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重要製度(2 / 2)

加入書籤

8年,為了增加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明朝大學士張居正下令在全國推選一條鞭法,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因為實施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條鞭法不久因遭大地主的反對停止了。然而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

一條鞭法的社會背景

一條鞭法,又稱「一條編法」,是明代中期的賦稅製度。明朝中期,在鎮壓了農民起義之後,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並且在繼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旨在挽救明朝統治的張居正改革。明初的賦役製度是賦和役分別征收的,賦以土地為對象征收,按田畝計算;役以人為對象征收,分為按丁和按戶征收兩種。在征收內容上主要是征收實物和勞役。這種賦役製度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當時是比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時社會經濟狀況有所變化,一方麵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麵商品經濟在迅速發展。於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地管理體製的變化,一條鞭法應運而生。

其實早在嘉靖十年(年)在江浙福建廣東等地區就出現了一條鞭法,以後「屢行屢止」。萬歷九年(8年)張居正在清丈全國土地的基礎上下令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內容

一條鞭法改革主要是役法改革,也涉及田賦。明代徭役原有裡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其中以裡甲為主乾,以戶為基本單位,戶又按丁糧多寡分為三等九則,作為編征差徭的依據。丁指十六至六十歲的合齡男丁,糧指田賦。糧之多寡取決於地畝,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畝稅。這種徭役製的實行,以自耕農小土地所有製廣泛存在及地權相對穩定為條件。明中葉後,土地兼並劇烈,地權高度集中,加以官紳包攬大戶詭寄徭役日重農民逃徙,裡甲戶丁和田額已多不實,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針對這種現象,不少人提出改革措施,國家從保證賦役出發,遂逐漸把編征徭役的重心由戶丁轉向田畝。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用的上升,也為這一變革創造了條件。

一條鞭法出現的意義

改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編審單位由裡甲擴大為州縣,對裡別之間民戶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有一定調節作用,使由賦役問題產生的階級矛盾暫時緩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明初為保證賦役征發而製定的糧長製和裡甲製,對人戶實行嚴格控製,嚴重限製了人民的行動自由。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製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係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

相對明初賦役製而言,一條鞭法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賦役的貨幣化,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製,明代一條鞭法未能認真貫徹執行。在已實行的地區,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農民從事各種徭役;有的額外加賦,條鞭之外更立小條鞭,火耗之外復加秤頭;更嚴重的是借一條鞭法實行加賦,有的地區條鞭原額每畝稅銀五分,崇禎年間為了抗擊清軍有的加至一錢以上。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的勢力範圍主要在南方。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並建都於此,改名為南京。此時朱元璋還有向北遷都的打算,不過他理想中的京師是開封,所以暫且將開封府稱北京。但後來,朱元璋樂不思蜀,漸漸淡去了遷都開封的念頭,遂去掉開封的「北京」稱號,改「南京」為「京師」。

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後從北平發動靖難之役,攻占京師,奪取帝位,初時也定都南京。此時蒙古族的殘餘勢力還在北方威脅著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危,而北平「地勢雄偉,山川鞏固,四方萬國,道裡適均」,若遷都於此,即可以抵禦蒙古貴族的威脅,又可以占據有利地形,控製南方各地。朱棣繼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並大規模修築北京城,做遷都的準備。

年,明朝遷都北京,並改北京為京師,同時復原南京的名號。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南京和京師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不過,南京各機構設員較少,管轄範圍也僅限於南京。雖品級與北京各官相同,權力卻大大不如。時人均把南京官視為閒職,官員由北京調往南京,也往往是一種貶斥。明中期以後,黨爭激化,在北京失意的官員多集中在南京。一時之間,南京頓時成為反對派的大本營。於是便出現了對立的兩黨各據一京,互相貶斥,針鋒相對的情況。

南北兩京商業的發展,有相當的差異。南京地處江南經濟發達地區,城市手工業商業有著長久的傳統和優越的發展條件,商品經濟的水平歷來高於北方城市。而北京地處內地農業區的北境,明朝建國後,與北邊的蒙古連年作戰,西北的商業通道也被阻塞,隻有南方一條經濟孔道與內地各省往來,依靠大運河輸送糧食及其他物資。

