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外交風雲(1 / 2)

加入書籤

張儀連橫

張儀運用縱橫之術,遊說於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於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後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

有一個叫張儀的政客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穀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去遊說楚國。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求見楚懷王。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裡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經張儀一遊說,就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隻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裡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裡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麵跟齊國絕交,一麵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鹹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裡,不是六百裡,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使者回來一匯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隻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裡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裡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隻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戰國七雄中,就數秦國最強盛。楚齊魏趙燕韓六國諸侯,是用「合縱」的辦法結成南北聯盟來抵抗秦國呢,還是聯合西邊的秦國,用「連橫」的辦法結成東西聯盟來保存自己呢,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批縱橫家。他們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洛陽人蘇秦,主張合縱;另一個是魏國人張儀,主張連橫。

蘇秦在洛陽時想去見周天子,隻恨沒有人向周天子推薦。他知道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國去勸秦惠文王用連橫的辦法,把六國一個一個地消滅。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盤纏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沒有用他,他隻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念書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塊兒怎麼也睜不開。他拿起錐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來了。這一下子,精神可來了,他接著又念下去。

民間還傳說,蘇秦有時候太累了,就撲在案頭上打瞌睡。為了不讓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繩子一頭吊在房梁上,一頭吊住自己的頭發,如果他腦袋一往案頭上撲,那根繩子就把他揪住。這麼腦袋一頓,頭發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這麼懸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讀熟了薑太公的兵法,記熟了各國的地形政治情況和軍事力量,還研究了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後,蘇秦到燕國見燕文公,對他說:「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西邊有趙國擋住秦國。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鄰的趙國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給挺遠的秦國,這種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計策,先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去聯絡中原諸侯一同抵抗秦國,燕國才能安穩。」

燕文公很贊成蘇秦的辦法,就給他準備了禮物和車馬,請他去和趙國聯絡。

蘇秦到了趙國,對趙肅侯說:「如今秦國最注目的就是趙國。秦國不敢發兵來侵犯,是因為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要是秦國去打韓國和魏國,韓國魏國投降了,趙國可就保不住了。趙韓魏燕齊楚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軍隊比秦國多十倍。要是六國聯合起來一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一個個都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六國不聯合起來,單獨地向秦國割地求和,決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不足。要是您約會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同去幫它。這樣,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

趙肅侯聽了,就拜蘇秦為相國,叫他去約會各國諸侯。蘇秦說服了各國諸侯聯合起來抗秦,趙國又封蘇秦為武安君。趙肅侯打發使者去約會齊楚魏韓燕五國的諸侯到趙國的洹水會麵。公元前年,楚齊魏三個封王的諸侯和趙燕韓三個封王的諸侯,一概稱王,結為兄弟,告拜天地,訂了盟約。六國封蘇秦為「縱約長」,交給他六國的相印,讓他專門管六國聯合抗秦的事。

可是「合縱」很快就被張儀的「連橫」策略破壞了,蘇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縱」宣告徹底破產了。

晏子,(公元前7年前00年)名嬰,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聰明機智。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0米。

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於是,做好了對付晏子的準備。

他們知道晏子是個矮個子,就在大門旁邊開了一個小洞,讓晏子從這個小洞進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隻好打開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見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說:「怎麼,齊國就沒有人了嗎?」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諷刺他,就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您這是什麼話!單是我們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七八千戶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張開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匯集成一場大雨,人擠得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您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一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一個碌碌無能的人去。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們楚國來。」

楚王心裡悶著一口氣,卻隻好假裝無事的樣子,招呼晏子到廳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過了些時日,晏子又將出使楚國。未到楚國之前,楚王對手下的人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麵前走過。大王問:『做什麼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楚王又問:『犯了什麼罪?』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小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麵前。楚王問:「綁著的是什麼人?」小吏回答說:「是齊國的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喜歡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子,生長在淮北就變為枳子,隻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喜歡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秦王知道後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麵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趙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麼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隻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唐雎是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敢於為國獻身。他在90歲高齡時,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於魏國。後來,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戰國末期,在諸侯國中,以秦國為最強大。秦王想統一中國,加劇了一連串的對外兼並戰爭。公元前0年,它滅了韓國,接著又吞並了魏國。安陵是附屬於魏的一個小國,當時岌岌可危。秦王以為隻要通過外交上的威脅,不用一兵一卒即可騙取安陵。唐雎受安陵君的委派,出使秦國。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用方圓五百裡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應該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換小的土地,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王那裡接受的封地,願意終身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聽後)不高興。安陵君於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裡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裡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封地並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裡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僅僅五百裡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你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秦王說:「天子發怒,將會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到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倒下兩人,血流不過五步遠,天下百姓都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了。」說完,唐雎拔出劍站起來。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到了這種地步呢?我明白了,那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裡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隻因為有先生您啊!」

