,不是我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來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說起來都太嚴重。寫稿真正的起因,『還是為了娛樂父母』,也是自己興趣所在,將個人的生活做了一個記錄而已。」這種人生觀乃至寫作觀的形成,基於三毛自己的生命體驗。曾經陷落在孤獨的自閉年代,那份偏執認真與敏感,使她苦苦掙紮於內心與外界的搏鬥中,每每心靈受傷與幻夢破滅,就想到死的解脫。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遊戲人間,成就自我,生命對她來說是狹窄的暗角。後來經過萬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駁的人生世相,又身歷了情感心路的悲歡離合,漸漸徹悟了一己悲觀之外的大千世界,體味到個人生命與時間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

◆魯迅像

◆《吶喊》封麵

知識小百科

魯迅名言詩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2。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為了忘卻的紀念》

3。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無題萬家墨麵沒蒿萊》

4。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無題》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6。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誚》

7。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義塔》

8。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悼楊銓》

9。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

新詩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他的一生,為世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著述,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詩歌和歷史劇創作成就蜚聲文壇。

◆郭沫若像

◆《女神》書影(英文版)

延伸閱讀

郭沫若改對聯救迷途之人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遊覽。在梵音洞,他撿到了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這樣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沫若看了以後感到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麵色憂鬱的姑娘,她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郭老耐心開導她,並改對聯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以後感佩不已,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而且還寫了一首詩作謝郭沫若:「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四大名捕:少年無情正傳 武道醫神 今天又被大魔王嬌養了 穿書後我嬌養的小可憐是太子 全能王妃:她靠玄學颯爆京城 不斷作死後我成了暴君的白月光 大明:開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稱帝 三國:從簽到開始無敵 丹武獨尊 女總裁的護花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