南北兩京的體製,以南京控製南方財賦,以北京控製北方邊防,這不僅有其政治上的意義,也在經濟上會構成一條聯結南北的連鎖軸線。這是和當時全國商業市場結構相符的,南北縱向的商業貿易聯係成為明朝商業的特征。

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製度及國家機構,是滿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使女真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劇變。後金奴隸製政權機構的設置,使女真社會成員全部納入八旗軍政合一的機構管轄之下。

八旗製的歷史

八旗的軍事組織製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製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各旗以純色作區分,分別是:黃紅藍白的正四旗。隨軍隊壯大,四年後又增設四旗,並在原純色周圍嵌上其它顏色,稱為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合稱八旗滿洲。

八旗的形成

明萬歷十九年(公元9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伴隨統一戰爭的進行,歸服的人口日眾,先前那種隻憑血緣關係的軍事與生產組織,已不能適應統一戰爭的需要了。於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八旗製度便應運產生了。《滿文老檔》中記載如下:「聰睿恭敬汗將收集眾多之國人,盡行清點,均勻排列,每三百丁編一牛錄,牛錄設額真一人牛錄額真下設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撥什庫四人。將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編塔坦,無論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輪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

隨著統一戰爭的不斷擴大,牛錄編設的增多,為適應多兵力大規模作戰統一指揮的需要,努爾哈赤將五牛錄組成一個甲喇,在由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即旗。並以八種不同形式的旗幟作為標誌,行軍戰鬥;生產勞動;行政管理均為一個固定單位。旗是八旗製度中的最高組織形式,也是最大的軍事編製。

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軍,包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在行軍駐營時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據說是依「五行相克」說製訂的。在《八旗通誌》中有如下的記載:「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黑色難辯,故以藍代之。」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屬木,顏色為青,木能克土;南方屬火,顏色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屬金,顏色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屬水,顏色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屬土,顏色為黃,土能生金克水。從五行所屬的顏色和五行相克的角度講,八旗所處的方位恰恰與五行相克的方位是一致的:兩黃旗屬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兩紅旗屬火,火能克金,所以兩紅旗位於西方;兩白旗屬金,金能克木,所以兩白旗位於東方;兩藍旗屬水,水能克火,所以兩藍旗位於南方。

盛世的旗人精神與八旗的衰亡

清朝前期,在太祖太宗時代,經過戰爭的洗禮,一般旗人都有較強的進取精神,他們自重自尊自強,形成了良好的民族責任感。這種可貴的旗人精神構成了一代王朝盛世統治民族最基本的條件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這是滿族崛起和入主中原的關鍵,也是滿族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創造輝煌的動力。

滿族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民族,清朝盛世的旗人精神主要表現在以滿族貴族為首的廣大旗人,在清朝初期都有比較強烈的民族進取精神。這主要表現在:為國捐軀的奉獻精神。作為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個小民族,能成為一個時代統治東方大國的核心力量,並能團結其他民族,造就一個王朝盛世,原因雖然是多方麵的,但旗人當時的「文不愛財,武不惜死」的奉獻精神不能不說是一個根本原因。特別是那時宗室貴族,哪怕是皇子皇孫也都講究建功立業,從小就跟隨父兄馳騁疆場沖鋒陷陣。他們一心為國的責任感和帶頭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鼓舞了八旗兵丁。

攤丁入畝是清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並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製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賦役製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普遍實行,其主要內容為廢除人頭稅,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無地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此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客觀上是對最底層農民人身控製的放鬆。

土地兼並催生「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是清統治者用以緩和土地兼並的一項政策。早在滿清入關之初,他們的皇室貴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瘋狂地圈占漢人土地,土地兼並由此一發而不可遏止。後來隨著地主經濟的復蘇,他們對土地的兼並更加狂妄之極。或購買或奏討或投獻,手段多種多樣。土地集中已達無可復加的地步,於是農村裡分化出大批無業光丁。