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況下,唐雎不畏威脅,針鋒相對地鬥爭,最後勇折秦王,不辱使命,勝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務。

張騫(約公元前前),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武帝時期的外交使臣。公元前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製。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年,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乾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係。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遊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係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公元前00年,蘇武奉漢武帝之命以中郎將持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當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政權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一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衛律有一個部下叫虞常,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張勝表示同意,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隻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把蘇武關在地窖裡,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單於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蘇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裡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麵,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於,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禦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麵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於聽了,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西域的時候,才0歲。在匈奴受了9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

公元前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說:「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年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北方的匈奴由於內部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於勢力。其中有一個單於,名叫呼韓邪,一直和漢朝交好,曾親自帶部下來朝見漢宣帝。漢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年再次親自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

後宮裡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裡,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匈奴和親。她就是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於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即將離開漢朝去匈奴,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

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畫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汙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畫工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畫工。

嫁給呼韓邪的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裡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於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麵勸單於不要打仗,一麵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乾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又生二女。

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青龍元年(年)初,公孫淵派人向東吳稱臣,孫權很高興,於是在三月派遺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率軍萬餘人,「金寶珍貸,九錫備物」,去賞賜公孫淵,並封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氏是當時中國東北地方的割據勢力,從祖輩公孫度開始經營遼東,到魏太和二年公孫淵篡奪叔父公孫恭的位之後,統領有遼東樂浪玄菟三郡,二十萬戶,六十萬口。官拜曹魏遼東太守,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

滿朝文武大都覺得公孫淵此舉有詐,認為隻要派上幾百人去就行了。但是都被孫權所拒絕。為此,張昭和孫權之間還鬧到「涕泣橫流;吳主擲刀於地,與之對泣,然卒遣彌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吳主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的地步。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張昭和眾大臣的規勸是正確的。

公孫淵本來就是心懷鬼胎,等到張彌許晏到達遼東襄平後,公孫淵立即拆散東吳官兵,並把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0人軟禁,準備加害。秦旦等軟禁0餘日之後,秦旦跟張群等商議說:「我們遠在異域,不能完成使命,被拋棄此地,跟死亡沒有分別。觀察這個郡城形勢,自衛的能力,非常薄弱。我們如果同心協力,放火焚燒城郭,擊斬郡長,為我們國家報仇雪恥,然後一死,也無遺恨。總比苟且偷生,做長期的囚犯要好得多。」張群等同意,於是秘密約定,在八月十九日夜間暴動。

然而,到了八月十九日中午,郡民張鬆告密。郡長王贊集結部隊,關閉城門。秦旦張群杜德黃強等跳出城牆逃走。這時張群膝蓋生瘡,無法跟上他們,杜德攙扶著他,一起亡命,山穀道路,崎嶇險惡,苦撐六七百裡,張群傷勢更重,再不能向前邁步,躺到草地上,大家守著他悲哭。張群說:「我不幸身負重創,隨時都會死亡。你們最好快快逃走,希望活著回去。空守在這裡,一齊死在窮山惡水之中,有什麼益處?」杜德說:「我們離家萬裡,活一齊活,死一齊死,怎能忍心拋棄你。」於是催秦旦黃強先走,杜德單獨留下,守著張群,每天采摘些野果給他吃。秦旦黃強走了數日,到達高句麗王國首都丸都。

秦旦黃強隨機應變,宣稱奉東吳帝國皇帝孫權詔書,特來賞賜高句麗王國國王(十一任東川王)高位宮(六任王族孫)跟他的左右大臣,不過所有賞賜的金銀財寶,全被遼東劫奪。高位宮大為高興,接受命令,派使節隨著秦旦,一同去迎接張群。再派奴仆人,送秦旦等從海上返回東吳帝國,上書孫權,願作臣屬,進貢貂皮一千件,鶡雞皮十件。

經過了這一番周折,秦旦張群杜德黃強才得以平安返回東吳。當秦旦等人見到孫權以後,悲喜不能自勝。孫權也被他們的壯舉所感動,將四人都提升為校尉。秦旦張群杜德黃強不僅死裡逃生,返回了自己的家鄉,還促進了民族關係,可謂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三國時,孫劉聯合起來對抗曹操。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弱勝強,大敗曹軍水師於長江中遊地區,迫使本已控製南郡的曹操勢力不得不放棄南下及東進之戰略意圖,據守襄陽。

