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豎琴》(1 / 2)

加入書籤

後記

劄彌亞丁(evgenii zaatin)生於一八八四年,是造船專家,俄國的最大的碎冰船「列寧」,就是他的勞作。在文學上,革命前就已有名,進了大家之列,當革命的內戰時期,他還借「藝術府」「文人府」的演壇為發表機關,朗讀自己的作品,並且是「綏拉比翁的兄弟們」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於文學是頗為盡力的。革命前原是布爾塞維克,後遂脫離,而一切作品,也終於不脫舊智識階級所特有的懷疑和冷笑底態度,現在已經被看作反動的作家,很少有發表作品的機會了。

《洞窟》是從米川正夫的《勞農露西亞小說集》譯出的,並參用尾瀨敬止的《藝術戰線》裡所載的譯本。說的是飢餓的彼得堡一隅的居民,苦於飢寒,幾乎失了思想的能力,一麵變成無能的微弱的生物,一麵顯出原始的野蠻時代的狀態來。為病婦而偷柴的男人,終於隻得將毒藥讓給她,聽她服毒,這是革命中的無能者的一點小悲劇。寫法雖然好像很晦澀,但仔細一看,是極其明白的。關於十月革命開初的飢餓的作品,中國已經譯過好幾篇了,而這是關於「凍」的一篇好作品。

淑雪兼珂(hail zoshchenko)也是最初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之一員,他有一篇很短的自傳,說:

「我於一八九五年生在波爾泰瓦。父親是美術家,出身貴族。一九一三年畢業古典中學,入彼得堡大學的法科,未畢業。一九一五年當了義勇軍向戰線去了,受了傷,還被毒瓦斯所害,心有點異樣,做了參謀大尉。一九一八年,當了義勇兵,加入赤軍,一九一九年以第一名成績回籍。一九二一年從事文學了。我的處女作,於一九二一年登在《彼得堡年報》上。」

但他的作品總是滑稽的居多,往往使人覺得太過於輕巧。

在歐美,也有一部分愛好的人,所以譯出的頗不少。這一篇《老耗子》是柔石從《俄國短篇小說傑作集》(great rus^sian short stories)裡譯過來的,柴林(leonide zarine)原譯,因為那時是在豫備《朝華旬刊》的材料,所以選著短篇中的短篇。但這也就是淑雪兼珂作品的標本,見一斑可推全豹的。

倫支(lev lunz)的《在沙漠上》,也出於米川正夫的《勞農露西亞小說集》,原譯者還在卷末寫有一段說明,如下:

「在青年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之中,最年少的可愛的作家萊夫·倫支,為病魔所苦者將近一年,但至一九二四年五月,終於在漢堡的病院裡長逝了。享年僅二十二。當剛才跨出人生的第一步,創作方麵也將自此從事於真切的工作之際,雖有豐饒的天稟,竟不遑很得秋實而去世,在俄國文學,是可以說,殊非微細的損失的。倫支是充滿著光明和歡喜和活潑的力的少年,常常驅除朋友們的沉滯和憂鬱和疲勞,當絕望的瞬息中,灌進力量和希望去,而振起新的勇氣來的『槓杆』。別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一接他的訃報,便悲泣如失同胞,是不為無故的。

「性情如此的他,在文學上也力斥那舊時代俄國文學特色的沉重的憂鬱的靜底的傾向,而於適合現代生活基調的動底的突進態度,加以張揚。因此他埋頭於研究仲馬和司諦芬生,竭力要領悟那傳奇底,冒險底的作風的真髓,而發見和新的時代精神的合致點。此外,則西班牙的騎士故事,法蘭西的樂劇,也是他的熱心研究的對象。『動』的主張者倫支,較之小說,倒在戲劇方麵覺得更所加意。因為小說的本來的性質就屬於『靜』,而戲劇是和這相反的……

「《在沙漠上》是倫支十九歲時之作,是從《舊約》的《出埃及記》裡,提出和初革命後的俄國相共通的意義來,將聖書中的話和現代的話,巧施調和,用了有彈力的暗示底的文體,加以表現的。凡這些處所,我相信,都足以窺見他的不平常的才氣。」

然而這些話似乎不免有些偏愛,據珂剛教授說,則倫支是「在一九二一年二月的最偉大的法規製定期,登記期,兵營整理期中,逃進『綏拉比翁的兄弟們』的自由的懷抱裡去的。」那麼,假使尚在,現在也決不能再是那時的倫支了。至於本篇的取材,則上半雖在《出埃及記》,而後來所用的卻是《民數記》,見第二十五章,殺掉的女人就是米甸族首領蘇甸的女兒哥斯比。篇末所寫的神,大概便是作者所看見的俄國初革命後的精神,但我們也不要忘卻這觀察者是「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中的青年,時候是革命後不多久。現今的無產作家的作品,已隻是一意贊美工作,屬望將來,和那色黑而多須的真的神,麵目全不相像了。

《果樹園》是一九一九至二十年之間所作,出處與前篇同,這裡並仍錄原譯者的話:

「斐定(konstantin fedin)也是『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中之一人,是自從將短篇寄給一九二二年所舉行的『文人府』的懸賞競技,獲得首選的榮冠以來,驟然出名的體麵的作者。他的經歷也和幾乎一切的勞動作家一樣,是頗富於變化的。故鄉和雅各武萊夫同是薩拉妥夫(saratov)的伏爾迦(volga)河畔,家庭是不富裕的商家。生長於古老的果園,漁夫的小屋,纖夫的歌曲那樣的詩底的環境的他,一早就表示了藝術底傾向,但那傾向,是先出現於音樂方麵的。他善奏懷亞林,巧於歌唱,常常出演於各處的音樂會。他既有這樣的藝術的天稟,則不適應商家的空氣,正是當然的事。十四歲時(一九○四年),曾經典質了愛用的樂器,離了家,往彼得堡去,後來得到父親的許可,可以上京苦學了。世界大戰前,為研究語學起見,便往德國,幸有天生的音樂的才能,所以一麵做著舞蹈會的懷亞林彈奏人之類,繼續著他的修學。