封建國家征收賦役的原則是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的,人口大量流亡勢必引起丁役負擔不均。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又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危及到清政府的統治。因為「丁額無定,丁銀難征」造成不少的錢糧虧空。從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間,大多數省份,百年積欠錢糧都達幾十萬至幾百萬。丁役負擔沉重地壓在無地少地的農民身上,造成階級矛盾的尖銳化,當時結成黨類圍攻城府的事件時有發生。

「攤丁入畝」以後的情況

攤丁入畝以後,社會生產力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中自然有生產力發展的慣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生產力的發展,「僅僅是現有生產力的量的增加」而不是質的飛躍。農業上隻是耕地麵積和勞動力的增加,這正好說明農村控製了比以前更多的人口。手工業上隻是工藝和專業化方麵的某些改進。作為生產力諸因素中較重要的一環生產工具卻沒較大突破。可見這時生產力的發展是十分有限的。

攤丁入畝對土地兼並的抑製,使大量自耕農生存下來,為清朝的統治注入了強心劑。自耕農對封建製度有很大的適應力,對資本主義關係有較大的排斥性。自耕農是封建政權各種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其數量的增長對封建國家政權起了穩固的作用。攤丁入畝後,農民的賦役負擔大致普遍均衡起來,人為地阻礙了小生產者的分化。而這些被置於相同處境上的農民,其生活是相當痛苦的。

攤丁入畝對丁徭的取消助長了人口的增長。人口的急增不但不能反映生產力的提高,反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因為生產資料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就必然造成大多數人口忙於生活消費資料的生產,農產品中的商品部分就必然降低。

當然,攤丁入畝作為一項地主階級的改良措施,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浙江《嘉興府誌》評價說:「田畝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計畝科算,無從欺隱,其利一;民間無包賠之苦,其利二;編審之年,照例造冊,無須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無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從康熙五十年到光緒九年長達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裡,「攤丁入畝」在遇到各種非議和鬥爭之後,還是最終推行於天下,想必於統治階級說來是得利無窮的。

◆堯帝像

◆壁畫藝術中寧靜的堯舜時代

延伸閱讀

堯舜禪讓新探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曾在《古史辨》第七冊中指出:「禪讓之說乃是戰國學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象中構成的烏托邦。這是墨家為了宣傳主義而造出來的」。事實上,堯舜禪讓並不像歷史教科書上所說的那樣大公無私,而是在禪讓之前,經過了慘烈的權力爭奪戰,最後由勝出者掌握了政權。

據說,當帝位的繼承問題真正提上議程之後,堯帝的兒子丹朱自然也不願意放棄機會。當兒子和女婿都想得到首領的位子時,堯帝最終沒有過了血緣這一關,明確支持兒子丹朱。在此情形下,舜無法真正通過禪讓方式繼承首領的位子,於是發動一場「政變」,把堯帝幽禁深宮,把丹朱也囚禁起來。

此事件發生後,舜並沒有馬上取代堯帝,而是先攝天子政,攝政八年後又假惺惺的要把政權交給丹朱。此時,丹朱已被囚禁多年,而且早就被扣上不賢的帽子,赤手空拳,又沒有民眾基礎;而舜則掌握政權都快30年了,滿朝文武百官幾乎都是他當初一手提拔。這種情形之下,沒有人同意丹朱做首領,舜登帝位自然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王位世襲製

「世襲製」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帝位及爵位世代相傳的製度,取代原來的禪讓製而出現。這種世襲製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繼兩種方式,具有極強的封建性。

◆夏禹王像

◆啟母石

周公實行分封製

分封製是西周的政治製度,是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開拓疆域,而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特定對象的政治製度。它是為了鞏固奴隸製國家政權,屬於上層建築,主要是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周初諸侯國的分布圖

◆剪桐封國。周成王剪桐封弟的佳話留傳千古。

延伸閱讀

「握發吐哺」典故

周公為政,勵精圖治,禮賢下士,尤為人所稱道。《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有一段周公教育兒子伯禽的一段話,說自己雖然地位極高,但仍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人才非常重視,對前來求見的賢士無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見,唯恐錯過。有時,正沐浴著,或是正吃著飯,恰逢賢士到來,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頭發握起來,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誠心接待賢士。