當曹操北歸之後,圍繞著當時荊州南郡所在地江陵城的歸屬問題,孫劉兩家隨即展開了一係列的角逐。於是劉備向孫權「借荊州」,依此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後來孫權屢次索要荊州,劉備都借口不還,使雙方的矛盾激化。

劉備借荊州為什麼不願意還?這還得從政治與軍事上來考慮荊州(治所為江陵)的地理重要性:

明末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裡說:「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南宋呂祉也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

諸葛亮也在《隆中對》中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也。」

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因此,占據荊州(主要指治所江陵城及周邊地區)在當時具有以下戰略意義:首先,荊州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占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其次,荊州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遊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再者,荊州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占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最後,荊州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係,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所以周瑜傾全力攻取江陵,曹仁也拚命防守達一年。

當時劉備借口地盤小,容不下人馬而向孫權借荊州(主要是江陵一帶)。劉備占據的南方四郡地麵不能說不大,人口也不少,怎麼會容不下劉備的幾萬區區人馬?實際上,由於江陵在孫權手中,劉備向益州發展就無路可行,甚至可以說就沒有向任何方向發展的可能,這才是劉備借荊州的最大目的。

於是,劉備到京城拜會孫權,請求督統(借)荊州,魯肅勸孫權把荊州借於劉備,共同抗拒曹操,孫權也認為曹操在北方已構成威脅,也就同意了。後來,劉備憑借荊州為基地,西進占據了益州,北上不斷攻擊襄陽。可是同時也威脅到孫權的上遊安全,造成了呂蒙偷襲荊州的後果。所以,人口眾多的南方四郡實際上不如半個南郡的意義重要(另外半個在曹軍手裡)。

荊州(江陵)對於東吳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對於劉備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劉備滿足於終老南方四郡則不重要),相對來說對於暫時無力南下的曹魏,重要性要差一些。

由此可見,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也就可以理解了。

劉備借到荊州後,關羽一直駐守在荊州。年,劉備西進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守衛荊州。年,劉備攻取益州到了關鍵時候,加之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隨同劉備入川的龐統在進攻雒縣時陣亡,劉備命諸葛亮迅即入川。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支率兵溯江而上,向巴東江州等地進發。從此,鎮守荊州的重任完全落在關羽肩上。

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

玄奘(0),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玄奘用極其開放的月匈懷吸納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文化特質。

年,玄奘到達長安。多年遊歷讓他深感國內佛學體係太亂,而且經典翻譯生硬難懂,有失原意。於是他決定親蒞印度遊學,訪取真經,但是當時的玄奘並沒有得到唐政權的支持。

7年夏天,秦隴一帶遭到霜雹災害,剛坐上龍椅的唐太宗發出命令:凡是受災缺糧的人,都可以逃荒四處就食。玄奘趁這個機會,混在災民要飯的隊伍裡,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長安,孤身向西方走去,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艱苦跋涉。

玄奘西行經過秦州(今甘肅天水),來到涼州(今甘肅武威)。涼州總督李大亮得到玄奘違禁西行的報告後,逼令他返回長安。玄奘在當地慧威法師兩個徒弟幫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裡趕路,風餐露宿才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玄奘十分客氣,給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後,涼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為玄奘立誌去印度取經的精神所感動,當麵撕毀通緝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個叫石磐陀的胡人,願意受戒為徒護送玄奘偷越邊界。但等偷渡過了玉門關,石磐陀忽然變卦,不願繼續前行。玄奘於是放他回去,孑然一身一馬,孤行茫茫大漠。

這樣走了八十多裡,玄奘進入一望無邊的莫賀延磧。這裡荒涼浩渺,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玄奘一連走了四夜五日,一滴水也不曾進口,人馬一起倒在沙漠上。夜晚涼風將他吹醒,他爬起來牽馬勉強趕了十幾裡路,遇到了一片泉水草地,這才將他從萬分危急中救出來。兩天後走出莫賀延磧,踏進了西域伊吾國(今新疆哈密)地界。鄰近的高昌(今吐魯番地區)國王聽說大唐法師玄奘來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請,並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當活佛供養一世。玄奘堅決不改求法誌向,絕食三日,氣息漸微,國王遂要求他講經一月後即放行西去。

整整一個月,玄奘講經完畢,臨行高昌王贈給玄奘許多金銀衣物,給他配備了個小和尚和個向導運夫,還有0匹馬,並給沿途各國君王寫了封信。托他們照料玄奘。玄奘一行又經過國,進入今阿富汗境內,緊接著又翻過有名的大雪山(興都庫什山),這裡冰雪千古不化,山穀強盜出沒,飢寒交迫使剩下的隨從隻有幾個僧徒了。但這一切困難險阻都沒使玄奘退縮。終於在8年八月,玄奘到達了目的地印度。