「世界大戰起,斐定也受了偵探的嫌疑,被監視了。當這時候,為消遣無聊計,便學學畫,或則到村市的劇場去,作為歌劇的合唱隊的一員。他的生活,雖然物質底地窮蹙,但大體是藏在藝術這『象牙之塔』裡,守禦著實際生活的粗糙的刺戟的,但到革命後,回到俄國,卻不能不立刻受火和血的洗禮了。他便成為共產黨員,從事於煽動的演說,或做日報的編輯,或做執委的秘書,或自率赤軍,往來於硝煙裡。這對於他之為人的完成,自然有著偉大的貢獻,連他自己,也稱這時期為生涯中的athos (感奮)的。

「斐定是有著纖細優美的作風的作者,在勞農俄國的作者們裡,是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但在這文字的最普通的意義上)。隻要看他作品中最有名的《果樹園》,也可以一眼便看見這特色。這篇是在『文人府』的懸賞時,列為一等的他的出山之作,描寫那古老的美的傳統漸就滅亡,代以粗野的新事物這一種人生永遠的悲劇的。題目雖然是絕望底,而充滿著像看水彩畫一般的美麗明朗的色彩和綽約的抒情味(lyricis。加以並不令人感到矛盾缺陷,卻釀出特種的調和,有力量將讀者拉進那世界裡麵去,隻這一點,就證明著作者的才能的非凡。

「此外,他的作品中,有名的還有中篇《anna tivna》」。

後二年,他又作了《都市與年》的長篇,遂被稱為第一流的大匠,但至一九二八年,第二種長篇《兄弟》出版,卻因為頗多對於藝術至上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贊頌,又很受批評家的責難了。這一短篇,倘使作於現在,是決不至於膾炙人口的;中國亦已有靖華的譯本,收在《煙袋》中,本可無需再錄,但一者因為可以見蘇聯文學那時的情形,二則我的譯本,成後又用《新興文學全集》卷二十三中的橫澤芳人譯本細加參校,於字句似略有所長,便又不忍舍棄,仍舊收在這裡了。

雅各武萊夫(aleksandr iakovlev)以一八八六年生於做漆匠的父親的家裡,本家全都是農夫,能夠執筆寫字的,全族中他是第一個。在宗教的氛圍氣中長大;而終於獨立生活,旅行,入獄,進了大學。十月革命後,經過了多時的苦悶,在文學上見了救星,為「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之一個,自傳雲:

「俄羅斯和人類和人性,已成為我的新的宗教了。」

從他畢業於彼得堡大學這端說,是智識分子,但他的本質,卻純是農民底,宗教底的。他的藝術的基調,是博愛和良心,而認農民為人類正義和良心的保持者,且以為惟有農民,是真將全世界聯結於友愛的精神的。這篇《窮苦的人們》,從《近代短篇小說集》中八住利雄的譯本重譯,所發揮的自然也是人們互相救助愛撫的精神,就是作者所信仰的「人性」,然而還是幻想的產物。別有一種中篇《十月》,是被稱為顯示著較前進的觀念形態的作品的,雖然所描寫的大抵是遊移和後悔,沒有一個鐵似的革命者在內,但恐怕是因為不遠於事實的緣故罷,至今還有閱讀的人們。我也曾於前年譯給一家書店,但至今沒有印。

理定(vdir lidin)是一八九四年二月三日,生於墨斯科的。七歲,入拉賽列夫斯基東方語學院;十四歲喪父,就營獨立生活,到一九一一年畢業,夏秋兩季,在森林中過活了幾年,歐洲大戰時候,由墨斯科大學畢業,赴西部戰線;

十月革命時是在赤軍中及西伯利亞和墨斯科;後來常旅行於外國。

他的作品正式的出版,在一九一五年,因為是大學畢業的,所以是智識階級作家,也是「同路人」,但讀者頗多,算是一個較為出色的作者。這原是短篇小說集《往日的故事》中的一篇,從村田春海譯本重譯的。時候是十月革命後到次年三月,約半年;事情是一個猶太人因為不堪在故鄉的迫害和虐殺,到墨斯科去尋正義,然而止有飢餓,待回來時,故家已經充公,自己也下了獄了。就以這人為中心,用簡潔的蘊藉的文章,畫出著革命俄國的最初時候的周圍的生活。

原譯本印在《新興文學全集》第二十四卷裡,有幾個脫印的字,現在看上下文義補上了,自己不知道有無錯誤。另有兩個x,卻原來如此,大約是「示威」,「殺戮」這些字樣罷,沒有補。又因為希圖易懂,另外加添了幾個字,為原譯本所無,則都用括弧作記。至於黑雞來啄等等,乃是生了傷寒,發熱時所見的幻象,不是「智識階級」作家,作品裡大概不至於有這樣的玩意兒的——理定在自傳中說,他年青時,曾很受契訶夫的影響。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

本章報錯

其他相关阅读: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活在戰國:鬼穀子的局助讀 魯迅的故家 西廂記 夢魘都市:我竟能吸收怪異能力 不正常玄幻 我隻想安靜地當一個禦獸師 快穿當大佬拿了受氣包劇本 喜歡你喜歡我的樣子 神醫毒妃手下留情