井田製

井田製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製度,周朝建立以後,一切土地都屬於國王所有,即奴隸製國家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讓他們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井田由奴隸集體耕種,勞動成果歸奴隸主所有。原野上阡陌縱橫,像「井」字形狀,這就是「井田」。井田製在商朝便已經存在,西周時得到進一步推廣。

◆何尊。西周

◆格伯簋。西周後期

延伸閱讀

「井」字趣解

有的學者認為「井」字是商周時代「井田製」的產物。商周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對老百姓便於管理,實行了井田製。將一裡見方的地劃分為九個區,形體如「井」字,每區百畝,八人各分一區耕種,而中央為公田,各家「同養公田」。《孟子。滕文公上》:「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說文解字。井部》:「井,八家一井。」段玉裁注:「比古井田之製。」有了井,不僅可以發展農業生產,還可以解決人們的生活用水。先民們就圍繞飲水井築房居住。因而,「井」與「鄉」同義,「井裡」與「鄉裡」同義。古文中「背井離鄉」就是遠走他鄉。居民集中的地方常常設置買賣之所,因而又稱商業區為市井。《字匯。二部》:「井,市井。市,交易之處;井,汲之所。古於汲水處為市,故稱「市井」。

又由於井田製的劃分,規定明確,有章可循,而分布整齊,所以「井」便引申出條理分明的意思。《越絕書。記地傳》中說:「井者,法也。」井訓為法,故作事有法謂之井井。如「井井有條」。

初稅畝

春秋時期,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的按畝征稅的田賦製度。它是承認私有土地合法化的開始,其結果是加速了奴隸製的瓦解和封建製的形成。

◆魯國故城遺址

◆管仲像

延伸閱讀

「稅收」是怎麼形成的

稅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的稅收製度是隨著奴隸製國家的建立而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夏朝統治階級依靠對奴隸勞動果實的占有和強迫臣服部落與平民納「貢」來維持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商周時期,統治者在土地分封製的基礎上,推行「井田製」,以「助」「徹」的形式征收田賦。

郡縣製

郡縣製是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製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製度。郡縣製加強了中央的權利集中,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直接有效的管轄。避免了長期以往可能會產生「尾大甩不掉,擁兵自重,危害國家政權統治」的政治局麵,使得國家能進一步快速變強大。

◆昭化古城。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和2000多年連續建縣史,是中國最早推行郡縣製管理的縣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縣」之美譽。

◆李斯像

延伸閱讀

秦始皇實行「郡縣製」對後世的影響

1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3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製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對後世的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製統治的政治製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薦舉製

薦舉製,中國古代的一種人事選拔製度,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製度。舉薦的標準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沖破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製的藩籬。

◆銅套盒。戰國

◆許昌曹丞相府求賢令雕塑。曹操先後三次發布求賢令,「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延伸閱讀

毛遂自薦的故事

公元前251年,趙國都城邯鄲遭受秦軍圍困。相國平原君受命出使楚國,想遊說楚國與趙國聯手共同抗秦。平原君要挑出20個有勇有謀的門客與之同往,可挑了19人後就再也挑不出一個合適的了。這時,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自薦,要求隨同前往,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的起源。平原君對毛遂根本不熟悉,也沒聽人說起過他,便認為他沒本事,不願讓他同行。毛遂卻大膽地說:「如果您早一點注意我,恐怕我早已像置入口袋中的錐子,鋒芒畢露了。現在請您把我放入口袋吧!」聽了此話,平原君終於同意了。來到楚國後,不料,楚王不想聯趙抗秦,平原君也無計可施。毛遂便作為代表上前勸說楚王,分析了趙楚聯合抗秦的好處。楚王終於被他的勇氣和言論所折服,遂與平原君歃血為盟,同意聯合抗秦。

察舉製

察舉製是漢代實行的一種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製度。通過察舉製的實施,漢王朝選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不僅充實和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統治機構,而且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舉孝廉圖。西漢