玄奘從長安到印度走了一年時間,經過大小0多個國家,他求法的心誠與血汗,無疑澆灌了佛教文化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花朵。

玄奘在印度留學求經整整年,年,歲的玄奘攜帶歷年搜集的經典影像,開始載譽回國,年正月廿四到達長安。之後一直在長安寺院譯經弘法,直到年二月初五半夜,歲的玄奘圓寂於玉華寺(今銅川玉華宮)。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8年),鬆贊乾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鬆州,即今天的四川鬆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鬆州城下。鬆贊乾布隻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贊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要她入藏和婚。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堅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裡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蕃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裡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這時,鬆贊乾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鬆贊乾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

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鬆贊乾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隻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同。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鬆贊乾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按照傳統習慣,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製土塗敷麵頰,說是能驅邪避魔,雖說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誰也沒有提出異議,大多數吐蕃人隻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後,仔細了解和揣摩了這種習慣,認為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因此她婉轉地向鬆贊乾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鬆贊乾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麵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為他們破除了陳規。

待生活安定下來後,文成公主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他們為鬆贊乾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使鬆贊乾布大有如聞仙音的感覺,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贊嘆,並選撥了一批資質聰慧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隨來的文士們也開始工作,他們創造了藏文,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鬆贊公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文成公主還帶來許多工匠,使藏民掌握了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文成公主帶去的各種植物種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開發結實,豐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種。

鑒真在歲時被智滿收為沙彌,配居大雲寺。神龍元年(70),依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出遊洛陽,繼至長安。第二年在長安實際寺依恆景律師受具足戒。巡遊兩京,究學三藏。對於律藏,造詣尤深。為他授戒的道岸恆景,都是律學的一時名德,又是南山宗開創人道宣律師的再傳弟子。他的律學,雖師承南山宗,但他並不持一家之見。

唐代律學,除了獨占優勢的南山宗外,還有相州日光寺法礪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懷素的東塔宗,一時鼎足而三。其後,鑒真東渡日本攜帶的律學典籍則兼及後者兩宗。在傳授中又以法礪的《四分律疏》定賓(屬相部宗)的《飾宗義記》與道宣的《行事鈔》三書為主,重點尤在法礪定賓所著兩書。

在佛教建築雕塑等方麵,鑒真也頗多建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每於「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在醫藥學方麵,博達多能,品鑒極精,曾主持過大雲寺的悲田院,為人治病,親自為病者煎調藥物,醫道甚高。

天寶元年(7),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請他去日傳戒,鑒真欣然應允,從當年開始至天寶七載,年中,先後五次率眾東渡,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鑒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東渡弘法之誌彌堅,從未動搖。天寶十二年(7年)鑒真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鑒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歡迎,不久為日本天皇皇後太子等人授菩薩戒;為沙彌證修等0餘人授戒;為80僧舍舊戒授新戒。從此,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學傳承。鑒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7年孝謙天皇任命他為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9年,鑒真及其弟子們苦心經營,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後即在那裡傳律授戒。在營造塑像壁畫等方麵,他與弟子采用唐代最先進的工藝,為日本天平時代藝術高潮的形成,增添了異彩。如唐招提寺建築群,即為鑒真及其弟子留下的傑作。整個結構和裝飾,都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色,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鑒真去世前,弟子們還采用乾漆夾這一最新技藝,為他製作了一座寫真坐像。日本奉為國寶。

鑒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長書法,去日本時攜帶王羲之獻之父子真跡,影響所及日本,至今日本人民熱愛中國書法藝術不衰。當時日本佛典,多從朝鮮傳入,口授手抄,錯誤在所難免。據《續日本紀》記載,天皇曾為此委托鑒真校正經疏錯誤。鑒真對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貢獻,是醫藥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民奉為醫藥始祖。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鑒真所授。

唐寶應二年(7年)五月初六日,鑒真卒於唐招提寺,享年7歲。弟子思托記述其六次東渡事跡經日本著名文學家真人元開潤色的《唐大和上東征傳》,流傳至今。

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回族。鄭和約於洪武四年(7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幼年時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明朝統一雲南後,鄭和被帶到南京,做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領導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鬥,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於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

0年7月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0多艘海船700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鄭和帶領他的船隊,訪問了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鄭和每次航行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誌)和國家需要出發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希臘神話 深海主人 鳥與荊棘 泳壇崛起靠我了[遊泳] 拖延症的我嫁入豪門 馬奴 穿成殘疾反派的寡嫂後和他he了 重生後庶女隻想長命百歲 本座真的沒有始亂終棄 絕命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