◆孝忠節廉。孝廉是漢代察舉製的重要科目。

延伸閱讀

董仲舒「天人三策」

武帝在麵試董仲舒時就天道人世治亂等三個方麵的問題,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從容作答,史稱「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主要是說,君主受命於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而儒家的仁義禮樂,是推行天道的具體方法。國家的治亂關鍵在於國君。國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方法正確,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國家就會大亂。

漢武帝的推恩令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統一的標誌。它表明漢武帝不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國,而且取得了成功,從而完成了漢代分封製向郡縣製的過渡。也是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重要法令。

◆銅柄鐵劍

延伸閱讀

向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時期名臣。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諫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時弊,武帝閱後極為欣賞,讓主父偃做了郎中。主父偃不斷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讓他擔任了謁者中大夫等要職。公元前127年,衛青收復了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主父偃力言該地「肥饒外阻河,蒙恬築城以阻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強調置朔方郡(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南)的戰略價值和重大意義。後來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過,為以後漢軍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戰略保障。主父偃還向漢武帝進獻了「推恩術」。表麵上推恩皇族子孫,實際上是將諸侯國化整為零,削弱封國實力。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諸侯王的勢力得到了有效的控製。主父偃還向漢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強於茂陵」的建議,妥善地解決了國內政治難題,使武帝得免後顧之憂。

◆漢武帝塑像。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聖哲園。

曹操的屯田製

屯田製起源於漢,在曹魏時期達到了頂峰。大量開墾荒地,不僅保障了當時軍糧的充足,還促進了當時農業的快速發展,為北方統一奠定了基礎。

◆許昌曹丞相府曹操塑像。曹操在相府製定推行求賢令和屯田令,奠定了曹魏霸業。

◆曹魏屯田區域分布圖

延伸閱讀

曹操惜才

曹操非常愛惜人才,為了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受辱。有一次陳琳寫文章把曹操給罵了,而且罵得很難聽,基本上祖宗三代全給囊括了。後來曹操抓住了陳琳,審訊時,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罵我的祖宗?」陳琳嘿嘿的笑道:「我當時寫文章,文思泉湧,罵你罵的起興,就控製不住把你祖宗也給帶上了。」曹操素知陳琳是個人才,聽罷他的話後哈哈大笑,竟然寬恕了他,並把他留在身邊視為好友。

北魏推行均田製

均田製是我國封建社會一項非常重要的土地製度,始於北魏,經北齊北周至隋唐,持續了三百年之久,影響十分深遠。均田製是一種封建的土地私有製與封建的土地國有製相結合的製度。

◆彩繪陶牛車。南北朝

◆耕地圖。南北朝

延伸閱讀

與北魏相似的「均田製」

唐代的均田製在前代均田製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授田的規模更大,限製土地買賣的規定較前放鬆。但唐製仍規定口分田身死要還授,世業田不還。如百姓遷移可賣世業田,如果是從人少地多的寬鄉遷往狹鄉,還允許賣口分田。而且遷到新屬地再授田。在此情況下,國有產權的排他性本源性與私有產權的排他性本源性的界線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晉武帝的占田製

占田製是西晉頒布的土地賦稅製度。是戰國秦漢以來製度和限田政策的產物。晉初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土地兼並漸趨嚴重,為加強對自耕農民的控製,及限製土地兼並,以保證國家賦稅徭役的征發。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安居樂業,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一度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晉武帝司馬炎像

◆青釉鏤空三獸足熏。西晉

延伸閱讀

「占田製」的精神是什麼?

占田製的精神,一方麵是限製官僚士族過度占田;另一方麵則企圖使小農占有一定耕地,以保證國家賦稅收入。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其效果有限,對於官僚地主來說,可以通過品官占田蔭客製,大量占有土地和依附人口,不足限額的還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依限占足,超過限額的,在占田令中又沒有規定任何懲處措施,官僚地主得以繼續兼並土地,有利於士族地主經濟的發展。因此,「園田水碓,周遍天下」的大土地所有製依然存在。然而占田製對於官僚士族兼並土地人口畢竟有一定限製作用,西晉土地兼並不如兩漢和東晉南朝劇烈。農民雖然名義上有權占有一小塊土地,但事實上仍有許多「無業」或「業少之人」。農民所受剝削也較前加重,西晉課田按丁征收田租,租額比曹魏時期增加一倍。而且不論土地占足與否,都按法定課田數征收。

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製度。這種選官製度,實際是兩漢察舉製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製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新的選官製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時的吏部尚書陳群創議的。

◆曹操像

◆九品中正製示意圖

延伸閱讀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製

魏晉南北朝時,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製」,由地方政府進行。九品中正製的選官標準全憑門第出身,於是名門望族子弟被選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門出身的人隻能被選為下品小官,以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隨著封建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貴族地主階級的經濟力量不斷加強,人數不斷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應的地位,按門第高低選官的九品中正製,堵塞了他們進入仕途的道路。加上這種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長期操縱地方政權,稱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來越不適應封建王朝的統治利益。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地主階級的政權基礎,正式廢除了九品中正製,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規定各州每年以文章華美為標準選拔三人,薦給朝廷。後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刺史等以「誌行修謹」(有才)「清平乾濟」(有德)二科薦舉人才。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又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這就是我國科舉製度的開始。

科舉製的初創與發展

科舉製度於隋煬帝時正式產生,到唐朝時正式確立。科舉製度擴大了封建統治者的社會基礎,同時通過考試,任用了大批有才乾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國古代隋唐以後官僚製度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模式,具有深遠的影響。

◆科舉考試圖。宋代。佚名

◆清代狀元卷

延伸閱讀

「科舉製度」的弊端

實行科舉考試,打破了隻靠門第選拔人才的辦法,使門第不高的中小地主可以參加到政權中來,對封建社會的官員素質思想文化教育,以及政治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隨著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封建科舉製的弊端日益明顯,特別在近代西方殖民主義入侵中國的情況下,中華民族麵臨嚴重民族危機,科舉製度下選出的官吏,既不能擔當維護民族獨立的重任,又不能振興國家,越來越不適應歷史潮流的發展,到1905年,被徹底廢除。

租庸調製

唐朝出現的租庸調製把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但這種納絹代役的賦稅製度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客觀上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趙懷滿租田契約唐

◆唐朝均田製示意圖

延伸閱讀

「租」「庸」「調」各指什麼?

租:就是農民向政府繳納穀物,作為田稅。

庸:就是農民為政府服勞役代替納物,艱險所謂「輸役代庸」。按規定:每丁每年須服勞役20日,閏月加2日,如不服勞役,則以納絹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調:就是農民向政府繳納當地的土特產,一般指的是絹物等。

三省六部製

三省六部製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牽製和監督,提高訣策正確性和行政效率;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製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製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它是中國古代官職的重大改革,後歷代基本沿襲。

◆隋三省六部製簡表

◆黃釉加彩繪貼金文官傭唐

唐代兩稅法

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是我國古代賦稅製度的一大變革。它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減弱。在兩稅法開始實行的一段時間內,唐政府財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

◆唐德宗李適

◆雙牛耕田圖唐

延伸閱讀

「兩稅法」推行後重蹈覆轍

鹹通十一年(公元801年),陝州大旱,莊稼欠收。陝州農民沒有飯吃,還得交租交稅。無計可施的農民,隻得去官府對觀察使崔蕘訴說旱情,請求減免租稅。崔蕘沉著臉聽完了農民的話,把驚堂木一拍,厲聲喝道:「撒謊!」並指著庭中的樹說:「你看,樹上分明還長著葉子,哪有什麼旱災?」說完,令衙吏責打匯報災情的農民。崔蕘的惡劣行徑,逼得農民鋌而走險。農民們埋藏在心中的怒火如同火山般爆發了,他們大鬧公堂,毆打崔蕘。衙門裡的軍吏也對這個「委政廝豎,不恤人疾苦」的上司極為不滿,他們和農民一道,起來造反。軍吏們把崔蕘抓起來,扯掉了他的頭發和胡須。作威作福不問民疾的崔蕘,見眾怒難犯,趕忙跪下磕頭求饒,才保全下一條命。當他狼狽地離任時,走到半路上,口渴了,向老百姓討水喝。老百姓知道他就是那個睜著眼睛不見災情的崔蕘時,便給他送上了一碗尿。

宋朝的募兵製

募兵製是中國古代兵製之一。自唐五代以後,募兵製取代征兵製,為封建時代兵製的一大變革。募兵製是為了補充府兵製在發生重大戰事時候聚集慢,兵源不足的弱點而設立的臨時征兵辦法。唐中後期募兵製成為主要的兵役製度。

◆南宋兵器

◆散財武士傭。北宋

延伸閱讀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由來

民國初期沿用募兵製。常德府與澧州所轄各縣均設招兵處檢驗所,負責募兵工作。也有駐軍自設招兵處,自行張貼告示募兵的。凡年齡為2030歲的男子,粗識文字,身體強健,無不良嗜好暗疾,均可報名當兵,經選驗合格編隊人營。時軍閥割據,戰亂不休,為擴充勢力,募兵單位多如牛毛。各軍閥為擁兵自重,募兵時實際上不顧條件,來者不拒,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閒之輩,橫行不法之徒紛紛混入軍隊。故時諺曰:「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簡化了賦役征收手續,它是我國古代賦稅製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實行徭役征銀的辦法,使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係進一步鬆弛。對貨幣地租的產生和部分農作物的商品化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明世祖朱厚熜像

◆張居正像

延伸閱讀

為什麼說「一條鞭法」是承上啟下?

一條鞭法的特點是賦役合並,由實物稅轉入貨幣稅。這是繼兩稅法後中國古代賦稅製度的又一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官僚地主偷稅漏稅和賦稅不均的狀況。「承上」就是承「兩稅法」,因為「兩稅法」是從按丁征稅轉為按財產征稅的開始。「啟下」就是指清代的「攤丁入畝」,它改變了歷代賦與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統一了役法,簡化了賦役製度,標誌著賦稅由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征收種類由繁雜向簡單的轉變。

明朝的兩京製度

兩京製度是明朝一項獨一無二的製度。兩京分別為南京和京師(即北京)。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兩個都城各設一套中央機構,且多有相同之處,彼此獨立,各不統屬,同時也為大明朝埋下了隱患。

◆天子寶璽

延伸閱讀

中國史上唯一被滅十族之人

方孝儒,明初浙江寧海人。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25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

明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谘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采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係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

朱棣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復勸說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依然不屈服,說「好,我寫!」他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淩遲處死。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

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一族,全部處死。

◆明成祖朱棣像

◆明成祖陵寢長陵祾恩殿

軍政合一的八旗製

八旗製度建立之初,實質上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麵的職能,曾為國家的統一,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立下了漢馬功勞。

◆八旗軍服

延伸閱讀

八旗子弟

清代八旗子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從八旗創立以來,在中國歷史的大舞台上活躍了三百多年。他們輝煌過成功過也衰落過。清代鼎盛時期,統一多民族的大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當時的疆域,東自台灣及所屬的釣魚島,西至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南起南海諸島,北抵恰克圖,東北到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攤丁入畝

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賦役製度改革的「攤丁入畝」,廢除了編審製度,解除了許多世紀以來加在農民身上的一條鎖鏈;政權通過賦役製度實現的人身控製削弱了;數千年的人頭稅至今基本廢除。同時也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清代《河南賦役全書》書影

◆萬畝登豐圖清

延伸閱讀

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比較

明朝的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雜稅合並,折成銀兩,按認定和田畝多少征銀,隻是簡化收稅手續,但沒有廢除人頭稅。清朝的攤丁入畝,將丁稅平均攤入田賦,統一征收地丁銀,廢除人頭稅,是一條鞭法的進一步發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希臘神話 深海主人 鳥與荊棘 泳壇崛起靠我了[遊泳] 拖延症的我嫁入豪門 馬奴 穿成殘疾反派的寡嫂後和他he了 重生後庶女隻想長命百歲 本座真的沒有始亂終棄 絕命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